以语文学科为例,高中如何系统性支持学生的学术发展?

初中 作者: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2022-06-30 17:00:53

中部517bApp
在6月17日的晚上,针对许多家长关于“高中如何系统性支持学生的学术发展”这个问题,高中部专门组织了一次线上宣讲会,邀请语言与文学首席学术导师、「517b书馆」主理人刘玄博士,以语文学科为例为大家进行详细的解答。

617线

本文根据刘玄老师的宣讲内容,摘编了3个家长提及率比较高的问题解答,与大家分享。


  

什么是重要的?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先想到那些我们匮乏的,让我们渴望的事物。
但静下心来再想想,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不应该是那些最平常、最基本的事物吗?像空气、阳光、水、食物……
我觉得,语文学习重要,就是因为它要锻炼的是最平常、最基本的东西——读和写的能力,也就是信息的接收和输出的能力。
首先,语文学好了,有助于其他各科的学习。
像阅读速度、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这都是不分文理科,一切学习的基础。今天都在说大语文,语文“大”在哪儿?我的理解就是:语文要为所有学科服务,所有课程都有助于提高语文。
其次,语文的能力,也是学生将来进入职场,首先要用到的一种能力。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书籍和课程都在教写简历、面试、会上发言、工作总结……说到底,教的都是表达和写作,都是语文。
第三,语文学习除了通用的读写能力,还有特殊的文学读写。
我们从小上语文课,会学习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我们看这些公认的、最好的作品,就是为了提高文化修养。一首诗、一部小说,你知不知道它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是什么地位?为什么成为经典?你能不能欣赏它的美?能不能将这种美转化成审视日常生活的一种视角、一种眼光。这也都是语文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学语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改变我们的观念。
观念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大而无当,但是,只要用得恰当,它给人带来的帮助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举个例子,有一本环保名著,叫《寂静的春天》。书里讲了很多事例,无非是要传递一个观念:要保护生态环境。现代的环保运动,就是因为这本书兴起的,无数人的日常行为,也因为这本书而改变了。
这就是观念的力量。
中学阶段的语文课,也承担着改变观念的重任。当孩子们第一次读完《桃花源记》,他的精神世界里,就永远打开了一片让精神可以休息的净土;当孩子们第一次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他对世界会建立起一种陌生化的感知方式,这将会成为他应对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

  

 
设计语文课,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模件化,另一个是自上而下。
  • 模件化,就是把语文的核心概念、知识、技能都拆成最小化的模件,就像是乐高积木的基本件。
  • 自上而下,就是把学习经历看作一栋建筑,先画好图纸,然后再把知识模件、课文、评价体系等等内容组织起来。
我们小时候上语文课,基本是以课文为中心,这种组织方式,是自下而上的。
由一篇课文,可以延展出无数的学习内容,比如《劝学》,可以落在主题,讲学习的意义;也可以落在论证,讲比喻论证的方法;也可以落在文化思想,讲荀子在儒家思想体系里的位置,当然也可以落在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等等。
任何一篇课文,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去讲,如何取舍呢?
模件化+自上而下的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取舍的依据,确定在具体的一个单元、一节课中,核心和重点是什么。
新版的课程大纲明确提出了“两个群”的概念:第一是学习任务群,第二是群文。这个新方向,更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能力的系统性和实践的场景,其实就是提出了要自上而下组织课程内容的要求。

在今天语文教学改革中,很多前辈已经做了探索。我们结合建华总体的教学理念,确定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案。
  • Step1  按照基本功能区分:语文 = 语言(信息)+文学
这两种读写有本质的不同,信息的输入输出,追求准确和效率,它是客观的,由作者主导;文学的输入输出,追求丰富和含混,它更加主观,由读者主导。
  • Step2  区分语言or文学的学习任务群和课文,根据学分、课时等等限制,重新整合课程单元
在国家课程大纲的指导下,我们按照前面的逻辑,把课程分成了:必修部分4个模块13个单元;选择性必修部分3个模块9个单元;选修部分6个模块12个单元。
举个例子,信息类的读写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把这类的三个单元表达能力、阅读方法和新闻读写,都集中放在高一第一学期必修模块,优先把语文最基本的能力打牢。在顺序上,先讲表达,也就是输出;再讲阅读,也就是输入;最后安排新闻读写,将输入和输出融为一体。
  • Step3  提炼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以此为主线,串联知识+工具+课文+延伸阅读+任务+评价
前面两步,设计图的大框架已经搭建好了,接下来,就是把知识+工具+课文+延伸阅读+任务+评价,都放进这个框架里。

高中部语

高中阶段,一共有,138篇课文+约50种读写技能+约500个知识点+35个单元任务+上百个课后任务。我们按照“点-线-面-体”的框架来组织这些内容,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的来说,模件化+自上而下的设计方式有两个好处:
  • 首先是更集中。
学习每一个知识、工具的模件,都是一点一练。我们把知识点和工具点,运用现在高考中的微写作形式来做练习。比如《劝学》学到比喻论证,马上就运用比喻论证来写一篇150字的短文。
  • 其次是更系统。
每一个知识、工具的模件,虽然还是从课文延伸出来的,但是都会跟这个点所在的线,也就是知识版图和应用场景结合在一起。比如前面提到的《劝学》,涉及到荀子这个知识点,属于儒学这个文化现象,古代说理散文这个文体。
这样,在孩子的大脑里,就会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版图和应用场景。版图和场景搭好了,知识和能力就可以自然在里面生长。
我们高中部教学采用了“Ubd教学单元设计”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把理解看作一场思维的旅程,每堂课就是一个景点,目标是获得真切的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能把知识和工具封装在经验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好的语文学习,绝对不只是认字词、读课文,而是有能力自如地阅读和书写,有能力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探索。
我觉得,有两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
  • 首先是尽量多输入。
输入,就是阅读(默读)和朗读,二者不能相互替代。课程上学到的内容,建议孩子们多做朗读,尤其是古诗文、散文和现代诗,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盘。
基本盘守住后,还要拓展阅读的范围,做广泛的、无差别地自主阅读。这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强迫他去读规定的必读书目。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 第二是用输出倒逼输入。
稿
不一定要让孩子写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家长可以跟孩子聊一聊,他读到了什么?什么让他印象深刻?他有什么感觉?假如您没有那么多时间交流,也可以鼓励孩子写150字左右的短评,分享到互联网上或者朋友圈中。
复述和讲述的过程,就是整理思路、强化阅读经验,并且内化的过程。
语文学习见效很慢,基础越好的孩子,越难看到明显的进步,所以更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在高中语文的第一课,我们就会学习3个积累小工具——WOOP、费曼学习法和PDCA循环法,帮助孩子建立积累的习惯。
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掌握特定的方法,然后反复练习。这也正是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


2022年7月2日(周六)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高中部
云探校线上直播


扫码预约直播



        


# 010-52189767


# 010-52139300


# 18210115384


# yzjhgzb@126.com



 END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