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靖: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初中 作者:上海民办光华中学 2021-09-09 13:52:36



光华中学语文教师

苗靖


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要教育多关注人,而家长和老师们都有疑虑,现有升学政策并没有发生变化,分数依然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升学的主要依据。校外培训没有了,训练减少了,分怎么办?今天,我想通过这样一次交流,理清育人与育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让我们的教育教学与孩子的成长找到正确的方向。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去年,我参加曾经的学生组织的聚会,结束后po了一条朋友圈,过了一会儿,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好友截屏转发了我的信息,并附上了一段话:“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嘲讽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遇见一个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感恩遇见。






看到这则信息后,我也有点懵,尽管是微信好友,但我并不知道她是谁。后来,我打开跟她的聊天记录,想起了她孩子的故事。




她孩子是我的学生,记得八升九时,那孩子英语考不及格,数学则刚刚及格。九年级开学的时候,那孩子找到我,问我该怎么办。我当时跟他说:“按照你现有的成绩,你只能去中专职校,当然你也可以奋发努力,考上对面的国际部。”插一句,这个国际部是上海入学难度最高的ALEVEL课程学校。他看着我:“老师,我还来得及吗?”我看着他说:“只要你努力,我也一定尽全力去帮助你。”


后来,在校园里,我看到他的时候,他都在学习。有一天,他找到我,跟我说:“老师,我学得都有点想吐了。”“你吐了吗?”“没有。”“那继续学。”


因为基础实在太差,四次参加国际部入学考试,三次是D,一次是C,根本达不到入学要求。但是因为他努力了,我也必须兑现我的承诺,我便向学校申请,请求给他入学的机会。后来,学校同意了我的请求,但前提是必须签一个承诺书。


上了高中,更大的问题又出现了,他听不懂外教上课。所以他只能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跑到外教那儿,聊天学习。就这样,过了一个学期,他神奇地考到了班级第一。后来,他考取了帝国理工。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让我们再重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如何才能学得好?


如果我把我的答案说出来,估计所有人都知道,大家也不会反对。


愿意学,会学习


这不就是常识吗?对的,回归教育本质就是回归常识。


我把这两个要点分成三个问题,与大家探讨。


学习的情绪

学习的内驱力

合适的学习方法




#1

学习的情绪


在讲学习的情绪之前,我先请大家看一则七分钟的视频,是一位美国年度教师的演讲,这则视频对我的影响巨大。



大家看完了这段视频,有两句话,我想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句是“每个孩子都是冠军”,我以前也常跟别人提起这句话,很多人并不赞同。但我认为哲学命题强调的并不是正确,而是合理。我并不会以科学理性来评判这句话,而是把它当成一种信念,当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这孩子很优秀,告诉这孩子你很优秀,告诉别人这孩子很优秀,你会慢慢地发现孩子在变化,家长在变化,而你自己也在变化。


另外一句是“孩子是不会向自己不喜欢的人学习的”,对于这一句话,我们大部分人都认同,因为我们成人身上也有这个特点。其实这就是学习的情绪。


关于这一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早就明确告诉了我们。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学习是属于成长需求,而成长需求必须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展开。也就是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如果一个孩子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情绪,有了情绪,孩子就很难好好学习。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关注孩子的“三感”


  No.1  认同感


有一法则叫“相悦法则”,意思是我喜欢你是因为你喜欢我。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耐心教育孩子,句句都正确,但孩子就不接受,因为他听的不是你的话,感受的是你内心对他的态度。你不喜欢我,我当然不会听你的,即使你说的是正确的。



  No.2  归属感


我的女儿到我的家庭中来,是因为我跟女儿是父女关系,我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不可隔绝的联系。而孩子为何要到我们这个学校?孩子为何要进我这个班级?关键是要与孩子建立起联系。在依恋理论中,如果有一个人和孩子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那么这个人无论有什么问题,都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资源。


  No.3  存在感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或群体中总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他一般最终会选择离开的。存在感的核心就是被发现被肯定。“自重思维”认为“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和尊重,这是所有人的共同需求”。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也说过:“人一生中有两个最大的需求,其一就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而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也说过:“自重的欲望,是人们天性中最迫切的需求”。


有的人说我也想给孩子鼓励,但真找不出优点。一篇文章,有的孩子全文精彩,有的孩子一段精彩,有的孩子一句精彩。如果我们想发现孩子的优点,总是可以的。



当然,关于学习情绪的点很多,关注它,我们的教与孩子的学才能顺利展开。给大家推荐两本书。




《墨菲定律》


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很了解人的心理。


例如: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当然,看的时候,希望大家得到的是智慧,而不是心机手段。



《论语》


《论语》,这本书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这一点是中国文化的优势。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对比中国和欧洲文化时,他认为在逻辑思考和哲学沉思方面,欧洲是强于中国的;而在为人处世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学会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国是强于欧洲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我相信,一定是高于我们西方的。






#2

学习的内驱力


前面我们讲了学习的情绪问题,下面我们继续讲第二个关键点:学习的内驱力。为何不说是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内驱力的一部分。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内驱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


1、学习源于对学科(知识)的兴趣——认知驱力


2、学习源于获得地位(工作),更有价值的是树立崇高理想(找到人生的意义)——自我增强驱力


3、学习源于获得他人的认可(长者、权威、同伴)——附属驱力



三个点,我们一点一点讲。




养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的重要性,但我们做的时候往往就忘记了它的重要性。在《大学》里有这样一句话: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一门学科,始是什么?终是什么?先是什么?后是什么?


如果我们始是分,终也是分,先是分,后也是分,那么,你会发现我们离分越来越远,因为我们离道越来越远。一门学科的学习,始和先一定是兴趣


我是教语文的,我想举些例子告诉大家语文很有趣,每个学科都很有趣。


先看下面一副对联,大家知道有趣在哪里?


正读倒读,读音都一样。


再看下面一句对联,这是高考题,要求对出下联。


上联:鸿是江边鸟


这是拆字联,当时高考参考答案:蚕乃天下虫。大家可以用我的姓名“苗靖”中一个字对出下联。


下联:苗非田上草


大家再看下面这幅图,它其实是一首七绝诗。


圆日山高路口长,云横雨细倒斜阳。

扁舟大海无人过,风卷残花半日香。


#

“诗译英法第一人”的许渊冲的英译诗很有味道。

If you have friends who know your heart;Distance cannot keep you apart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No water’s wide enough when you have crossed the sea;No cloud is beautiful but that which crowns the peak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们现在很流行讲汉字中的中国文化,而汉词中也富含丰富的中国文化。


道理:  理有正面和反面,理不离道,理才为正理。

危机:  危中有机,对立统一,相伴相生。

国家:  有国才有家。

富强:  富了才能强,富了也不一定强。

安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

诚信:  心诚而后能信。



语文有意思的内容还很多,有的老师会问这样的零零散散的学习有何价值。我记得陈景润的老师在陈景润上初中的时候,无意间提到了希尔伯特的二十三个数学问题,而“1+1”成了陈景润毕生的追求。用某一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来解释兴趣的作用: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有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枯燥的知识学习,我们可以让学习活动变得有趣,通过表演展示与竞赛争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成功。


最后,还是用一句老话作为这个板块的结束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到人生的意义


学习内驱力的第二个要点:学习源于获得地位(工作),更有价值的是树立崇高理想(找到人生的意义)。获得地位(工作),对于这一点,大家很容易理解,不再讲解。我觉得要让孩子找到人生的意义才是核心驱力


我们可能觉得人生意义对我们很遥远,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有意义。当我们看到某人为他人或国家奉献甚至牺牲时,我们会感动,因为我们内心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毕业的时候,我推荐学生们去看一看《觉醒年代》,有两个孩子看完后跟我说:“老师,我突然想好好学习了。”因此我们要形成的一个基本信念是: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有意义。


古今中外,人们对意义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歇过脚步。


《大学》


张载

西南联大校歌



马斯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


“移民火星。” ——马斯克


特别想说的是,西南联大是中国二十世纪教育的珠穆拉玛峰,有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还有一大批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艺术和文化上的巨星。为什么能如此?是因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人有理想有追求!





得他人认可


学习内驱力的第三个要点是获得他人认可。这在学习情绪中也提到过,不再展开,只给大家讲一个很经典的教育实验的案例: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 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鼓励和正面评价真的很重要


学习内驱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努力也许只能把内驱力大门打开一毫米,但坚持做,终有一天,内驱力的大门会訇然全开,孩子会爱上学习。


前面讲了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内驱力,下面再讲一下学得好的第三个要点:合适的学习方法。




#3

合适的学习方法


为何在学习方法前面要加“合适”两字?我们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按照这个方法做就行了。实际上,有的学生始终就学不会,还有的同学用这个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问题换一换,又不会了,因为孩子根本没有懂这个方法。


方法的获得必须要孩子深入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方法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另外,学生的智力结构、思考方式、性格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方法也是有个性的。


我们要获得真正的方法,必须要解决好以上两个问题,其关键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习。怎么做?


自主学习

 autonomic learning


这又是一个常识的结论,所以,我想再重复一遍,回归教育本质就是回归常识


双减政策后,主流教育自媒体都发文探讨双减政策后的教育问题,其中提的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就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不是就是让孩子自己学呢?那到也不是,从老师和家长而言,我们还有很多事可做。


下面,我想从预习复习这两个环节来谈一谈如何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Q1 自主学习之预习


徐雷在和世界知名企业负责人交流时,问及企业对大学输送的毕业生的要求。这些企业负责人的答案出奇一致:必须会问问题(文汇教育2021.8.3  姜澎《高中学业水平测试2.0版,你准备好了吗?刷题还真不能提分了!》)


魏书生老师有一堂语文课,曾备受质疑。他给了一篇课文,然后让学生提问题,他做的事就是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再等着学生提问题,一堂课下来,问题满满当当地写了一黑板,但他没有解答或组织学讨论任何一个问题,课就这样结束了。很多人不理解,而我觉得提问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答案重要又不重要。


我在平常的预习要求中,一直把“你的疑惑”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对于提出的好问题,我总会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表扬,当然,我也不可能解答每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一直坚持让学生提问,也有了很多成果。







学生刊登文章


以上两篇都是对教材的质疑,后来撰写成研究报告,其中一篇刊载于文汇报。第一篇中的曹煜宇现就读于复旦大学,第二篇的作者马鸣浦现就读于东华大学。我不是说他们能考上名校,是因为他们会问问题。但是一个能够提出有质量问题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爱思考会学习的孩子。




#Q2 自主学习之复习


好的复习是把接收到的知识转为自我知识体系的关键步骤。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上半年,我女儿参加高二的生物等级考,在考前二十天全区的一次模拟考中,她考的等级是C。当时,我们都挺着急的,后来,问了一位教高中生物的朋友,她给我女儿提了一个建议:把书好好看两遍。


后来,女儿看了两遍书,便参加考试去了,而今年的生物考试还挺难,用学生的抱怨话来说:考的没教,教的没考。


考完后,也没抱太大期望,后来,出分了,竟然得了A。


可能是作为老师的一种习惯,我很想知道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跟女儿先聊起了这二十天的复习,她告诉我她不但看了书,而且还做了六十多页的生物笔记,把书本上的内容和老师平常教的内容,经过自己的系统梳理,变成了自己的知识。在把这些知识变为自己的过程中,她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生物四个新题,她解决了三个。





会预习会复习的孩子就能在学习之路上走得更远,也具备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自主学习的培养上,我还想推荐一种方法:小先生制(兵教兵)


小先生制”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当时陶先生提出这个制度更多的因为教育资源的缺失,但它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由这个图可以看到,“教授给他人”是主动学习,而且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高达90%。今天,我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收获最大的其实是我。


好成绩是孩子自己“学”出来的,我们老师重点就是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以此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总结&展望


再总结一下本次交流的主要内容,围绕“如何学得好”这个话题,我从学习的情绪、学习的内驱力、合适的学习方法这三个方面谈了我自己的看法。这些内容都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最后,我还是想回到当前教育的现实中来。我们为什么会焦虑?焦虑和恐惧最大的来源,是不确信当下所做一切能否走向未来,从而产生对未来的迷茫。当我们明确了方向,当我们找到了正确的路径,相信只要我们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得很远,路也会越走越宽,最终达成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 我们就不会被分数、排名所裹挟,我们就能在困难和问题中变得从容淡定。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耐心的聆听。




-

END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