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A舞蹈论坛(2021)视点②
为庆祝建党百年,总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舞蹈人和舞蹈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建设中国舞蹈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北京舞蹈学院于2021年11月1日-3日,以“为人民而舞——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之路”为主题,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第三届BDA舞蹈高峰论坛,250多位舞蹈学、艺术学、民俗学、影视传媒界的专家学者,在一个主论坛、十五个平行分论坛上发言。以下摘录部分学者的发言观点,以促进学术交流,共享学术成果。
党的文艺思想指导下的
中国古典舞建设与发展
韩瑾(河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质需要在传承中提炼,在比较中凸显,在研究中创造和发展,从而实现中国古典舞的时代精神与当代价值。
苏娅(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
希望中国古典舞经典教学剧目的建立能够实现从创造形态到教学形态的转换;从共性经验到个体研创转换;从模仿经典到创造经典的转换,最终达到中国古典舞发展的下一个高峰。
史敏(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敦煌舞教研室主任、教授)
自2006年至今,15年来敦煌舞在课程建设、作品创作、课题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要梳理敦煌舞在中国古典舞系的基本发展情况,阐述其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意义,进一步开拓敦煌舞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好的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为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多元化、多样性的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邵未秋(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中国古典舞袖舞课程的建设,经历了50年代“袖舞课程奠基阶段”、80年代“袖舞课程初创、语言探索阶段”以及90年代至今“袖舞课程整体建设、文化建设阶段”的几个阶段,在崔承喜、王萍、李正一、冯云英等前辈们的辛勤耕耘下,使袖舞课程建设始终在继承与创新的平衡中前进,进而促使古典舞学科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金浩(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新时代的中国古典舞在坚持民族性、舞蹈性和时代性的指导理念同时,应紧跟新时代发展、紧扣新时代主题,成为当代人所接受、为当代人所稔知的舞蹈样式。
张建民(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意学院教授)
中国古典舞创作应追求中国范式,彰显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黄豆豆(上海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
当代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过硬的舞台实力,也要怀揣扎根人民的质朴初心。
梁群(国家一级编导)
未来中国古典舞剧目编排还应更具指向性、专业性和文化导向性。
张云峰(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
中国古典舞身体形象建构需要更为耐心地寻找文化认知,需要探索如何将技术教学转换为文化教学,如何向内寻求主体性表达、向外通达编创与表演的途径。
周莉亚(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一级编导)
敬畏、真诚和纯粹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在创作的时候,只有自己说服了自己,才能达到导演、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共情。也只有在自己感动后,才能真正把感动点放在作品里,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
山翀(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角色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根据历史背景的转换、时代的需求和故事的转变揣摩角色的内涵以及如何运用丰富的表现方式进一步塑造出观众喜闻乐见且层次丰富的人物形象。
胡阳(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深切感受到学院与院团应紧密联系,让课下教学走上舞台实践,将戏剧艺术的表演方式融入舞蹈表演训练当中,全面提升舞蹈表演人才的艺术修养,以更好地传达人物形象的真情实感。
张军(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典舞系教授)
中国古典舞剑舞课程体系的发展划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主要是借鉴戏曲身段与功法的探索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是剑舞提炼吸收武术初创的雏形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是舞蹈本体语言的转化期;21世纪初至今是剑舞系统化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期。
胡淮北(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表演人才培养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风格是中国古典舞传承发展的关键。
吴蕾(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
古典舞人在新时代下体现出文化固本、专业根深的精神,希望在培养舞蹈人才的教育工作中,将大美文化浸润于细枝末节中,做好专业建设,以求实现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
宁治(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中国舞科主任、教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应提升基本功训练方法,更应将艺术审美感知和品格教育注入教学之中。
胡岩(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应注重编创思维训练,剧目创作应更具探索性、针对性与前瞻性,需考虑是否适用于教学以及是否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等问题。中国古典舞应通过对比“他者”来认识“自己”,寻找风格个性,凸显中国传统的古典审美内涵。
百年征程中民族民间舞蹈的社会构建与政治功
能
黄奕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书记、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一,舞蹈创作需要深入生活,从而产生创作冲动。在长期的积累实践中,掌握创作依据,并于体验感动中,解决作品创意。第二,把握作品的审美基调、传统素材与作品语言的转化以及音乐与服装等维度。第三,要致敬人民,感念民间艺术的“养育之恩”,从敬畏传统、面向舞台、回馈民间三个层面,进一步表达对传统的敬畏和感恩。第四,故事导入要注重精神与技艺的准确传递,要坚守“为人民而舞”的使命担当。
周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民间舞教研室主任、教授)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迎来了重塑“中国表达”的机遇。希望广大舞蹈人基于文化自信的态度和中华文化的立场,重塑“中国表达”的路径。
徐梅(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艺术学院教授)
打破艺术院校舞蹈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利用丰富的区域性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建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特色课程群;大力开发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集成+开放”的创新教研形态。
周蓓(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
江南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着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及人文内涵,需顺应潮流,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和创新;需把握时代特征,充分挖掘江南文化元素,创作出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江南舞蹈作品。
江东(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西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区域文化“状态”决定文化发展“形态”,需重视教材建设的“生态位”、教材建设中的度、教材建设中审美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的问题。
靳苗苗(国家一级导演、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副主任)
舞蹈创作实践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烟火中寻诗意,折射出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第二,在纪念中主精神,精神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旗帜;第三,从艺术直觉到文化自觉,在未来更加专注于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和作品内在逻辑的打磨。
苏雪冰(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副教授)
创作经典作品应具备以下原则:第一,以史望今,赓续民族精神;第二,以情动人,感悟生命真实;第三,以舞育人,端正人格品性。舞蹈高校应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胡骁(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
“岭南舞蹈”的创作实践是在区域文化限定下不断突破固有创作理念发生的。“岭南舞蹈”是限定性的“区域文化”,创作理念是更为宽阔的思想彼岸。
李卿(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
从“中国民间舞”到“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是中国舞蹈艺术自律的必然结果,需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现实与独特的文化政治语境,结合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艺术院校所开展的民族民间舞艺术实践进行调研,进而理解存在于民俗仪式中的身体文化资源在现代中国舞蹈艺术领域所经历的独特演变历程。
红色题材芭蕾作品
创演及人才培养
王才军(原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一级演员)
芭蕾人才的培养机制需要从教育课程设置开始完善,要打通专业间的壁垒,构建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课程架构,全方位的提升芭蕾人才的综合能力,丰富人才的文化积淀以及舞蹈语汇的积累,以培养中国芭蕾发展需要的全面人才。
黄笑冰(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副系主任)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探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积极影响世界舞蹈艺术发展的文化自信,不仅是用芭蕾的语汇传播中国文化,更是为世界芭蕾艺术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赵一飞(辽宁芭蕾舞团副团长)
为人民而舞是新中国芭蕾事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繁荣艺术创作与造就人才有密切关系,要依托红色题材剧目培养芭蕾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品格。
邹罡(广州芭蕾舞团团长)
主旋律芭蕾舞剧的创作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立足于时代文化,强调历史、现实与未来三者之间的连续性,在芭蕾本体语言的基础上融入地方特色,从传统思想和文化当中去提取有着华夏儿女印记的精粹。芭蕾舞剧创作思路需要转变,审美眼光应更当代化,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创作风格。
辛丽丽(上海芭蕾舞团团长)
当下文艺工作者担负着弘扬红色文化、革命情怀的重任,不仅是要在排练厅里打磨锻造,更加要让平凡生活中的“人情味”融入舞台,与时俱进的更新创作手段,戒骄戒躁,永远对艺术充满敬畏的心。
杨越(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要运用芭蕾艺术“世界语言”之功能,承载中国的红色精神内核,传播中国文化。让学生从思想和肢体上充分感受优秀中华文化,让新一代芭蕾人才在中华文明的自信中成长,走向世界,走向艺术的高峰。
文稿整理:邓佑玲 武玮 苏心 李楚婷
图片:牟可
排版:白子涵
责编:满红阳
总第945期
2022年第16期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