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内,韩开生副教授正在忙着调试设备。这是一条由该校智能制造学院与瑞士GF乔治费歇尔精密机床公司共同建设的智能制造产线,投资一千万元,具备复杂多轴零件加工、自动装卸料、在线自动检测、刀具破损检测补偿等功能,达到了国际智能制造的先进水平。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我国正逐步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不断转型提速,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紧缺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实践教育,需要紧跟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民生需求。时代的发展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河北的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
1
职业本科来了
大三年级第一个学期,陈晓剑给自己找了一家实习单位。陈晓剑是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系2019级的学生,大专学业即将结束,他想通过实习对专业再加深一些了解。关于未来,陈晓剑有不少打算。他已报名应征入伍,准备将来退役后再去读取本科学历。现在学校也已有了本科专业,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到时候能回到母校继续学业。
202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我省3所独立学院分别与不同高职院校整合办学资源转设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其中,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整合办学资源,设置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办学资源,设置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办学资源,设置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河北职业教育进入了本科时代。
职业本科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什么是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教育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职业本科该如何办?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厘清。作为我省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承担了探路者的责任。
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王振杰看来,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的根本问题是要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而职业本科学校的首要之重,是解决人才培养延续“职业性”和体现“本科性”的内涵问题。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王振杰
王振杰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了这样的界定:职业本科学校培养的人才,相比普通本科学校,除有较系统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熟练的操作复杂设备、生产中高端产品的技能;相比职业专科学校,要突出理论基础及技术技能的复合性和迁移性。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一所有深厚行业背景的学校,建校时间可以追溯到1958年龙烟钢铁公司(今宣化钢铁公司的前身)筹建的龙烟钢铁公司技术学校,64年的历史中,行业办学长达42年。该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淑艳教授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6个年头,她这样形容这所学校独特的“职业味道”。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实训室是按照工厂的样子打造,设备也是与企业保持同步的。
“职业教育逻辑的起点是工作岗位。”张淑艳说,如果说普通教育更侧重于理论研究,职业教育主要解决的则是如何把设计理念落实到产品中的这个转化过程。当前生产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操作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职业教育提升至本科层次成为必要。
职业本科不能照搬普通本科的体系,也不是专科的加长版。张淑艳表示,人才培养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全盘考虑。这一切没有多少先例可循,学校老师们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组织专家分析研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先进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构建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2021年9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迎来了成为职业本科学校之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张淑艳说,学校对学生进行的调研显示“本科对于学生确实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本科教育在河北已迈出了第一步,未来将会更好地满足民众对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培养更多本地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
走向世界的职业教育
2021年年底,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窦新顺一直在忙着沟通联系我省与德国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推进事宜。
2019年,省教育厅与德国相关机构签署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备忘录,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机电一体化、建筑技术、物流、汽车机电一体化、农业等五个专业开展合作。我省13所职业院校参与其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方的牵头院校,负责项目的对外联系、组织与协调,推进项目落地。
窦新顺从事职业教育30多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专程赴德国参与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当时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一是当地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二是“双元制”教育模式。双元制被认为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即由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为学生制定培育计划,学生既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又要在企业参与实践训练,等到学业结束时就可以直接上岗操作,让职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挂钩。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窦新顺
“双元制”落实的关键是共赢。“当企业有需求的时候,它才能够重视,才愿意掏出真金白银地跟你干。”2018年,窦新顺出任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他发现多年来困扰自己的企业对校企合作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在铁路行业看到了解决的可能。
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特别是高铁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带来了大量人才需求。需求提供了合作的动力,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推动下,学院与公司下属18个铁路局开展了“2+1”定向培养工作,根据铁路局招录不同岗位的学生组建岗位订单班,将毕业生毕业后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知识培训考试前置,实现毕业即可上岗和定职。
有行业背景的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0年,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财务材料系。学校与企业之间有着“同根同祖,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感认同。窦新顺来到学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学唱校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曾是铁道兵的军歌,也是铁路企业的文化传承。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窦新顺说,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之外,学院还将铁路行业的这种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院为河北经济发展和国家铁路建设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的评价是这些学生稳定性好,愿意从小事做起,而且成长比较快。“铁院的学生出来身上会带有一种铁院的特质。”窦新顺为此特别自豪,学校培养的是铁路的未来。
职业教育也在走向世界。2016年起,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原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合作,设立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俄罗斯交大交通学院,开展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5个特色专业的合作,为中国铁路“走出去”培养国际化人才。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陈列的盾构机模型
3
长达18年的育人合作
赵占军,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2004年,他离开自己从事了14年的建筑行业,来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石职院”)任教。那时候,这所学校给他的印象是“一个普通本科学校的缩小版”。
石职院就是原来的石家庄大学,创建于1984年。赵占军刚来的时候,学校的职业特色并不明显。18年来,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到校企合作的开展,从单一的校企合作到深度的产教融合,他见证了这所学校每一步的转型发展。
2004年,石职院率先试水校企双主体办学改革,与河北新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新龙集团”) 共同创办了软件学院,校企双方共育人才,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
“其实双方的对接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了。”石职院软件学院院长田晓玲说,新龙集团创立于1995年,是石家庄一家老牌的IT企业。软件产业技术更新迅速,传统的学校培养模式比较滞后,企业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不能马上上手工作,增加了培训成本,还要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深感于用人难的现状,也是出于一份教书育人的情怀,新龙集团决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对接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双方一拍即合,开启了合作育人的历程。
据田晓玲介绍,软件学院作为校企共建的二级学院,具体业务接受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控,学生的公共课等全部由学校负责,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得到切实的保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教师由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担任,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专业课程打破原有的课程概念,以项目主导教学。学院将行业、岗位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构建的基于IT岗位的九级人才培养标准,获得了河北省第十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我省多所高职院校中推广应用。
企业在学校建设了软件工厂,作为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实训场所。校企双方还在正定新龙集团总部共同建设了占地52亩的产教园区。从“校中厂”到“厂中校”,合作越来越深入。在多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石职院和新龙集团牵头,联合河北省服务贸易协会、河北省软件与信息服务协会以及相关企业、高校、培训机构等共同组建了河北省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的实训基地(受访人供图)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职业学校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职教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经过多年建设,职教集团已形成了一整套实体化运行的模式,用产业拉动教育,用教育推动产业,实现产教双向赋能,共赢发展。2021年,该集团入围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名单。
“从2004年开始做这件事,最早的那届毕业生,到现在已经工作10多年了。”回忆起18年来合作育人的历程,田晓玲感慨,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合作的意念都特别坚定。
如今的石职院,校企合作的形式更加多样,职业特色更加突显。“职业学校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赵占军介绍,学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石家庄现代产业格局,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目前已形成了以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类专业集群为核心,电子信息类、现代服务类、文化创意类、电子商务类、食品药品类专业集群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4
一所职院的突围探索
大学毕业后,张倍豪回到老家甘肃,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创业公司。
他的创业之路早在大学时代就已开始。2015年,张倍豪考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衡职院”)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比起按部就班的学习,他更喜欢创新。入学不到一年,张倍豪就在学校的众创空间内成立一家创意机器人工作室。大学期间,他曾两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创业大赛,分获三等奖和二等奖。
衡职院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张倍豪回忆,那时候学校会请专门的创业导师来授课,如何制作PPT、如何做一份成功的商业计划书等都会专项讲授,他至今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那段经历为自己将来走上社会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演练。“那是一个实验场、练兵场,学校为你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温室。”
张倍豪口中的“众创空间”是衡职院打造的一个“双创”实战基地,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衡职科技企业孵化器、衡智众创空间三位一体,引导和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如今已晋升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众创大厦
衡职院历史悠久,前身是创办于1923年的直隶第六师范学校,历经冀南建设学院、河北省立冀县师范学校、河北冀县师范学校等历史时期,1998年由冀州迁至衡水,2001年升格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家由师范院校转型的高职院校,基础条件较差,综合实力薄弱。占地面积不足、师资力量不够、专业内涵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2015年,李增军来到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党委书记,针对这些短板,提出了扬长补短的发展理念。“凝炼优势特色,做到极致,带动短板提升。”众创空间就是学校着力打造的一大品牌。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增军
为突破办学瓶颈,衡职院进行了全面改革创新,实施“一体多翼”发展战略,构建“一校两制”的办学机制。在校区建设上实施“1+M”战略布局,“1”指校本部校区,“M”是指与市县两级政府和企业合作,围绕产业发展建立的若干二级学院;校本部坚持公办性质不变,新建的二级学院或产业学院引进社会资本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衡职院与衡水市交通运输局、武邑县政府、河北德隆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交通运输学院,已被列为我省首批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单位,目前项目正在推进中。
“职业教育是多元融合的跨界教育,跨界讲的是企业和学校的联姻,融合是从单一需求走向整合的双重需求。”李增军说。衡职院一直坚持产教融合,确立了“校园融合产业园、专业融合产业链,课程融合岗位群”的发展路径,打造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态。
衡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北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当地产业结构对高技术人才的吸纳不足,对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李增军还有更长远的设想。在他看来,职业教育不仅需要融入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还可以引领地方产业发展。
目前,衡职院已引入华为、吉林航空、日月光集团和中新铁电(北京)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等战略合作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李增军希望依托与这些企业在职教方面的合作,可以助推衡水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另外,衡职院还牵头成立了衡水市产教融合联盟,联合衡水域内职业院校、衡水市各县行业企业以及域外合作机构和企业,共同服务地方产业创新发展、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必须融入地方经济。”李增军说,衡职院作为一家市级院校,办学定位就是立足衡水,面向河北,辐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燕都融媒体记者 唐晶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燕都融媒体记者唐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