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记忆 ⑳ | 刘齐文:结缘北语,初心不渝
编者按
为汇集校友才智,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校友办公室和党委宣传部策划了海内外北语优秀校友系列访谈,共忆爱校情怀,传承北语精神,以期增进北语校友与母校的交流与合作。
刘齐文,现就职于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是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院长,主管研究生教学与管理。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迫切需要外语类专业性人才,贵州省教委委托北京语言学院培养人才,本想报考英语专业的刘齐文,阴差阳错考入日语专业,成为北京语言学院第一届日语班的学生。
在进入北语之前,刘齐文曾以理科生的身份在西南交通大学机械铸造专业学习过半年,后退学考入贵州工学院(现贵州大学)学习了两年,由于对理工科不是那么热爱,他毅然退学,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学习了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文科科目,以文科生的身份于1987年7月再次参加了高考。
在北语的学习,为刘齐文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他从容又自信。“本科这几年在母校学到的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得益于母校语言环境的熏陶,加上自己的努力,我觉得至少在我看来,我并没有给母校丢脸。贵州省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如英语、日语这些语种,基本上都是我们北京语言学院毕业的这些母校毕业生在默默奉献。毫不客气地说,我认为我们北京语言学院的学生撑起了半壁江山。”
忆往昔,良师益友,岁月峥嵘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旧认知剧烈碰撞,祖国大地处处萌芽着新的活力和生机。在刘齐文的记忆里,当时的北语聚集了太多可敬的师长以及优秀的同辈人。
1987年考上大学的刘齐文第一次坐火车从贵州来北京,刚到北京站便碰上了也来北京上学的洪磊(外交部原发言人,现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洪磊从浙江富阳来到北京,两辆火车几乎同时到达。在寻找托运行李时,两个年轻人碰面了。洪磊问道,“你也是来北京读书的吗?你从哪里来啊?”两人交谈过后才知道,洪磊也要去北京语言学院,能在偌大的北京站碰上校友真是缘分,于是两人找到行李后,便结伴一起去北语报到。
在北语,让刘齐文印象最深的人是1987年教政治课的一位周老师,刘齐文回忆到:“他的记忆力相当惊人。记得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周老师一看到我们,便可以把我们所有人的名字准确无误地叫出来,当时还是公共课,好几个班在一起上,人很多。所以我们当时都十分惊讶,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回想起来,这位老师一定私下下了不少功夫去看每个学生的资料、照片。很可惜记不得周老师的具体名字。现在34年过去了,记忆力没从前那么好了,但周老师还是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
那时候住在学四楼,共四层。男女混住,一个宿舍六个人,我和卢平,还有4位85级语文系对外汉语教学法语班的师兄们一起住。几乎每个周末舍友都会带朋友来宿舍里唱歌弹曲,80年代有一阵子最火的歌曲是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当时在北语的迎新晚会中,在小礼堂里曾作为压轴演唱了这首歌曲。后来我才知道,舍友的那位朋友叫刘欢(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法国文学专业,内地流行男歌手)。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二三小事,历经岁月,常常梦回,在刘齐文的记忆里至今闪亮:“母校既然给了这个机会能让我们这些老校友聚一聚谈一谈我们这一生非常宝贵的关于母校的记忆,我也希望能把我的这些故事讲出来,能让大家产生共鸣,并且来激励后辈的学弟学妹们。”
寄后生,语言传承,始志不渝
北语毕业后,刘齐文把语言教育当成了他一生的事业,谈及初心,他寄语北语学子:”中国正在经历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包括我在这些年从事教育工作中,我也一直在和学生们讲,我们现在的一些思考方法,必须要与这个时代的思路和想法接轨。‘接轨’并不是说要和外国去接轨,现如今我们一直在提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语言的传承亦是一种文化,有一位语言学教授曾经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以我们北语作为语言类的培养人才高校,更应该把我们自己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以传承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对待一些外国文化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的去盲从。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古人,所以我更加希望我们的学弟学妹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家国情怀,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牢牢结合在一起。“
在给母校的建议里,刘齐文希望能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在给学生的通识课程培养中,要向学生传授讲解我们的中华文化,也要把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
出品单位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字 | 郑舒伊
编辑 | 何昭漫
投稿&加入我们 | blcuxchb@163.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