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起陇西》聊起,马伯庸对北大学生说......

大学 作者:北京大学 2022-07-23 12:08:23


前不久

电视剧《风起陇西》迎来大结局

该剧改编自作家马伯庸同名长篇小说

《风起陇西》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为什么讲述宏大时代中的小人物?

讲好小人物故事有哪些诀窍?

如何不脱离历史背景进行创新性写作?

……

带着大家的问题

我们走进了《风起陇西》剧作

也和马伯庸聊了聊他笔下的“历史江湖”
文末还有签名书相送哦!

 ▼点击独家视频▼ 

 听听马伯庸给北大学生的阅读建议 

▼上下滑动▼

 查看视频文字 

大家好!我是马伯庸。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用视频的方式跟北大的同学们做一个交流。

很多人问我:阅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首先我认为阅读不需要有意义,就好像我们玩游戏、看电影、做体育运动一样,它只是一种人生(中)娱乐的方式。所以说并没有什么必须要读的书、必须要阅读的人生,这个不是必要的。但是呢,当你阅读了别人的著作之后,我相信你会领会到他的人生、他的阅历和他的眼界,换句话说,你用他的方式又活了一遍,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你读的书越多,那么我们人生的维度就越厚重,那我们面临的机会也可能就更加广阔。所以说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阅读其实是为了求得一个永生,当你读的书足够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把所有人的人生都可以体验一次。

所以说尤其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觉得有机会坐下安静地读几本书、细心地揣摩一下作者的用意、舒心地享受一下文字所带来的的魅力,这是一个略显奢侈的爱好,希望大家能够保持阅读的习惯。那么有机会,咱们在北大,我跟大家再做一个更详细的交流,谢谢大家!


《风起陇西》
“小人物的理想主义”



由新丽电视参与出品的电视剧《风起陇西》,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魏蜀之间的谍战故事,两个不被乱世聚焦的“小人物”——陈恭(陈坤饰)与荀诩(白宇饰)在秘密情报线上生死角逐,在惊心动魄的谍战中谱写出一段英雄传奇。

在耳熟能详的历史背景下,在英雄辈出的年代里,故事的焦点不再是王侯将相,而是两个“小人物“挑起了大梁。不同于传统电视剧的主角出场自带光环,对危险总能逢凶化吉,《风起陇西》中的主角陈恭和荀诩有太多窘迫的时刻:他们不能神机妙算,有自己的羁绊和牺牲,但他们充斥着理想主义的精神,永远滚烫和炽热的内心,坚定与坦诚让他们永远在危急关头做出忠于自己的选择。

张慧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全剧以三国末年曹魏与蜀汉的斗争为背景,把谍战、职场、权斗等戏码放置在古代,展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装‘无间道’。这种借助古典与现代谍战的‘嫁接’,实现传统故事的创造性转化,是网络文学、电视剧等大众文化经常采用的方式,一方面剧中人物性格与当下没有‘违和感’,另一方面也能展示古风、古韵的中国文化。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题材,需要借助更现代的表现手法、更专业的主创团队和更适合当下观众的欣赏习惯,让中国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变成真正流传下去的中国故事。

← 左右滑动查看《风起陇西》剧照 →

吕 帆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为一种历史的‘可能性书写’,《风起陇西》既不同于正史演绎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亦不同于天马行空的‘架空历史故事’,其特点是把小人物置于大时代的变局中,在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背景中拉扯张力,最终以个体命运的挣扎和突围表达更为深邃的人本主题。

人的复杂、事的变化,让主人公不再是料事如神的麒麟才子或经验丰富的老手特工,他讲义气却没底气,行事严谨而应变不足,经常好不容易憋出的计划,被人一两句话就带偏、落空。白天,他整装待发地游走在生死边缘,晚上却散发披肩地独坐房中,蹙眉发呆、两眼失神,回忆着和妻子结发的欢笑、和朋友畅饮的瞬间。他是复杂的、惆怅的,甚至带着无奈的悲凉。”


← 左右滑动查看《风起陇西》剧照 →

“古装谍战”是此前鲜有的国剧类型,该以怎样的质感呈现,《风起陇西》做的所有探索其实都是个从0到1的过程。剧中这批坚守信仰的小人物,在优秀作品的底色上夯实了思想价值,困境之下仍然坚守底线、义无反顾,无论“闭眼玩家”荀诩以个人的坚韧洞察真相,还是“再没有战争”的美好理想,以兼具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的表达,凝聚了长视频内容以价值和情感认同打通沉浸感的某种共性。

▼点击独家视频▼

 听听陈坤(饰 陈恭)、白宇(饰 荀诩)

 给北大学子的惊喜寄语 

陈 坤

白 宇


创作心路
“只要写下去,你就能找到答案”


从三国谍战《风起陇西》,到“大唐反恐24小时”《长安十二时辰》,再到守护国宝千年的家族的传奇往事《古董局中局》……马伯庸极其善于以他奇绝的想象力、天马行空的世界观以及深厚的文史底蕴来填补厚重的史书中某处细小的空隙,其作品也因此被称之为“考据性悬疑文学”,或是“历史可能性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就此,我们和马伯庸,展开了一场对话。



《风起陇西》小说对诸葛丞相人物形象以及相关情节的设定较以往有较大的颠覆性,您为何会这样设计?对于读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您会怎么看待?



写《风起陇西》的时候是2004年,当时我在读大学,忙着写毕业论文。写论文是件很痛苦的事,我为了逃避,就想写点东西。正好那时候手边有《三国志》和福塞斯作品集,我忽然有了灵感,三国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三国谍战故事,好像没人写过,于是就试着动笔了。写毕业论文有多痛苦,灵感就有多澎湃。

但那时候我毕竟只是个大学生,所以里面有很多缺憾之处。不过它给我揭示了一个方法论,告诉我如何在历史的缝隙中去寻找创作空间,如何在大时代下描写小人物,在不违背历史大事实的前提下,怎样创作一个虚构故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诸葛亮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历史人物。但我对于喜欢的历史人物,并不会一味表现其高大上的一面,而是尽量把他做得复杂一点,做得人性一点,这样才是最大的尊重。鲁迅评价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吸取这个教训,尽量把他往一个普通人的方向写。


对您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为何形容《风起陇西》的 “祖父是克里斯提昂·贾克,祖母是弗·福赛斯,外祖父是罗贯中与陈寿,外祖母则是丹·布朗”?



老舍的语言、马克·吐温的幽默方式,都对我的创作有影响。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他破天荒地把现代元素和荒诞元素融入了古代背景,创造出一个非常神奇但细节又让人觉得真实的幻想世界。他在趣味、价值观上对我的影响太大了,他说过──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影响最巨大的,应该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吧,他对历史的视角华丽而大气。我在中学时代读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直接看跪了。



除了《风起陇西》之外,您针对三国时期的创作还有《三国机密》等等,三国对您而言的特别之处在哪里?为何您更热衷于历史题材的创作?



我小时候是听三国评书长大的,听完袁阔成的评书之后,去找《三国演义》读,发现两者不太一样;后来我看了央视老三国电视剧,和评书里的形象也不尽相同。再大一点,我开始读《三国志》,正史里的人物和演义里的同一个人,更是大相径庭。我还看过张国良的三国评话,发现里面充满属于苏州文化的原创趣味。

三国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每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对我而言,三国的气质是理想主义色彩的悲壮,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某种理想、某个目标,或是匡扶汉室,或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或是单纯要活下去。在乱世之中,这些理想会被扭曲,被篡改,被践踏或升华。这是我最想描绘出的世界。



您喜欢将作品的主角设置为置身于宏大历史中的“小人物”,他们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角光环,有很多人性中的矛盾感和复杂性。您想通过这样的人物塑造,表达怎样的内核?


大人物不好写,他的形象已经固定,资料也很清楚,很难再做发挥。而且要写透这些大人物,你得有他们的眼界和水平,这是很难达到的。比如你写孔子、写王阳明,没法写,因为你到不了人家的境界,强行就会不伦不类。反而是小人物好发挥一些,何况历史是由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组成,需要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所谓的时代趋势,都是由无数个体所组成。正是一个个普通人的愿望,才汇集成一整个潮流。



小说中的角色既带有强烈的历史色彩,又被赋予了很明确的现代性,这种手法是您刻意为之的吗?在历史的“可能性书写”上,您有哪些心得?



对读者来说,我们在读历史小说,其实最终读的并不是历史,而是我们从历史中发掘出来的跟现代人所产生共鸣的点。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个点,找到它的现实意义所在,那么这个小说才有它的价值。

我写历史小说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求这个历史小说的故事情节,如果换到不同时代,就是不成立的。换句话说,我要写出每个时代的特点。这个时代的特点,或者说让读者的沉浸感、体验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他们,故事所处的时空位置和时间节点,人物处在怎样的空间中,这会给读者一种强烈的临场感。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是虚构的。所谓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你要保证历史上不能改变,那细节上我们可以做一些发挥,做一些想象。

好的历史小说,应该是个夹心饼干。它的最上一层,历史大事件,不要改变,力求真实;它的最下一层,风土人情、典章器物等,也不要改变,力求考据精细。而在中间一层的故事,则可以虚构。因为上下两层有真实性的限制,中间的故事不会跑得太飞,反而更透出质感。



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您是先看到了历史细节,然后“脑洞大开”,还是先有了“脑洞”,再将细节融入历史?您又是如何把握脑洞的尺度和历史的真实性(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



对我来说,在写作中,想象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充分掌握获得足够的历史资料。读的时候也没有特意留意,只是说可能你读的多了,就会产生想法。阅读量足够深厚的话,那么产生灵感的概率就会无限增加。如果平时书基本不读的话,天天就坐着想,我怎么开脑洞?实际上开不出来的。像我写《两京十五日》,里面虽然有很虚构的成分,但历史逻辑都是真实的。当时的人,骑着怎样的马,走过怎样的路,京杭大运河上他们走的路线是什么样子,这些细节其实都是我在史料里发现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演绎和发挥。所以,写作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知识的储备,而不是只靠灵光一现的东西。



您如何突破创作瓶颈期?



那就不写了,去跑步,去玩游戏,去看电影,一直玩到灵感回来为止。灵感这个东西像猫一样,你想去抓它的时候它就跑了,但你不理它,它反而会自动坐在你的键盘上。所以我觉得没有灵感的时候,就该放松心态。



对于北大里也想从事文学创作的同学们,您有什么建议?



只有一条,就是往下写。无论多么幼稚粗糙,无论多么拙劣可笑,无论多么错谬百出,只管一门心思写下去。所有的问题,都会在写作过程中暴露出来,也会在不断创作中得到解答。脑洞和作品的差别,即在于此。

哦,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勤存盘,多备份



历史长河浩荡,人间烟火温柔

当作家的笔使二者相遇

激起的则是悲壮残酷

而又浪漫动人的火花

无论是陇西肃杀的风

还是洛阳繁华的风

风起,就有故事开始

到底是故事中的人

走向他们被史书写好的命运

还是他们的命运写成了史书?

这是始终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是探索无尽和创作不止的魅力



送签名书啦!

想拥有马伯庸亲笔签名书吗?

快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阅读故事

截至7月24日20:00

点赞前5名的评论

将获得马伯庸签名版《风起陇西》!



联合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风起陇西》剧组

鸣谢:新丽电视传媒有限公司

视频 | 图片 | 动图:新丽电视传媒有限公司

统筹:吕帆

参考资料:《这部国产剧,值得更高分》《马伯庸谈三国文学:“好的历史小说,应该是一个夹心饼干》《<风起陇西>,国剧创新的必经之路》

编辑:解祎赫、张逸茗、袁佳佳

排版:刘钰、李霁

责编:李霁


中国少年全员满分摘金!北大数学倾力支持


为村民免费拍照!北大学生开了间“黄河照相馆”


群星璀璨!6+8!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探索无尽,创作不止!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