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要从七十年前讲起……
看过世界,更爱中国
军魂与血性
民族的脊梁与骄傲
是从芳华到白头的坚守
先辈以历史为帆
启迪今人踏浪前行
步兵吴非远:
血战长津湖,目睹战友长眠冰雪中
吴非远,江苏省军区南京第22干休所离休干部。1926年10月出生,1942年8月入伍,1944年10月入党,1986年11月离休。曾参加泰安、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滕县、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抗美援朝第二、第五次战役。荣获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打仗,我们中国军队不怕死,敢打敢拼”
1950年,吴非远所在的部队出兵吉林辑安,支援朝鲜。到达朝鲜后,吴非远所在部队参与了第二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美军由坦克、大卡车所组成的长蛇阵被吴非远所在志愿军军队斩成数段。在围歼战斗中,他们用手中的轻型武器和迫击炮与美国士兵搏斗,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信念勇猛进攻。
虽然那时美军所持的都是世界一流的武器和装备,志愿军使用的多是解放战争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武器,差距虽大,但中国人民志愿军舍身忘死,在枪林弹雨之间激流勇进。
第二次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志愿军取得的胜利震惊了世界,在全世界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正如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所言,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它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吴非远在自传《非远忆往》中回忆道:“打仗,我们中国军队不怕死,敢打敢拼,这个美国人没有想到。美国人只觉得中国落后,武器没有他们的厉害,中国人打不过美国的,他们很骄傲。但是一打起来,美国人逃都逃不过的。”
空军徐怀堂:
鏖战长空,用飞机保卫国家
徐怀堂,1940年参军,17岁入党,先后参加过盐城对日反扫荡、辽沈战役等战役战斗和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一等功1次,荣获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等。
“打仗就是慷慨赴死,情绪激昂”
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怒火和报国的渴望,徐怀堂在16岁时就参加了新四军。在军政干校学习后,徐怀堂通过选拔,进入东北老航校学习。学开飞机的时候,条件很差,没有飞机,就“到处去找破烂,到各个大城市去找,见到什么捞什么,反正对飞机有用的零部件都弄回来,拼拼凑凑。”很多飞机上都打了十几个补丁,也照样飞。对此,他并不害怕:“打仗都不怕死,难道还怕摔死吗?”
1951 年,徐怀堂参加国庆天安门检阅任务后,就受命赴东北抗美援朝。在此期间,徐怀堂共完成了三次任务,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任务都遇到了险情。在进行第三次轰炸任务的时候,徐怀堂所在连队遭到敌人四十多架飞机的包围。敌机在志愿军机队里“穿插,横冲直撞,来回攻击,反复攻击”,徐怀堂曾亲眼目睹战友所在轰炸机被敌人击落,坠入海里。在此形势下,徐怀堂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想法拼死搏斗,结果敌方见到徐怀堂来势汹汹,转头就跑。
徐老回忆了被誉为“空中董存瑞”的毕武斌烈士英勇牺牲的场景:在执行此次轰炸任务时,毕武斌所在飞机的两个发动机都着火了;在即将下沉的时候,他猛然冲向敌机,一瞬间,志愿军飞机与敌机轰然爆炸,烈火冲天,毕武斌壮烈牺牲。
在此次任务中,徐怀堂驾驶“拉-11”螺旋桨式战斗机,奋力拼杀,最终击落敌军一架 “F-86”喷气式战斗机,荣记一等功。此次任务也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活塞螺旋桨式歼击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奇迹。
回首那段战争岁月,徐怀堂唏嘘不已,他告诉当代的年轻人:“我们现在美好的日子来之不易啊,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你们年轻人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好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更大更多的贡献,这是我们老一代的期望。”
宣传干事肖春才:
奔走战场,用笔记录战火纷飞的岁月
肖春才,1928年3月出生,1945年6月参加革命,1947年1月入党,1948年1月入伍,参加过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第二次、第五次战役,金化地区40天阻击战。获中央军委独立功勋荣誉章、解放奖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
1948年1月,应部队需要,肖春才调到军队,在20军59师政治部当宣传干事,做政治工作、宣传工作。
在抗美援朝期间,肖春才的主要任务是下到基层部队,了解一线作战情况,及时向上汇报,便于领导决策指挥。由于工作性质,肖春才对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记忆更加深刻。宣传干事虽然不需要与敌人正面交战,但也是在战火纷飞的生死边缘奔走的人。
“我不是在前线拿着武器打敌人,我是拿着笔记录的。”肖春才用八个字总结了自己宣传工作的经验——“即打,即报,即表,即贺”。战时的宣传工作很重要,宣传干事不仅要冒着枪林弹雨即时汇报情况,还要将一个个战斗英雄和英勇战斗的事迹记录下来,即时传达出去。当时,肖春才所在工作组切实采用这套八字工作法,在鼓舞士气和传递情报方面立下了大功。
“一提到抗美援朝,我心里就很不平静。一方面是感到高兴,另一方面是感到痛心。高兴的是我们赢得了和平,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令我感到痛心的是,我们有很多战友牺牲了,也有不少战友负伤残废,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痛心。”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19万7千多名志愿军战士再也没能踏上祖国的土地,永远长眠在了异国他乡。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打赢抗美援朝战争靠的是什么呢?肖爷爷说:“部队质量高,作战作风好,勇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凭着这一条命和敌人拼。”
步兵俞子刚:
报国之梦,永存于心
俞子刚,1921年出生,1945年加入浙东游击队,先后参加过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活下来的是模范,牺牲的都是英雄”
回忆起参加革命的初衷,俞老表示,受身为地下党的表姐影响,他很早就希望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参加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当时在河北唐山读书的他,不顾亲友反对,抱着满腔抗日热血返回家乡浙江,加入游击队,从此开始了从军生涯。
作为连队指导员,他参加了长津湖战役中的下碣隅里战斗。在条件恶劣的朝鲜战场,老人回忆道:“鞋底都冻掉了,但是打仗不苦,苦的是装备!”志愿军为了躲避装备精良的美军的空袭,只能在夜晚行动。
俞子刚和在战斗中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杨根思在同一个团。“在战争中有很多如杨根思一样的英雄,但是现在大家知道的都是笔杆子写的,还有很多没名字的英雄。不管功绩怎样,在战争中牺牲的每一个战士都是最伟大的人。”他说。对于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战友,老人深深地感叹道,“活下来的是模范,牺牲的是英雄。”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俞子刚同志参加了新成立的装甲兵建设,后转至地方工作,为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继续贡献力量。谈起曾经开过的T34式坦克,老人一边比划动作,一边开玩笑道:“ 开坦克就像开拖拉机一样。”
炮兵吴潮涌:
与火炮相伴一生,见证中国军事发展
吴潮涌(副师职),原南京炮兵学院教员,1934年1月出生,1949年9月入伍,1954年5月入党,于1951年1月入朝参加元山海防和五次战役后的所有战斗,1953年9月回国,历任观测员和文书,1988年3月离休。
“只要祖国需要,我还能拿起枪”
“火炮”可以说是贯穿了吴潮涌的一生。吴潮涌刚参军时,便在汤山炮校学习基础知识。1950年底,吴潮涌及其所在部队从国内出发,前往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及之后的所有战斗。
抗美援朝第二阶段的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吴潮涌参与上甘岭战役时,还不满20岁。上甘岭战役中,虽然志愿军有着各种火炮,但这些火炮陈旧、型号杂,多由骡马驮载或由人员肩扛,机动性能差。战争时还没有计算机,所有数据都靠手算,但老人愣是靠着手算,将炮弹发射的误差缩到很小,精准打中敌人。靠着这些破旧的火炮,吴潮涌与其战友歼敌无数,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
工事是为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设计效果和保障射手安全而专门构筑的建筑物。坑道是工事的一种特殊形式,吴潮涌对于坑道生活的记忆很深刻。虽然挖坑道很苦,但是在部队里和大家一起战斗,就像亲兄弟一样,他感到很温暖。“停战协定签订前一周,和我一起挖坑道的战友不幸牺牲。”提及此事,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回国后,由于有实战经验且文化程度较高,对火炮有着强烈热爱与深厚钻研的吴潮涌被调到炮兵学院教书。在炮兵学院,吴潮涌将自己战场上的实战经验悉数教给学生,在学生中很受欢迎。
“只要祖国需要,我还能拿起枪!”吴潮涌灼灼的目光中,仍是当初年少时的壮志与豪情。
你听,后浪的声音
“战士们都是英雄,我们永远敬仰英雄,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把火,燃起了祖国希望的火炬;他们都变成了光,照亮了后浪心中的理想。在和老战士的对话中,我认清了自己的价值,也明白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抗美援朝精神将激励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勇敢追求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当和英雄面对面畅谈时,无论是动人心魄的战争故事还是细节性的琐事,都极具感染力,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作为一名新闻学子,讲好中国故事是我的目标,我现在的任务就是讲好这些抗战英雄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并将它们传播出去。”
“真实的战争远比电影来得更惊心动魄,我们今天能有这样完整的国土、安稳的生活,真是无数战士用鲜血换来的。即使是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青年人也要为祖国为理想而奋斗,抗美援朝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无私无畏、奉献青春的信念代代相传。”
——新闻 张瀚予
党史学习教育”
6名来自2018级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怀揣着对先辈的崇敬,组成了此次寻访活动的学生团队。
经过反复商讨,他们首先确定了五位采访对象。五位老战士都出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其中,最为年长的老战士已至期颐之年,年岁最小的也已近耄耋,这让此次寻访工作的实际展开显得十分必要和急迫,团队必须与时间赛跑。
同学们随即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大量收集并学习抗美援朝相关资料,在每一次访谈前专门召开准备会,精心检查将要使用到的采访设备,根据已知的访谈对象信息为将要采访的老战士“量身定做”个性化采访提纲,评估现场采访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制定预案。
每次采访后,师生们会及时进行交流总结此次访谈的得失,整理采访视频和文字素材,形成视频、采访记录和感想手记三种形式的成果,共形成十余万字的文字材料与600GB的视频材料,获得了宝贵的口述史资料。
对于每一次采访,从前期准备到现场采访再到后期素材整理,每位参与采访的同学都要花费十余小时。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也听到了许多从未在公开资料上书写的历史回忆,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历史。在积累和整合了一部分素材后,采访团队通过线上分享会的形式将活动收获与感悟分享给大家。
总有些历史和人物
值得我们不断回望
硝烟散尽,风尘落定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吾辈,更要发愤图强!
往期精选
牢记历史,自强不息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