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句句震撼!

大学 作者:南京工业大学 2021-05-29 18:23:03

诗歌

这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诗篇

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呐喊

这一行行不屈不挠的抗争

······

诗言志,歌咏言

今天

让我们再读读这些诗歌

一起来

感受革命先烈们坚强、炽热、乐观的精神

01


朗读者:材料学院沈寅麟


狱中诗

恽代英

浪迹江湖忆旧游,

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

留得豪情作楚囚。


诗人介绍

注:1931年,作者被押送到国民党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就义前作了此诗。

恽代英(1895-1931),字子毅,化名王作霖,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青年运动的领袖。1913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兼宣传部长。1924年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部长。1926年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兼中共党团干事。1927年1月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总教官,5月在党的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8年6月任中共中央宜传部秘书长。1929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1930年任中共沪中、沪东区委书记。1930年5月在上海前往老怡和纱广联系工作时被捕,1931年2月解来南京,4月牺牲。


读者感悟

仲仪为囚,仍戴南冠,身处晋地,心向楚国。恽代英先生在黑暗的监狱里写下《狱中诗》,一首七绝凝聚了先生的一生。要奋斗就会有牺牲,革命的道路注定是艰难的。先生将一生投入革命当中,一路走来,同伴们一个一个倒下了,闭上眼睛,再也不能多说一句话。敌人的侵略、国民政府的不作为、思想宣传运动受挫……先生一路走来,得到了的、失去了的,无论多少,都化作了中国革命的血泪。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坦然而洒脱,这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够轻易做到的。或许是看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送走了太多的战友;或许是对中国爱得太深,对人民爱得太深,死亡早已无法令他感到恐惧,在生命的尽头,他感到的只有将理想坚持到底的喜悦和相信理想必然实现的坦然。

如此气节,我辈当恒念之。

                                                                       化工2004 蒋子纯 










02

朗读者:化工学院冯新


假如我为了真理而牺牲(节选)

赵良璋

假如我为真理而牺牲,

我海誓山盟的人,

你用不着痛苦,

更不必殉情。

勇敢的心儿哪!

自由是你自卫的盾牌,

千言万语我爱你前进。

假如我

为了真理而牺牲,

千言万语我爱你前进!


诗人介绍

注:作者生前十分喜爱音乐,并从事业余创作,先后创作了《假如我为了真理而牺牲》 《春晨江边》 《我们越来越亲近了春天》等歌曲。《囚徒之歌》 《假如我为了真理而牺牲》这两首词曲均为作者以“野雪”笔名发表在1942年的《新音乐》杂志上。

赵良璋(1921-1948),别号野雪,江苏六合人、中共党员。1939年考入国民党空军军士学校。1941年任国民党空军第十一大队飞行员。1946年8月任北平国民党空军第二军区司令部总务科参谋。194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0月因北平地下情报系统破坏在南京被捕,1948年10月牺牲。


读者感悟

《假如我为了真理而牺牲》是赵良璋的内心独白。在读完他写的这首歌后,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赵良璋就是这么坚执地对待生活。微笑着接受生活中的重创,并一次次挺过难关,“千言万语我爱你前进”这三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词汇在组合后拥有了全新的含义,就像被战争阴霾笼罩的天空中,有一枚星火撕开阴翳,白昼成了她的披风,她为每个重压下的人们带来希望。

细细品味,为了真理而牺牲,在活着的时候讲出来,意义非凡,赵良璋选择让真理高于生命,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金一南教授曾谈到:“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而赵良璋就是这样的人,他相信胜利终将到来,所以他将真理的光洒下,让更多的人看到。

赵良璋,在短暂的生命中,为了真理,为了大家,为了最终的胜利,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气质也因此烙印在这首歌的字里行间。每每听到,总能感到,一股热流在心中翻涌,并扩散周身,他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应物2002王超



03

朗读者:土木学院孔云浩


婚照题诗

洪灵菲

在革命的战线上,

我们都是

头一列的好战士!

在生命的途程中,

我们都是不断的创造者!

让我们永远地团结着吧!

永远地前进着吧!

牺牲着我们的生命

去为人类寻求着

永远的光明!


诗人介绍

注:作者和妻子秦静相识于1926年,翌年3月2日结婚。作者在新婚的合影照上题了此诗。

洪灵菲(1902-1934),原名洪伦修,广东潮安人,中共党员。1922年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通缉,流亡东南亚一从事革命活动和文学创作,后回国,在中闸北区委工作。1930年3月在上海与鲁迅等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常委。1931年秋任上海反帝大同盟中共党团书记。1933年春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秘书长,同年7月在北平参与恢复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时被捕,解来南京,1934年牺牲。


读者感悟

一纸婚书,一生诺言。洪生与妻子喜结连理,作有此诗,夫妇将终生相依,亦将须臾人生付予党的伟大事业。同洪生一般的共产党人不胜枚举,他们将人生岁月的每一滴热血浇灌到革命的沃土,革命斗志的星星之火凝聚成燎原的火把,照亮前方无尽的共产之路,为人类寻求永恒的光明将自己的生命无尽透支。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纵然有时力量微薄,有时形单影只,他们也不停下探寻共产真理的脚步。百年激荡,新故相推,共产党人无畏的身躯铺就了中国未有穷期的蓬勃未来。一百年朝朝暮暮,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他们将党的宗旨刻入人生每一段里程碑,誓要将对党的忠心带入泥土。再望九州,金陵安宁,曾遍洒雨花台的鲜血,早已被历史的风尘涤荡,但数十年前,为革命无畏牺牲的革命党人的挺拔身躯,犹在眼前。历史已成历史,但历史留下的革命真谛将被永远铭记,亘古不朽。

                                                                      药学2001刘淑君


04

朗读者:环境学院梁川


新诗人的棒喝

邓中夏

青年们! 醒来哟,

谁在你们的四围,

虎视鹰膦的,

磨牙吮血的?

你们是处在一种什么环境?

你们是负了一种什么责任?

春花般的青年们哟!

朝暾般的青年们哟!

烈火般的青年们哟!

新中国的改造只仗你们了,

却不是仗你们几首新诗。

青年们醒来哟!


诗人介绍

注:1923年,作者看到当时一些新诗人信奉“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这些现象虽不是文艺创作的主流,但也的确存在,作者作一个经定的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界这种不健康的倾向甚为不满,于是创作此诗。

邓中夏(1894-1933),原名邓康,字仲澥,湖南宜章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无产粉级革命家、理论家。1917年考人北京大学。1920年在北京加入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7月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上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5月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1927年8月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3月赴莫斯科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0年7月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红二军团政治委员。1932年任全国互济总会主任兼中共党团书记。1933年5月到上海法租界环龙路骏德里37号,与互济总会救援部长研究工作时被捕,被关押在法租界巡捕房,因叛徒出卖身份暴露,被引渡到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看守所,9月转押至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同月牺牲。


读者感悟

在黑暗里,我睁开眼睛,向着自由和解放一路高歌,大张旗鼓,不惧一切,只希望更多沉睡中的人们加入我的行列。我们需要更加炽热的火焰,那些在青年心中的火焰。我们需要光明,能让整个中国大地清光朗照的光明。这是邓中夏的诗里发自心底的呐喊,响彻灵魂的号召。

这个世界本应在青年的热血气息起伏中变化。我们的青年啊,不论处在什么时代,都要保持清醒和热血,我们意气风发,满怀热情,我们看清现在,我们也相信未来。

我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我担负什么样的责任,邓中夏的呼喊在当下依旧有深沉的回音。我们清醒,奋斗,拼搏,因而我们就是未来。

我们的新中国什么都是新的,新青年新思想。今天,我们继承老青年“新思想”的衣钵,又有了自己新时代的新使命。新时代的青年人们,继续投身到波澜壮阔的建设中去吧。

                                                                   产品设计2001 舒晓欢


05

 

朗读者:艺术学院刘丛玮


别了,三年的皖南

袁国平

前进号响了,大家准备好。

子弹要随时准备上膛,

刺刀要随时准备出鞘。

别了!三年的皖南,

目标,向敌后抗战的大道。

顽固派滚开,投降派打倒,

日本鬼子碰到了,打完了子弹拼刺刀。

不怕山又高,不怕路又遥;

山高没有雪山高,路遥不比长征遥。

敌后进军胜利了,自由的中国在明朝。


诗人介绍

袁国平(1906-1941),又名袁裕,湖南宝庆(今属邵东)人,中共党员。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料,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任国民革左翼宣传队第四队队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0年任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八军政治委员,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34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0月参加长征。1935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政委。1938年3月任新四致治部主任。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注:此诗为作者于皖南事变前夕所作。


读者感悟

       家与国的悲哀,血与泪的挽歌

初读此作,其粗犷豪迈的文风便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首现代诗字里行间所展现出的气势与风骨,不禁令我想起了南宋名将岳飞所著的《满江红·写怀》。尽管它们的体裁截然不同,但是在某些方面,它们真的实在太像了,而在我看清作者的名讳之后,我更加坚信了我的判断。

这是两则同样悲壮的,关于家国血泪的故事,面对同样凶恶强大的敌人,面对坎坷艰险的前途,岳飞表达出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与壮志,袁国平则表达了“山高没有雪山高,路遥不比长征遥”的坚定与乐观,怀着对胜利的渴望,岳飞展现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期盼,而袁国平也表明了“自由的中国在明朝”的理想。两位身处不同时代,却同样怀着一腔赤诚热血,抱着杀敌报国雄心壮志的武人,没能顶着外敌的炮火凯旋归来,反而在同胞的暗算下湮灭消逝,天理昭昭,这是何其悲壮!何其讽刺!何其不公的事情啊!如今我们虽已处于和平幸福的年代,皖南事变这般家国的悲剧仍历历在目。《别了,三年的皖南》这般血泪的挽歌还在耳边萦绕,这是一段值得每一位后来者铭记的历史。值此之际,向袁国平与每一位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法学1901陶贤德

往期推荐


校庆等你 | 母校喊你回来啦!

撸起袖子,来吧!
你还记得来时的路吗?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

文字 | 《雨花台英烈史料》丛书之“雨花英烈诗词”

高婧 鲁明玉 岑德美 融媒体中心记者团

音频 | 党委宣传部 校工会 校团委

编辑 | 高婧

值班编辑 | 何佳艺 韦苗苗

责任编辑 | 周伟



点亮“赞”“在看”吧!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