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101周年 | 校史回顾:党员成长的熔炉
编者按
今天是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在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上奋进在前、争做表率,把学校建设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
值此七一建党节之际,校友会特别制作了这篇“校史回顾:党员成长的熔炉”。与校友们一起,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办学实践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光荣的同时,理解办校历程中体现的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探索和实践,共同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
党员成长的熔炉
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量远远弱于其政治影响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彻底取得抗战胜利,必须尽快补充壮大党员队伍,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党的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生的陕北公学承担起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办这所学校的目的是培养青年干部,从中吸收一批新的党员,并使党员与非党群众建立很好的关系,造就一支民族革命的干部队伍。”1938年2月20日,在讨论陕北公学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张闻天这样说道。在接下来一年多的办学时间里,陕北公学积极在学员中发展共产党员,开展党支部建设,持续为中国共产党注入新鲜血液。
在这里,有真诚热情的党组织,有深刻生动的党课,有形式多样的党员活动,它们合力培养着新生的党员力量,为抗日战争输送了一批优秀的革命后备军。此时的陕公,可谓是党员成长的"大熔炉"。
关心和引导每一位学员
国难当头,大批的有志青年怀揣着救国梦从全国各地涌向陕公。面对从天南海北来到延安的学员们,陕北公学的领导干部和教员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学员一入校,党支部书记、政治助理员便会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情况,帮助他们快速适应陕北的生活。有些积极主动的学员来到陕北公学后,也会主动找党组织谈思想,谈个人情况。一次次谈话,一次次交心,学员们对集体的感情日趋深厚,对组织的认同感也更加强烈。
在这些学员中,有不少从国统区来的青年,他们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究竟该以怎样的原则发展党员,陕北公学的领导也有些犯难:这些青年要不要确定为积极分子? 要不要发展为党员? 对此,中共中央定下了调子:多数学员都是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先进分子,还有不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他们敢于到延安来本身就是忠诚于祖国、政治党悟高的表现,因此对他们不能搞“唯成分论”。于是,陕北公学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坚持既积极又慎重的原则,只要学员个人历史清楚、思想进步、表现良好就可以发展为党员,这一决定对心向组织的青年们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我们这些向往共产党的抗日救亡青年迫切要求入党……要求入党的人数很多、呼声很高,各学部总支书记只得利用晚上,公开宣传党的宗旨,说明入党的条件和办法。于是各班的支部书记就忙起来了。”陕公学员马兴惠回忆起当年大家积极要求入党的情形,仍然难掩兴奋与激动。在陕公,无论家庭出身背景如何,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接触中国共产党组织,学习共产主义思想,这给有志于入党的青年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从刚开始的发展三分之一,到后来提出的发展一半,193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又进一步对陕北公学党团书记李维汉提出,要发展60%~80%的学员入党。党员发展目标人数的一次次增加,体现了中共中央对陕北公学的高度信任,也对陕公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水准的党课教育
办学之初,为了广泛招收一切愿意抗日的人士入学,陕北公学明确定位自身为一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学校”,但陕北公学始终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学校,因此,开设党课,向学员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的教学任务之一。
尽管学校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学员们上党课时没有桌凳,只能席地而坐、以膝盖为桌,陕北公学的党课内容却毫不偷工减料。他们有专用的教材——一本由陕公党支部编写的《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小册子,还有一流的老师——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副部长李富春都曾参与党课教学,为年轻的学子们做报告,介绍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情况。
党课教材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学员们都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许多人正式提出了入党申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员们可以就此放松自己——陕北公学对入党程序要求非常严格:党支部仔细研究,确定重点考察培养对象,并对其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申请人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入党态度后,要填写入党志愿书,有两名正式党员做入党介绍人;介绍人要就被介绍人的优缺点写出详细报告,向组织说明介绍此人入党的理由;党支部审查通过后,必须写出支部讨论意见和评语最终名单要报党总支批准,只有经过批准,才能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学员才能正式开始党的组织生活。
“(陕北公学)在短短数月中发展了党员,吸收了青年中的坚定者入了党,我就是在这期间入党的,那时我年仅14岁。”陕公第25队学员曹云屏时隔40多年后回忆起时,对严格的入党手续依旧记忆犹新,“入党介绍人多次找我谈话,做得非常细致,谈话中心是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只是革命的第一步以及党章党纪等。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入党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窑洞里空气是那样的新鲜洁净,气氛又是那样肃静专一。
刻上时代烙印的党员活动
陕北公学党员活动的特别之处在于,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环境的需要,学员队的党支部活动是秘密进行的。在学员中只开党的小组会,不开支部大会,党员们通过公开的群众组织——“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培养发展入党对象,直到学员毕业时,再把具备成为共产党员条件的学员个别吸收入党。
通过这样“秘密”的行动,陕北公学在近两年的办学时间里,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党课教育与入党程序,从6000多名学员中培养了3000多名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发展与壮大贡献了一批强有力的新生力量。
这些被吸纳到中国共产党中的优秀学员在告别母校陕北公学后,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挺进敌后。他们有的在前线英勇战斗,奋起杀敌;有的在后方组织民众,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家始终保持着坚强的党性修养,带着在陕公学到的知识和一颗赤诚的心,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陕北公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证
陕北公学学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胡华曾经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陕北公学校风的最大特色。这个政治方向,就是革命的方向,无产阶级的方向,共产主义的方向。陕北公学被称为‘革命的熔炉’,从全国各地经历种种艰险来到陕北公学学习的革命青年,在这座革命熔炉中被冶炼锻铸,使之更加革命化,更加无产阶级化和共产主义化。”
陕北公学的学习时光是短暂的,往往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而正是在这几个月里,在延安的清凉山下,这些自觉投身革命的青年接受着共产党的教育,树立起了明确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几十年时光的见证下,陕北公学的绝大多数学员都成为党和国家革命与建设事业的骨于,其中还有不少人为了革命理想而献出生命。
但正如胡华教授所说:“他们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革命精神,却永生在人民的记忆之中。”这样坚定的立场和革命精神,正是陕公坚持党员教育的成果,在之后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直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进程中,它不断被继承和发扬着,成为陕北公学这座“熔炉”恒久不灭的光辉印迹。
信息来源:《陕北公学1937-1939》
相关链接
校庆85周年 | 校史回顾:陕北公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校庆85周年 | 校史回顾:陕公是全中国的一个缩影(上)
校庆85周年 | 校史回顾:陕公是全中国的一个缩影(下)
校庆85周年 | 校史回顾:被调整的招生简章
审核:王水雄
责编:孟繁颖
编辑:杜 鹃 李玉春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