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陨落,举国哀悼,致敬两位国士!

初中 作者:成都玉林中学 2021-05-22 23:21:51

今天下午13点,传来了两则举国悲痛的消息。


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于5月22日13时02分去世,享年99岁。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两位“巨星”西沉,痛悼!

袁隆平
“在人间播种子,在天上洒甘霖” 

今天,袁隆平去了天堂和他的母亲团聚,网友分享了袁老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再次感动数万人。

记得小时候在读者上看到袁隆平爷爷的这篇文章,当时给年龄还很小的我很深的感动,和大家分享,以下是全文。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次。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


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信的内容让人泪目,袁老逝世这样的消息,更让人难以接受。

今年年初,他还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这位瘦弱的中国老人,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

在国人漫长的饱腹之路上,袁隆平有盖世之功。

他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往小了说,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让全国人都能有饭吃,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往大了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能稳民心,安天下,是国之发展的基础。

“禾下乘凉、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他流淌在血液中的爱和梦。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一年,袁隆平19岁,高中毕业,即将报考大学。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

报考哪一所大学呢?儿时的田园梦,和战争时食不果腹的景象不断交织。

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袁隆平想要在新中国建立起富饶的新农村,可是,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从政。

袁兴烈叫来妻子与儿子共同商讨。

父亲见儿子低头不语,便问:“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袁隆平回答得很干脆:“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

父亲反问:“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

袁隆平回答:“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是多么可怕!”

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袁隆平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也就是现在的西南大学。

袁隆平母校

1953年,被分配到偏远又穷苦的黔阳县的青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开启了时长20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宿舍简陋,条件极其艰苦,他总是会想起童年和母亲的一番对话。

那时他在嘉陵江学游泳,从河里捡到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河流石。

小伙伴说是钻石,他欢天喜地地拿回家里,送给喜欢收集石头的母亲。

母亲告诉他:“这是一块漂亮的河流石,但它不是钻石。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质地非凡。同样,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

袁隆平问:“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

华静微笑回答:“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

正是这番话,一直激励着袁隆平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杂交水稻探索之路。

如今90年过去了,90年前,中国尚处在食不果腹的年代。90年后,袁隆平院士喂饱了14亿中国人。

他把一生的时间,都交给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交给了每一颗饱满的稻穗。

为此,他错过了父母亲的最后一面,错过了子女的成长,错过了和妻子相依相伴的时光。

母亲华静曾对袁隆平说过:“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

于是袁隆平总是不断重复:“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这个曾经把自己比喻成种子的老人,后来改口说自己是一株水稻。

他说“我本根植于红土地,沐浴着阳光,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

袁老,一路走好!

属于您的那一颗星星我们将永远铭记。

吴孟超
创下无数个第一,抢救过16000多名患者

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于1922年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

吴孟超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近年来,吴孟超两次成为舆论焦点:一次是2018年7月,他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感动了亿万电视观众;另一次是2019年1月,他响应党中央号召,带头执行新出台的院士退休政策,为高级别科技干部作出表率。

1927年,年仅5岁的吴孟超漂洋过海,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做工的父亲。

抗战爆发后,正读中学的他和同学们一起,主动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抗日的将士们,不久后,竟收到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那封电报成为他最初的红色记忆。  

“回国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抱着这个愿望,1940年春,吴孟超踏上回国路。由于战争封锁到不了延安,回国后他只能先求学,考取当时的同济医学院。

1956年,吴孟超如愿入党。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域尚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

1950年代,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吴孟超的“三人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从此,中国医生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1960年,吴孟超主刀完成中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实现了中国外科这一领域零突破。此后,他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上第一台人体中肝叶切除术。仅用7年时间,就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1988年,上海市甲肝大流行,他夜以继日奋战在临床一线;2003年抗击“非典”,他坐镇发热门诊,日夜收治患者。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吴孟超始终不知疲倦地工作。

97岁时,只要身体允许他仍坚守在临床一线,经常每周亲自上两三台手术,按时查房开会。医院怕太劳累建议他取消门诊,他拒不同意。

2019年1月,吴孟超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号召,带头光荣退休。但他舍不得放下手术刀,一如既往地下临床进病房,一有空就研阅最新学术文献资料。

他说:“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97岁高龄才退休的他,走过了75年的从医之路,这辈子把16000多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983年,吴孟超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那颗瘤子重达600克,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记录。

吴孟超还有一项世界纪录保持至今,无人打破。

1975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个像临产孕妇一样的大肚子来求治,被吴孟超诊断为肝脏巨大血管瘤。

血管瘤像个马蜂窝,满满一包血,一动造成破裂就可能导致病人死亡,吴孟超下了手术的决心。

中午12点开始手术,整整做了12个小时,才把那颗巨大无比的瘤子切掉。切下来的瘤子重18公斤!术后,几个大夫疲惫的几乎抱不动那个瘤子,最后还是一位身强体壮者,蹲着马步把它抱了起来。

那个农民至今还好好的活着。同行们说,别说是那个年代,就是现在,这个手术的难度也大的可怕。

实际上,吴孟超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

  • 他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 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

  • 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

  • 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

  • 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 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36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 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 他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 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设立以来医药卫生界第一个摘得该奖项的科学家,他有力地说道:“我会把一生的精力贡献给医学和科学!”

吴孟超常说:“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这句简单的话,他践行了一辈子。

吴老,一路走好!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澎湃新闻、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