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书店老板→冬奥宣传经理

大学 作者:兰州大学 2022-02-03 15:54:23

张恩杰的人生很像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

家庭变故 南下北上

咬牙追梦 精神富足

“人的出身不可以改变,

但人的命运真的可以改变”

如今的他

担任《北京青年报》记者

被借调到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馆

担任宣传经理

他也曾是

兰州西固区河口镇中学门口书店的老板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当时每天放学都在‘学海书店’等我妈来接我,免费看老板的书,吃他的小零食。

“以前早上上学路过书店,总能听到他大声朗读,觉得他很厉害,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这样努力拼搏!

……

大家对学海书店和他的记忆依旧如昨,但那的的确确已是世纪之初的旧事了。            


张恩杰在学海书店


人物弧光

有人的二十年,日复一日,一心一地从一业;而他的二十年,走南闯北,历经种种身份转换,划出一道人物弧光。

2000年金秋十月,兰州西固区河口镇中学附近开了一家“学海书店”,书店老板名叫张恩杰。他低头清点着刚从东部市场批发的学生文具、零食小吃,他深深希望这些杂货能让书店“活”起来。当时张恩杰的父亲刚去世不久,姐姐弟弟还在一墙之隔的中学读书,这家书店是母亲东拼西凑才开起来的。


理货间隙,抬头望向夹在墙壁上,埋在杂货间的《读者》《意林》,张恩杰的思绪也常被猛地抽出,难道我一辈子就将这样平庸下去?


1991年伊拉克海湾战争爆发时,张恩杰才9岁,那时他就有了关注国内外新闻大事件的兴趣,并随之萌生了想做一名新闻记者的理想。“难道这理想就因为家庭变故导致初中毕业即辍学而夭折么?”他一百个不甘心。

20多年后的一个寒冬腊月,站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馆的闭环区,张恩杰的胸前已经挂上“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经理”的工作牌。

目前他的工作主要是接待国内外媒体前往国家体育馆采访冬奥设施和赛事活动,同时他也挖掘场馆内的新闻提供给媒体。

张恩杰站在走廊上,手持对讲机,随时就记者采访需求与场馆相关业务领域经理沟通,采访主题内容涉及对制冰流程的揭秘,冬奥赛事服务的志愿者、雪童、在此训练的运动员,以及场馆相关防疫措施等等。

 

张恩杰担任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宣传经理


他鼻梁上相比多年之前不仅仅只是多架了副眼镜,还多了份目光中的敏锐和坚定。这份坚定是四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年陇上媒体、六年南方媒体、四年法治深度报道、四年文化报道的经历沉淀而来的。


突破心墙    

生活中的点滴付出、勇气,积攒着、伴随着他,从一位“围墙之外兰大人”,成为了资深记者,他也从内心里真正走进兰州大学。

张恩杰在给学弟学妹们的手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

你能想象一个初中毕业生一天大学校园没有进,却拿到了大学学历,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还进入大名鼎鼎的南方系与北青系的这种感受和滋味吗?

2001年冬天,正在读兰州师范的老同学唐树生回乡探亲,对他说:“上不了高中没关系,高考不是唯一的独木桥。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照样可以帮你实现人生理想。”

就这样,两人相约于2002年3月走进了西固区自考办的大门,唐树生在继续报考自考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它课程的同时,帮张恩杰在报考简章上勾画了兰大新闻学专业。

于是乎,当时从学海书店旁经过的学生、读者,每日听到的阵阵读书声,就是张恩杰的。《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法学概论》、大学语文、马哲、毛概……二十余门课程都是在没有老师辅导,没有同学伴读的情况下自学通关的。“当我将朱红色的兰大新闻系的毕业证拿到手,那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张恩杰说。

2005年10月,当自考只剩下一门课时,张恩杰毅然关闭了学海书店,进入甘肃日报实习,在勇敢拥抱新闻理想的同时,他也清醒认识到,“围墙外”的自考身份,也注定他会经历不同于一般毕业生的坎坷曲折。在这条荆棘丛生的新闻路上,张恩杰迎难而上,他走出了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

2006年6月,张恩杰进入一家兰州媒体做记者,他常在兰大二院急诊科蹲守突发事件,也常去兰州滨河路溜达,寻找新闻线索,随时采访街头上发生的一些社会民生新闻。然而,即便张恩杰这样很勤奋地跑新闻,却被报社一位领导判了“死刑”,说他不适合做记者。


人的出身不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自考那么难,我都过关了,拿到兰大毕业证了。我就不信走不通新闻记者这条路。


张恩杰跟自个儿较劲着。2008年初,当别人都在享受正月十五家庭团聚的温馨时,他却流着泪,带着失望与不甘,离开了生养他二十五年的兰州老家,在春运列车上站了30多个小时,南下广州求职。


2015年7月在青海湖畔采访盗猎者非法捕捞湟鱼


当别人都在按部就班地接受人力资源的面试时,他怕因学历被拒绝,壮着胆子直接来到总编办公室毛遂自荐,就这样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东新快报,一家家“闯”着。


2018年3月全国政协闭幕会后在人民大会堂门前与媒体同行合影


经历了半年多的求职后,张恩杰进入了广东新快报珠三角新闻中心,为了跑好法制新闻,他广交政法系统的朋友,他所储存的300多个手机号里,其中有100个是警察的。他还常年在车站、码头、医院、法院蹲守采访,扮菜贩调查大蒜涨价内幕……


起初我会因为是自考身份拿到的兰大毕业证,参加校友会时有些自卑,因没有校园青春回忆感到缺憾。但一路走来,我将这些缺失加倍补偿到工作中让工作充实丰满,也同样让我无愧于兰大‘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


张恩杰坦言道,他不仅实现了“走遍千山万水,写尽世相百态”的新闻理想,而且就在最近,他通过了北京市新闻记者中级职称,这是十六年的新闻从业生涯成果。


双奥记忆

对于奥运记忆,张恩杰称,他在2008年夏于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第一次近距离触摸到了奥运会的温度。

那时他是广州《中学生报》的一名记者,他穿行在人群中,一路跟着被传递的奥运火炬跑。在人山人海之中,他的手机也没有了信号,同事们也被挤散。在人群的簇拥下,他仰头望向高处,拉拉队员手里摇曳着七彩的花环,热情舞蹈;环顾周边,广州市民夹道欢迎,欢呼雀跃。“那时我真的感受到什么叫扬眉吐气和家国情怀。”

时间拨到2021年的冬天,张恩杰从供职的《北京青年报》被借调到国家体育馆场馆团队担任宣传经理。进入“冰之帆”(国家体育馆昵称),标志着他的身份从“单打独斗的跑口记者”再一次发生转换。


我们谈起奥运会时,

总会谈到那些充满激情、充满挑战的时刻

而幕后工作者的真诚和奉献

却散落在平凡的琐碎之间,

就是这样成千上万条看似平凡的细节,

交织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复杂也最盛大的比赛——奥运会。



这是张恩杰分享在朋友圈中的记者手记的一段话,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发掘冬奥幕后的平凡细节。

奥运场馆悬挂的国旗,我们都看到过,但背后一些信息却是容易被遗漏的:熨烫一面国旗所需要的时间是15分钟,从金黄色的大五角星到周围的四个小五角星,志愿者需要屏息凝神、一气呵成,最后再用手指清理掉因静电留在上面的头发、尘土。

奥运场馆忙碌奔波的工作人员,我们都看到过,但他们付出的点滴却常是不为我们所见的:以“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作为贴在会议室墙壁上激励他们的18个字标语,1月21日进入大闭环管理之前提前将头发剪短……


张恩杰所做的部分宣传工作


张恩杰所宣传的冬奥幕后细节,既是2022北京冬奥的历史记录,又是向中外媒体展示的一张张冬奥名片。后期他还想围绕大闭环后的保障服务的所思所想进行文学创作。

此时此刻,张恩杰就在国家体育馆内,迎接冬奥的到来,乘着“冰之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供图|张恩杰

            文字、编辑|李晖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