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从来如此,便对么?”
欢迎来到本期悦读~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的病痊愈了,不再受世人排挤,
他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常人”。
然而事实真就如此吗?
鲁迅是在什么情境下创作出让我们全文背诵的名篇?又为何发出呕心沥血的醒世呐喊?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背后映射着怎样的社会面貌?
本期悦读,将告诉你背后的答案。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让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为之一振。救国心切的文人汇聚一堂,写文章、办杂志,用笔杆掀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新文化运动。同年八月,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期间他饱览了大量国外名篇,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
“常常昼夜颠倒的我,每到凌晨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这座城市里唯一还醒着的人,那种心情堪比猫头鹰倒挂在深夜的森林里,孤独地盯着外面的一片漆黑,想着大家都已经各自在床上做梦。那些梦里拒绝我的参与,而醒着的世界也都没为我亮着灯。”
小说中,狂人的自叙更像一场时代的悲言,或许这也表明了鲁迅心中所想的事情:新思潮、新运动,这一切或许只是漫长启蒙之路的开端,今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唯有不懈斗争,方能看见希望。他更加深刻意识到,在被封建王朝统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面临着吃与被吃的窘境,落后的思想腐蚀着一代国人的内心。狂人虽头脑清醒,却也不得不沦为“吃人”社会的一员。由此可见,启蒙道路不仅艰苦卓绝,且更需以坚韧和热忱浇灌。
其实,鲁迅的很多思想言论,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依然发人深省。想象一下,在被裹挟的舆论世界里,多少人能够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思想?冷静地思考因果缘由,而非在舆论风气中摇摆不定。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勇气和坚持永远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无论处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有挺身而出,誓要打破黑暗和愚昧的志士仁人。革命先驱手持火炬,照耀万古长夜,为后人走出一条通往和平富强、充满哲思的康庄大道。《狂人日记》的经典不仅体现在举足轻重的文学地位,也体现在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NUIT
广东东软学院 东软新闻社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