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亲手描摹西安的眉眼,让一座城焕发新生!
即使你没去过西安
也会听说过这些名字
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
钟鼓楼广场、唐华宾馆、唐歌舞餐厅
唐艺术陈列馆、陕西省图书馆
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长安塔……
这些地标建筑,都出自她之手
有次,她在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参观
门口有刻章留念的小摊
她一时兴起选了一枚
请老板刻上XXX建筑师留念
落款:张锦秋
老板惊喜地抬头:
“您是张锦秋?免费!免费!”
这位被西安人民熟知的女士
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校友张锦秋
先后师从梁思成、莫宗江两位先生
留下知名作品的建筑师有不少
但是能把自己的姓名和城市结合起来的
除了恩师梁思成与北京
恐怕只有张锦秋和西安
1954年秋清华大学建筑系一年级新生张锦秋
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张锦秋的设计设计的地标建筑中,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是文革后我国启动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是周恩来总理生前“陕西需要一个博物馆”的遗愿,也是张锦秋主持设计的第一座大型公共建筑,于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年接到的建设任务书上写着:“陕西历史博物馆应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并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短短的一句话,在张锦秋脑子里来回盘旋,因为这道题目实在很难。
直面难题的勇气她是不缺的,虽然一位青年建筑师担任国家级重点工程的设计项目负责人,让旁人也为她捏着一把汗,但张锦秋已不是第一次真刀真枪做设计了。1958~1959年她在清华大学参与国庆工程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设计,与同学们一起亲历了从方案设计、驻现场施工图设计到加工订货的各个环节。这段经历对年轻人精神、专业上的历练都是刻骨铭心的。
1958年,张锦秋在清华建筑系加工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方案图。
当年有当年的挑战,今时有今时的担当。
陕西省会西安是历史上13个王朝建都之地,最灿烂的时代当属盛唐。盛唐博大、辉煌、蓬勃向上的历史风貌和今天的时代精神一脉相通。而在王朝历史上,宫殿总是汇集了能工巧匠的最高水平。“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长安迎来送往诸多国家的外交使臣和商贾。他们仰望长安的宫殿,对大唐的强盛肃然起敬。穿过历史的风沙,如今宫殿已荡然无存,当年的巍峨只保存在诗篇中。若能还原出唐朝宫殿,作为“象征”最合适。
张锦秋所在的西北设计院一共做了12个方案,有四合院、有窑洞、有现代式建筑。评审组在备选方案中多次比较,最后选定的正是张锦秋的唐代宫殿设想。
陕西历史博物馆落成后成为象征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标,主体建筑出檐深远,屋顶坡度舒展,色彩格调素雅,既有皇家宫殿的大气端庄,又有中国水墨画的高雅韵致。回廊、梁柱、斗拱、挑檐、鸱尾与钢筋水泥的完美结合,凝结了千年时光,也是张锦秋对大转折时代文化自信的阐释与前瞻。
问渠那得清如许
从此,张锦秋的名字和“唐”联系在一起,她的作品也被很多人称为“新唐风”。人们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即张锦秋是仿古派,尤其擅长仿唐。如果只限于此,西安大概会成为一个大型影视布景城,而不是今天这样有生命力的宜居都市。
身为建筑师,张锦秋发现唐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逻辑有很多相近之处。那舒展洒脱的造型、简洁明确的构造、质朴明快的色彩有一种弘扬本源、涤荡繁靡的力量。她不曾掩饰对唐风的钟爱,但也不会因此被束缚住了创意。在与唐代历史文化关系密切的项目中,唐风建筑可以很好地突出地方特色,但近些年她所设计的建筑,都是在以不同的风貌展现丰富的主题。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在清华求学时,师承梁思成和莫宗江先生,理解到他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城市、建筑、环境的思想。张锦秋自觉应该从就建筑论建筑的狭隘天地中走出来,从城市文化论建筑文化,视野会更开阔。
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一个城市的优秀建筑应该以其特色汇入城市文化积累和进化的长河。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看懂了张锦秋根据功能、环境、历史背景而设计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当代建筑风格。
在设计延安革命纪念馆时,她弘扬的是延安革命圣地的红色建筑文化;黄帝陵祭祀大殿和广场的设计则是追寻比汉代更远古的风貌。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选址在世界文化遗产扬州隋唐大运河之滨,采用具有强烈雕塑感的形体,寓意航船蓄势待发,并为参观者创造了登高俯瞰三湾运河逶迤南去的宏伟景观;在秦岭北麓的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表现的则是山水相融、汉唐雄风、时代精神。
所谓“创作灵感”,无不来源于城市文化。
早在上个世纪初梁思成先生就说过,“建筑师的职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非常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的重大”。今日听来,仍有现实意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研究生时,梁思成先生曾希望张锦秋跟他学习宋《营造法式》,但她已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芳心暗许。一个斜阳映照的黄昏,张锦秋在梁先生的书房里最后确定研究生课题方向。“梁公得知我对中国传统园林情有独钟,他说:‘我虽然喜欢中国园林,却没有系统地下过功夫,你有志于研究中国园林,这很好。’”
得到梁先生的支持,研究生阶段,张锦秋跟随莫宗江教授在中国园林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这段积累为她此后的建筑师生涯提供了灵感源泉。后来能在城市设计领域如鱼得水,源头也是在此。城市设计是群体的考量,要解决城市空间各个群组之间、空间形态和建筑形态的关系,和园林里造景、借景、成景的原理是相同的。难怪张锦秋曾说,“有中国园林学识和修养的人,看城市建设一目了然”。
不过在20世纪的城市建设中,需要协调的不止是空间层面的群体,建筑师还面临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当然要勇于吸取来自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也不能忘记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和谐建筑。
遗憾的是,现代城市建设很容易陷入“创新”的陷阱,要么是没有分别地弃旧迎新,要么是毫无顾忌地标新立异,结果不是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就是造出突兀的城市景观。哈佛大学有位学者曾说过,失败的城市总是相似的,成功的城市各有各的不同。
一个智慧而有远见的城市建设者,会如何塑造西安?
在西安还原历史景观,如同留下一扇时光之窗,让后人得以回看中华文明的光辉。同时西安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城市。历史不能被遗失,但也不能只作为图腾存在,而是要与现代生活环境融为一体。
陕西历史博物馆全景
“研究隋唐长安城的营建理念和历史文化内涵,我们会发现,虽已历经千年,它们却并不逊色于现代设计。目前西安城市规划要将历史文化轴作为城市发展轴。”张锦秋说。
贯穿西安的隋唐、盛唐、明清三条历史轴线,是这座城市穿越千年的“血脉”。
西安的朱雀大街曾是唐长安城的中轴线,盛唐时期又称天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我们吟咏了千年。今天,朱雀大街是西安的隋唐轴线。这条轴线上有以小雁塔为核心的荐福寺古建筑群、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西安博物院,隋唐风华在这里重现。
在隋唐轴线之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明宫、“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的大雁塔构成了西安城市的盛唐轴线。沿此轴线而建的盛唐文化主题街区大唐不夜城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热门地。
隋唐与盛唐两条轴线之间是南北贯穿明清古城的城市中轴线。在钟鼓楼广场上你可以体会到浓郁的关中市井气息,下沉广场的商业区又便利了城市居民生活。
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这三者是一个整体。理解是前提,保护是底线,创造是目标。只有理解深刻,保护恰当,创造才具有生命力。
张锦秋的作品定义了古韵西安,也定义了历史在当代的宽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深度。因此业界认可她:张锦秋是我国首批命名的15位建筑设计大师之一,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是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
更让人钦佩的是,在这些熠熠生辉的荣誉列表里,她的存在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张锦秋是15位建筑设计大师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当年中国工程院水利、土木、建筑学部内的唯一女性,还是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九名获奖者中的唯一女性。2010年,她又一次成为“第一”——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第一位获奖女性。这一串的“唯一”“第一”背后,是先生付出的多少努力。
先生不提,唯岁月见证。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西安在张锦秋手中焕发了新生命力,这座城市也承载了她毕生的骄傲。
在三秦大地上奉献了一生,张锦秋其实是个生于“锦官城”金秋时节的川妹子。少女时代她最爱读书,梦想成为一名文学家。填报大学志愿前,父亲建议张锦秋选建筑专业。这个想法是有根据的,父亲学土木工程出身,母亲曾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大舅舅唐英一度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姑姑张玉泉更是中国首位独立执业的女建筑师。锦秋至今记得,姑姑家墙上挂满了张玉泉作品的照片,“照片上的房子好漂亮。”
父亲劝她,建筑是一个美好的专业,以后做个浪漫的建筑师吧。
少女锦秋就这样踏入了清华园,带着建设祖国的美好理想,在园子里挥洒火热的青春。
1964年,尚在求学的张锦秋在人民大会堂聆听周恩来总理的报告,总理号召年轻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余生任何一次回想起,都觉这声音振聋发聩。
1966年初,她听从祖国的召唤,投身三线建设,来到西安报到。唐诗中“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盛景已不在,当年的西安只是个荒凉的小城。她一头扎进祖国西北,此后半个多世纪亲手描摹出西安的眉眼,让一座城有了自己的气质。
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馆
上世纪80年代,为了设计青龙寺的空海纪念碑院,张锦秋去五台山佛光寺考察。一位老和尚听说她来自清华,激动地和她谈起梁思成。原来这是1937年梁思成先生发现佛光寺时,曾为梁先生牵过毛驴的和尚。伫立在寺院里,张锦秋感慨万千。梁先生那代人本有更舒适的生活选择,但他们却一骑毛驴,跋山涉水,只为寻找中国传统建筑的脉络。如果没有梁思成四次造访,最终确定了这个现存最早的唐代寺院,如今我们提起保存完整的唐代建筑,大概只能遥指日本奈良。那将是多大的遗憾和失落啊。
张锦秋的一段话广为人知:“中国的传统建筑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们镌刻了苦难、抗争和辉煌。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彰显了质朴、优雅、灵动、豪气。中国传统建筑是我们建筑人的文化自信的根基。我从事建筑设计几十年,总是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并且从中感悟到,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护我们传统建筑历史遗存,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爱惜它,就是爱我们的先人;欣赏它,就是欣赏智慧和创造;传承它,就是延续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曾经,梁先生在战乱中辗转大半个中国,为后人保留下珍贵的文化记忆。如今,弟子张锦秋继承了恩师的衣钵,用建筑学家独有的浪漫,给当代造出一个盛世西安。
所谓薪火相传,就是接过前人手中文明的火种,在自己手中发扬光大,再由后人传承下去。张锦秋说:“回望这一生,希望自己没有辜负前人传递的那一点火种。”
其实早在2000年获得梁思成建筑奖时,她已经给老师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年逾耄耋,张锦秋的工作还没到停歇的时候。2018年5月,她染疾住院。在病房里,她用一张带有尺规的3号图板,一笔一笔勾画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轮廓。至于经常在办公室一边啃干馒头一边看图纸的故事,早已被锦秋老师的弟子们泄露了出去,广为人知。回想当年那个拼命三郎一般的女学生,这只是先生对待工作一以贯之的习惯罢了。
荣誉已不能概括先生的人生,只能侧面证明她的高度。2015年5月8日,浩瀚宇宙中一颗编号为210232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这是国际社会对她献身建筑事业,贡献卓越的褒奖。
有时闲坐回想,耳边会有恩师的声音:“建筑师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
有周总理的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也有父亲的鼓励:“当一个浪漫的建筑师。”
可能还有岑参的吟哦:“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种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的是先生简简单单的一句——那一年《国家宝藏》做走进陕西博物馆的节目,当张锦秋作为国宝守护人,优雅地绾起银发,从容地走上台时,向观众做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张锦秋,是一个从事建筑设计的建筑师。”
●
●
●
来源 | 清华校友总会 《水木清华》编辑部
出品 | “她力量”报道组
排版 | 曾净
编辑 | 江盛盈
▲ 艺术特长生能解决车辆难题吗?
▲ 咔嚓!清华学子照相馆免费营业!
▲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清华团队领衔设计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 当清华硕士遇到彝族绣娘……
你“在看”我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