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l一首民歌的故事中,蕴含着我们永远的“传家宝”
民歌中的
传家宝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被一首连歌词都听不太懂的民歌所吸引。
前段时间,我跟随“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江西赣州。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红色热土。一路上有太多历史要讲,有太多故事要听。而这首歌,就在这一段段历史故事中,被反复吟唱。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这首民歌,名叫《苏区干部好作风》。没有人知道这首歌到底创作于哪年哪月,只知道,在红军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前,这首婉转动听的民歌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流传。而80多年后,这首“老歌”依然是这片土地上的“流行歌曲”。
“90后”的我,对于红军的认识,来自于历史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来自长辈口中遥远的故事,来自于影视作品中的一个个画面。这首民歌里的故事,让我对红军历史又多了一种灵动的认识方式。
时间倒回到1933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疯狂的敌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意图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中。
站在宁都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看着一件件文物和一张张照片,我努力想象着那时的艰难困境。纪念馆馆藏室研究员夏邦鑫,遇见过许多像我一样的参观者,他说:“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出那时的情况有多难。”
当时,中央苏区境内不产盐,食盐主要依靠外界运送。敌人数年的封锁,让军民备受煎熬。许多官兵和群众因长期缺盐而身体浮肿,受伤的官兵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
盐,成了苏区最稀缺的物资。
苏维埃政府为省下食盐给群众,要求工作人员每人每月供应旧秤4两食盐。毛泽东以身作则,坚持执行最低食盐定量标准。有一次,前方红军部队想方设法给苏区中央机关送来两担盐,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却将这两担盐全部送给了中央红色医院。
因为缺盐,周恩来的身体虚弱,警卫员看着心疼,偷偷在他的饭菜里放了盐,尝出咸味的周恩来严肃批评了警卫员。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样的同甘共苦,让我想到那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对于身处苏区的他们来说,几粒盐巴,意味着他们是否可以冲锋陷阵,甚至可能意味着他们是否可以健康地活下去。
苏区群众将这件“小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唱在歌里。他们也纷纷将自家省下来的盐和食物送给红军。
时过境迁。当地群众已经过上美好的生活,似乎谁都不会再强调这一味日常调味料的重要性。但在宁都,一道别致的菜肴——无盐汤,让这一份军民鱼水情随着历史的红飘带传到了现在。
在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内,一个早已泛黄的布袋子引人注意。讲解员小刘介绍,这是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用过的米袋子——每次下乡工作时,李富春的米袋子里,正面装着文件,背面装着饭勺子,里面是生米和辣椒干。中午吃饭时,李富春就把米放进老乡家的大锅,就着辣椒干解决自己的午餐。
“他自备干粮,只是不想给百姓添麻烦……”讲解员小刘说。
这不就是歌中那句“自带干粮去办公”的真实写照吗?一碗饭,或许微不足道。但军与民之间的情感,正是在这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积攒起来的。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朴实情感,也是一股强大的精神源泉。
这样的精神源泉还藏在那一口口井中。
还记得那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吗?这次采访,我亲眼看到了课文中的那口“红井”。它位于江西瑞金沙洲坝。我原以为井已干涸,可探身一看,竟从井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江西瑞金红井革命旧址群的讲解员一脸自豪地说:“这口红井,一直被当地百姓精心维护着。几十年来,井水从未干涸。”
木桶一沉,水花四溅。舀一瓢井水送到嘴边,咂一口,有点甜!
1933年春天,毛主席发现乡亲们吃水用水极为困难,便带着军民选址挖井。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当地群众当年立下的石碑,今天仍保存完好,石碑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14个大字依旧清晰。
事实上,不仅是在沙洲坝有著名的“红井”,在赣南许许多多曾经吃水不便的山村里,都有红军当年为百姓修建的水井。百姓在井边认识了红军,也记住了中国共产党。
再次哼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这首歌,我记住的已不仅仅是它的旋律,歌中蕴藏的这一段段故事,也随着音符流淌进了我的心里。
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远去,但歌里的故事、歌里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因为这其中蕴含着我们永远的“传家宝”。
转载自:学习强国
PS:快快加入我们吧
sxyzxwsc@163.com
-
聚焦丨学校举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和支部书记讲党课专题活动
【举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党史学习教育5月6日,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工作推进会,就下一步工作进行再细化、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校党委委员吴光喆出席,各党(总)支部书记
-
党史撷英|地道里的土电话
地道里的土电话电影《地道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民兵队长高传宝用竹筒向地道里的民兵下达命令:“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开火!”这个竹筒是“喊话筒”,从高处往地道里传递信息
-
听“高妈妈”讲党史|齐鲁师范学院到三涧溪村开展“青帆计划”培训班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
青帆计划培训班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以党建带团建,全面加强齐鲁师范学院团学干部队伍建设,5月9日上午,在学校党委组织部指导下,校团委在三涧溪村组织开展“青帆计划”培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