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连续4天报道,聚焦川大研究新成果!

大学 作者:四川大学 2021-05-07 23:44:17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也是我校考古学研究诞生的87周年。


从201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西藏联合考古以来,我校考古文博学院积极参与西藏考古联合攻关,在高原旧石器、新石器、早期金属时代、吐蕃考古、佛教考古等领域组成强有力的学术队伍,继承几代人的西藏考古的优良传统,克服艰难险阻,取得重大进展。


2021年5月1日至5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的《西藏考古新发现》的系列报道,聚焦我校西藏考古的新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5月1日,中央电视台报道

我校考古文博学院在西藏西部夏达错遗址的发掘收获



夏达错遗址位于阿里地区班公湖南部,海拔4368米。


早在1992年,四川大学的霍巍和李永宪两位教授就在湖畔采集到92件石制品,其中包括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手斧”工具。


我校两代考古学家历经多年调查,2019年终于确认了原生的堆积。


2020年在这里进行了49平方米的探方发掘,出土物丰富,测年结果显示它们属于距今8500年到7500年之间。


在这个湖滨狩猎采集遗址的发掘中,还出土了青藏高原最早的磨制器——带有穿孔的石针。


5月2日,中央电视台继续报道

由我校考古文博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在西藏阿里地区皮央东嘎遗址的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首次基本确认在阿里地区有吐蕃时期的经书。


这些经书的遗存的保存,从吐蕃时期一直到清代,形成完整的序列,为研究后弘期初期藏传佛教和卫藏地区中部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还在经书中发现了一份元代诏书的录文和八思巴字印文写卷,为元代中央政府对阿里地区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此外,调查队还首次在西藏阿里地区洛当寺发现了一件来自元代内地的佛幡,其形制、材质和功能都与唐代以来内地的佛幡极其相似,从而见证了元代阿里与内地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5月3日,中央电视台再次报道

考古文博学院在曲贡遗址考古发掘情况



近30年前发掘的曲贡遗址是西藏腹心地带最为著名的史前遗址,在西藏考古中具有标尺性意义。


本次新发掘通过先进的动植物考古、植硅体、土壤微形态等分析手段,重建该遗址的复杂生业形态,为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材料。


5月4日,中央电视台持续报道

我校考古文博学院在西藏阿里地区皮央东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与收获



连续3个年度的考古发掘表明,皮央东嘎遗址最早可以到公元前7世纪,最晚到公元11世纪,存续了1700多年,是西藏西部目前已知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遗址群,也是迄今存续时间最长的古遗址群,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30年来多次对皮央-东嘎遗址进行考古研究的霍巍教授认为,持续不断的考古工作明确了皮央东嘎遗址具有1700多年的年代序列和存续历史,这对西部历史文化的研究尤为重要。


现在,在四川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学者们围绕动植物考古、冶金考古、古环境研究、考古人类学等各种分析测试正在持续进行中,大量的出土遗物,如金器、铜器、铁器、纺织品、陶器、植物种子、动物骨块等,正以不同的科技手段被全面系统地研究。




1978年,我校童恩正教授率领川大考古师生踏上高原,发掘昌都卡若遗址,开启西藏高原古代文明研究的新序章。


四十三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川大考古学师生在高海拔缺氧的西藏高原挥洒汗水,奠定了我校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


如今,依托四川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川大考古队已能在西藏高原的考古中发挥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的考古研究优势,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重要指示,并在当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连续关注川大这件事!

他们,是川大的青年榜样!

川大优质原创视频×7!你一定要看!


大川

来源 | 考古文博学院

编辑 | 曹丹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