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致敬 一路走好!缅怀国之脊梁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

大学 作者:潍坊医学院 2021-05-23 16:41:50

5月22日是一个悲伤的日子,

袁隆平、吴孟超

两位科学界的巨人因病离世。

一位将国人从“饥饿”中解放,

一位将人们从“病痛”中拯救,

今天,两颗“巨星”陨落

而历史的灿烂星河中他们的光辉永存。

让我们再次走近他们的一生。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辈子为中国人吃饭问题而奋斗,毕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一次又一次创造了粮食生产的奇迹,不仅确保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也为世界范围内战胜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

因粮食短缺开始水稻育种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青年袁隆平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此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谁来养活中国”

他给出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当记者问他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他坚定回答,“不可能了”!

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曾经历过粮食短缺的痛苦,袁隆平这一代人,对于粮食格外珍爱。2013年,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给无数人敲响了警钟,“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提高了单产之后呢,又浪费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珍惜粮食也是袁隆平对学生的要求他曾表示自己挑研究生有一个条件不下田就不带只有亲身下过田体会过“锄禾日当午”艰辛的人才会对“粒粒皆辛苦”有深刻体会。


“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的梦想

临近90岁时,袁隆平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才能放心退休。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将沧海变为桑田。他一直在朝着这两个目标不断努力,袁隆平曾多次畅谈他的两个梦想,除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年轻人去奋斗去贡献

会有回报”

袁隆平曾寄语正在追求梦想的年轻人他表示年轻人要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不要被不好的现象所影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是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



吴孟超院士则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因为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肝脏外科领域诸多开创性的贡献,这位国之大医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至高荣誉。更令人赞叹的是,在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这位始终坚持“人命大于天”的医者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直到96岁高龄依然奋战在手术台上。    


从医75年

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吴孟超这个名字,或许大家并不熟悉,但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肝脏外科领域,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带领同伴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为新中国开创肝胆外科奠定了基础,使中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院士(中)在手术室内工作

 他主导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病理标本库,培养了最多肝胆外科领域的优秀人才。即便做出了这么多开创性贡献,但吴孟超看重的并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官方统计数据,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大医仁心

“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1939年,吴孟超从马来西亚回国,经努力考入同济医学院。在战火硝烟的年代,他选择步入医者的行列,希望能够凭自己的努力,去医治那些受伤的同胞们,在同济医学院,吴孟超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裘法祖曾有曰:“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这份信念,同样深深贯穿了吴孟超的一生,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但那个年代的中国,肝脏手术被视为生命禁区,成功率几乎为零。几乎是从零起步,吴孟超进入了这样一个未知的荒原,辛苦和磨难可想而知。

青年吴孟超

 1960年,吴孟超主刀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此后,他更是不断突破带领同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肝脏外科界的难题,拯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身为人民军医,吴孟超始终知道自己的责任,每个诊断都格外认真。

香港的洪兰珍女士被确诊为晚期肝癌,医生告诉她只能活三个月,为节省费用,洪兰珍只身来到上海求医,吴孟超接诊后,前前后后共为她动了三次手术,终于把她救了过来。在她住院期间,吴孟超经常到病床前探望。中秋节那天,吴孟超和夫人一起提着一盒月饼,探望思念亲人的洪兰珍,洪兰珍的眼泪顿时下来了,她紧紧握住吴孟超的手说:“怪不得大陆老百姓都称解放军为亲人,你们待我真是比亲人还亲呀……”

类似的故事,在吴孟超的行医生涯中,不知已发生了多少……

吴孟超说:“一个医生,只有好医术,成不了名医,世上所有的名医,都同时还具备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仁,对病人有爱心。”

吴孟超与患者交流

每逢要为病人腹部检查时,吴孟超都要先搓搓手,把手搓热后再伸到病人的腹部上去。他坚持每做一例手术前,都要亲自为病人做一次B超检查,亲眼看看检查结果,好做到术前心中有数。

他告诉自己的助手们,得了癌症的病人,常常为求医已耗尽了积蓄,对凡能用低价消炎药解决问题的,决不能给人家开高价药,要为病人节约每一元钱。


96岁依然站在手术台上

“倒在工作岗位上,我会感到幸福”

在2004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

精心准备后,吴孟超通过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给女孩切掉了肿瘤。2010年那一年,88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的手术就有190多台。直到96岁高龄,吴孟超依然站在手术台上,“如果有一天真倒在手术室里,倒在工作岗位上,那我会感到幸福……”吴孟超这样直陈心志。

“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中国肝脏外科目前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2012年,吴孟超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上这样写道:“60年前,吴孟超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5月22日,这个把病人一个个驮过河的大医

去到了河的另一岸

但他曾经铺好的平台

正在让后来者继续往前走

国之脊梁,吾辈楷模。两位巨星非凡成就的背后是永在燃烧的创新之火,是一以贯之的初心之力,是脚踏实地的奋斗之路。他们不仅馈赠下厚重的科学遗产,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后辈们继续开拓进取,奋力向前。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此时此刻,愈发感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都应自觉传承薪火,担起时代的责任,将人生的追求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沃土上,找到适合自身建功立业的平台,不负韶华,奔跑追梦!




党史学习专栏


点击上方图片学习



来源:人民日报、央视网、央视新闻

编辑:丁嘉豪 魏子涵

责编:张兴伟 李晨 

总审:田玉胜

● 《中华民族复兴赋》潍坊艺术展在潍医开展

 诵读党史|潍医“红旗颂”致敬建党百年

2021潍医国际课程与您再相约!

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家组来学校开展审核论证


延伸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