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言科学的中国学派:“建党百年:世界眼光与全球话语”学术研讨会在上外举办

大学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6-01 18:04:10
5月29-30日,“建党百年与中国外语高等教育:世界眼光与全球话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国内来自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与中国外语高等教育展开跨学科研讨。

“在回应时代之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外语教育一直相伴。”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开幕式致辞中系统梳理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轨迹并指出,外语教育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做出了历史贡献,为中国共产党探求革命救国道路、建设新中国、推进开放事业的直接路径。他强调,新发展阶段中国外语教育须把握新阶段、勇担新使命,扎根中国、不忘本来,超越学科边界之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世界眼光、吸收外来,超越东方、西方之争,学贯中外、胸怀天下;全球话语、面向未来,超越人文、工具之争,脚踏实地,守正创新,努力构建语言科学的中国学派,从向内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到向外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这是中国外语教育的新使命;从培养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到提升对外话语能力是中国外语教育的新任务、新机遇。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在致辞中赞赏上外历来在国际问题研究中做出的贡献并指出,当前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学界要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他从复杂性、反复性、长期性三方面提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在话语体系建设和话语权重新分配问题上,他认为中国学界要积极参与实践并不断总结提炼、增强理论自觉。
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初期到当今新时代对外交往的历史并强调,党的对外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各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方位、立体化、多领域开展对外交往的新局面已经基本形成,交流治国理政经验、探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党的对外交往和各种研讨活动的主要内容。于洪君表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党的对外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进取”。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以“国际传播的颠覆式创新”为题,强调应当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提炼并展示出来。国际传播需要区分对象精准施策,实现目标人群的有效、精准触达。他强调,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学会用互联网的思维,用互联网实践指导学术研究,真正做到从“一洲一策”到“一国一策”再走向“一群一策”。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主持开幕式。

主旨发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主旨发言环节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王有勇主持。“只要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外语界的学者携手共进,我们一定能在国际交往中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话语与思想的魅力。”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彭青龙呼吁,看待世界的眼光既需要有自我审视的内视角、向外看的外视角,更要有胸怀人类和社会的全视角,今天的世人应共同面对、一同消解前所未有的治理赤字、理解赤字、学术赤字。

上外英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回顾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外语教育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呼吁用“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担当时代责任、光大外语教育。上外语料库研究院副院长韩子满以“英译国防白皮书翻译腔研究”进行主旨发言,运用理论、举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翻译腔与军事外交话语、词汇层面与句子层面的翻译腔。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于新娟教授从德国学者韩博天研究中国的著作《红天鹅》入手,阐述“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特色的治理体系和制度创新”。
两天会期内,学者们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世界眼光与外交话语”“世界眼光与国际政治话语”“共通传播——中国国际话语实践与理论反思”“世界眼光与文学话语”“世界眼光与对外话语翻译”与“建党百年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等七个主题开展研讨。
第一分论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国外的传播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与会者认为,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向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来自国内10多所调查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华初教授以《矛盾论》《实践论》为范例,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具有面向我国当代实践的理论诠释力,并在理论创新上要融入到人类文明历史的哲学总体发展之中。他强调,当下更需要实现从实践先于理论到实践与理论并行的创新性理论基础研究,进而实现对理论制高点的把握。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邱仁富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的过程中塑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为中华民族谋求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话语体系;二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话语体系;三是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凝心聚力的话语体系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国玉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她在美国为例,美国的学界越来越热衷于分析中国发展现状、预测中国发展前景,对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皆有涉及。其中,美国学界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最感兴趣,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学术性渐远、实用性渐进的趋势。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门小军考察了全球抗疫期间国外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抗疫的评论,总体,国外各国共产党高度肯定中国抗疫取得的巨大成功及其背后的重要经验,还基于比较视野,深度分析中国抗疫的世界意义,有力揭批西方社会关于中国抗疫的各种偏见和谎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事实,维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国际形象。

分论坛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二分论坛“世界眼光与外交话语”上, 来自国内外高校及智库的38位专家从中共党史、外交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区域国别研究等多学科视角对中国共产党开展党际交往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系统研讨。分论坛分四个主题,即“中国共产党外交哲学的观念与思潮:从‘天下’、‘世界’到‘国际’、‘全球’”“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的变迁与影响:从世界革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的‘国际化’与‘化国际’:从引进到引领”“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的实践与认知:从‘一边倒’到‘一带一路’”。全面剖析中国共产党的外交话语变迁与国际议程设置及其实践的成效,既为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话语为中心的新的知识生产提供了新动力,也为跨语言、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的学术共同体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就关于“中共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与国际性问题”提出若干思考。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例,指出其创造性体现在将诸多国际准则融为一体;具有中国特色的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提出的方式是国与国联合声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的话语权。
上外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武心波教授认为中国外交哲学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以人为本、观念本体为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土壤,在百年成长历史中形成一套既承接传统又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体系,以此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以其自身逻辑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中国理念、中国视角和中国方案。
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通过总结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经的挑战及把握的机遇,指出机遇和挑战是有机共同体,强调要把握历史机遇、保持历史主动。建党百年之际,面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复杂性增加,强调要善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判断、寻求、塑造、把握机遇,抓住关键节点为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分论坛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三分论坛“世界眼光与国际政治话语”围绕“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这一主题,就世界眼光与国际政治话语、世界眼光与全球治理话语、大国外交关系的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体系观展开深入交流,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一百年中取得的伟大外交成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认为,求同存异是缓和中西方话语冲突的一个基本方法。共同的话语能够产生共同的认同、共同的身份和共同的利益,进而促进国际合作。比起突出独特性,寻求共同话语更容易得到其他国家的理解和认可。因此,他强调要在保留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寻求与受众方的共同点,避免使用简单的二分法,而是要使用对方能听懂的,愿意接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寻求最大的公约数。此外,还应坦率承认本国存在的不足。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教授认为, 全球气候治理30年中国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并且向重要的引领者转变。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共识,全球生态文明;以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气候全球治理观引领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同时绿色“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国际公共产品,对全球气候治理实践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分论坛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四分论坛“共通传播中国国际话语实践与理论反思”,紧密围绕构建中国国际话语紧迫的理论和实践需求展开,既包括世界的中国话语,也包括中国的世界话语,更多思考着眼于两者之间如何有效对接。学者们探讨了在新时代中国社会和媒体的国际话语表达和创新,尤其是突出中国场景和媒体话语实践框架下中国特色概念和中国特色理论探索。

上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讨论了国别外宣中共通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认为目前我国外宣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没人听”困境,还出现“逆向效果”,因此我国国际话语建设要提出基于中国场景的中国特色学理概念。共通传播的概念,旨在落地相互理解、形成共识为目的传播方式,传统和社交媒体以及国际传播人脉交流,以坦诚和开放态度,共同交流和沟通,并最大程度上来形成共识。郭可指出,确立全球传播共通性的目标将深化我国国别外宣大战略内涵、推动小策略的落地。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党委书记曾祥敏表示,中国对外传播与对内传播一样,面临着主流价值引领和突圈破壁的问题,这要求融通内外传播话语体系,融合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他列举了中国媒体对外报道话语体系与策略的重大变革,由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由依附他人话语框架到“自立门户”,从散点创新到体系创新,由对抗、竞争到多维竞争,由单一策略到多项并举;指出创新对外传播的话语方式,应该让海外受众“愿意听”“听得见”“听得懂”“感受到”。

分论坛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五分论坛“建党百年:世界眼光与文学话语”,围绕“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左翼文学研究”以及“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学:形象与话语”三个议题展开讨论,从世界眼光回顾中国社会在建党百年过程取得的进步,以文学话语阐释中外文化的多元互动。

其中,上外英语学院李维屏教授围绕理论之后我国英美文学研究者与国际同行在21世纪文化语境中开拓的新的批评视角和场域及在文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就,阐述我国的英美文学批评话语建构,探讨当前英美文学研究的热点、趋势和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改娣教授则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境界说着眼,梳理了众多英美译者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版本,论述了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重构中的意境差距,并探讨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所在。上外德语系陈壮鹰教授着重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赫尔曼•黑塞的成长历程与中国文化(哲学、文学)的渊源,并解读中国文化对其作品创作和思想的深刻影响。上外英语学院孙胜忠教授围绕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及其与历史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对伊格尔顿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展开讨论,对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进行再批评,提出文学批评方法的设想。

分论坛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六分论坛主要聚焦我国对话话语的翻译与接受,对照我党的外译中研究,探讨我国对外话语对外翻译的特点与成效,思考当前我国对外话语,尤其是政治话语的外译工作。通过本分论坛的探讨,我们对我国对外话语的多语种外译有更新的认识。同时,对我党的翻译传统有新的理解。

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胡安江教授总结了当下对外话语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认识论、方法论问题。他主张树立“和而不同”的认识论理念和“话语历史研究法”的方法论意识,增加普通受众广泛关注的民间话语议题,借鉴“故事性”的国际主流媒体叙事方式,充分强化译介与传播的受众思维、协商化思维和互联网思维。他强调培养翻译人才和传播人才的重要性,认为“译介和传播实际上最终就落脚在人的问题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司显柱教授主张对外政治话语翻译要释疑解惑,扫清阅读障碍;要对接目标语文本修辞;要彰显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他高度肯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中采取的释疑解惑的融通策略、趋同目标语修辞策略和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翻译创新,认为这为我国对外政治话语翻译提供了有益借鉴。

分论坛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七分论坛“建党百年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由上海市外文学会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十余位中国外语教育界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多形式参会,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议题不仅涉及基础英语教育,还包含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并就外语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等热点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为中国外语教育未来的发展和创新凝聚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指出,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翻译始终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从上世纪之交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翻译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巨大和实用的作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龚亚夫教授认为,需要重构适合我国基础教育英语交际能力模型,其内涵不仅仅是个人人际交往的“交际能力”,而包括思维认知、国际文化知识、身心健康以及如何与人交往等知识。上外梅德明教授则指出,我们的学生将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合作,更应应扎根中国、放眼世界,与他人建立信任并进行合作。学校应开展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英语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为走向未来世界做好准备。

分论坛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代表充分交流了研讨成果。上外副校长查明建在闭幕致辞中指出,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社科人应该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需求,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奉献智慧力量,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忘初心本色。

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外语教育的“国家队”,以传播思想为重任,提升全球话语能力,借助于数据科学、计算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研究成果,在跨学科研究中探索语言规律,致力于构建语言科学的中国学派。

* 媒体相关报道 *

【光明日报】

【人民网】

【中国日报】

【新民晚报】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文字 | 钱俊妮 敖思怡 吕佳音 王兆隆 徐世明 徐萌

摄影 | itc 陈智勇 周旭阳 曹子洋 董嘉骐 沈淑敏 宋君恺

编辑 | 梁文慧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服务号:SISUers / 订阅号:sisu1949

延伸阅读
  • 146名中国公民自黎巴嫩安全撤离

    146名在黎巴嫩中国公民及5名外籍家属搭乘国航包机安全抵达北京。目前,有撤离意愿的中国公民均已安全撤离黎巴嫩。驻黎巴嫩使馆将继续坚守岗位开展工作。

  • 中国和新加坡互免签证

    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协定将于2024年2月9日(农历除夕)正式生效。届时,双方持普通护

  •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方未受邀参加核污染水分析对比检测

    中国驻日本使馆发言人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答记者问。问:日前日方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检测发布消息称,选择哪国实验室参与分析和对比检测是 IAEA行为,日方并未参与。日方采样和分析得到 IAEA认可。请问中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图库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