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精神进校园 | 南梁 西北高原最耀眼的红星

大学 作者: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6-08 22:17:12



南梁,位于甘肃庆阳市华池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高原上的一片红色热土,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走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成功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正式成立。从此,南梁红旗不倒,挺起了中国革命的脊梁。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壮大为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

如今,南梁荔园堡古城内松柏苍翠,南梁革命纪念碑庄严肃穆,英雄群雕像栩栩如生……无一不向人们诉说,播撒革命火种的先驱们永垂不朽,撑起陕甘革命大旗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南梁 西北高原最耀眼的红星


开展革命武装斗争


“这座烈士纪念碑,通高34.117米,象征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4年11月7日,标志着从这一天开始,自由、民主、平等的旗帜插在了陕甘边的大地上……”5月21日,穿过写有“南梁革命纪念馆”7个金色大字的仿古式牌坊,跟随南梁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刘晓凤,陇东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红色印记”采访组来到了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前。

纪念碑巍峨挺拔,碑座东、西、北三侧分别镌刻着为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牺牲的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杨森、杨琪等609位烈士的英名,那些曾经发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的故事,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再次浮现眼前……

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加之封建地主残酷剥削,陕甘地区连年大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陕甘边地区这片积蓄了强烈反压迫、反剥削力量的土地上,革命的火种也悄然而生。

南梁革命纪念馆展出的红军作战场景。马骁 摄


1927年10月,谢子长、唐澍等共产党人领导发动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8年1月,由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西北工农革命军第一游击支队到达华池南梁地区的豹子川一带活动。

此后,刘志丹等共产党人在陕甘边地区多次领导发动兵变,但最终都失败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刘志丹等人清醒地认识到,要发展革命武装,必须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开创的井冈山道路,建立一块稳固的革命根据地。要想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一支由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

这支革命武装的发源地就在今天的合水县太白镇。

1930年10月1日,刘志丹在合水县太白镇领导发动了我党在陇东地区的第一次工农武装起义——太白起义。起义胜利后,刘志丹快速组建起了150人的游击队,史称南梁游击队。后来,因受军阀袭击,南梁游击队损失严重。1931年9月,刘志丹回到南梁地区,集中改造了赵连璧、杨培盛、贾生财3支绿林武装,进行了“倒水湾整编”,重建了南梁游击队。这次整编,揭开了陕甘边革命游击战争的序幕。

此后,南梁游击队以南梁为中心,积极开展游击活动,严肃军纪,打土豪、分田地,减轻群众负担,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南梁革命纪念馆展出的红二十六军成立场景。马骁 摄


1931年10月,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队在华池林锦庙胜利会师,两支队伍在转战到正宁县北柴桥子村时,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以后相继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由此,西北红军正式诞生,镰刀锤头的红旗在西北上空高高飘扬。


创建革命根据地

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


1932年3月至1933年10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陕甘边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相继创建了寺村塬革命根据地、渭北革命根据地、照金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进行武装斗争。这些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均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加上受“左”倾错误的影响,而相继失陷,陕甘边区党政机关和红军面临无处立足的困难局面,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在此紧要关头,193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县蒿咀铺乡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这次会议以毛泽东建立红色政权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了照金革命根据地失败的教训,并作出了三项重大决策:一是恢复红二十六军,成立四十二师;二是创建陕北、南梁、关中三路游击区,组建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三是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次会议,是陕甘边革命武装斗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


早在1929年至1931年,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人就多次来到南梁一带,宣传革命真理,播撒革命火种,积极团结改造当地民团武装,并对南梁地区的地理、民情、政治、经济、阶级成分等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实地考察。在经过数次实地考察和认真分析后,刘志丹认为:南梁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有山、有川、有梢林,又是陕甘两省的边界地区,敌人统治困难,活动方便。只要在这里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再步步向外扩展,就能把红旗插遍西北。

1933年11月8日,按照包家寨会议决定,红二十六军在合水县莲花寺重新整编。在刘志丹的正确领导下,红二十六军先后取得了华池荔园堡、阎洼子、悦乐新堡等10多次战斗的胜利,为南梁中心苏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习仲勋等人在南梁一带积极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荔园堡。

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四合台召开,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领导机关驻南梁寨子湾,但经常活动的中心是荔园堡。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恢复重建,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一方面直接领导南梁根据地各级红色政权,一方面在陕甘边区10多个县的农村,领导贫苦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成立农民联合会、贫农会、赤卫军等组织,使南梁革命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

1934年2月至5月,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遭受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刘志丹指挥部队,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历时3个多月,开展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3000多人,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到陕甘边界的18个县(区),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袁鹏飞 绘


1934年5月28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寨子湾召开会议(史称南梁会议),面对此前一段时间内,中共陕甘边区特委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的情况,会议决定立即恢复成立中共陕甘边区特委,一面健全工作机构,一面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

随着陕甘边区革命斗争形势的不断发展,1934年7月下旬,中共陕甘边区特委、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会议,制定发布了《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关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的决议》(亦称《七月决议》)。

在《七月决议》的指导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入大发展时期,陕甘边南梁中心区的扩大和陕甘边南区红色政权的恢复,使陕甘边区的革命形势进一步高涨,为把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转变为正式的工农民主政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南梁革命纪念馆展板资料图。


1934年11月1日至6日,陕甘边区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来自各界的100多名工农兵代表聚集在荔园堡古庙内一个大殿里,经过认真讨论,一致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等重要文件。会议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决定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并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苏维埃政府的领导成员,刘志丹任军委主席,习仲勋当选政府主席。

“荔园堡古城内的关帝庙就是当时召开大会的老爷庙,关帝庙门楣上横书着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是习仲勋同志在建馆时亲笔题写。正殿门前那两棵郁郁葱葱的桑树,是1934年春刘志丹和习仲勋同志亲手栽植的。岁月更迭,这两棵桑树见证了战火硝烟里结下的永不退变的革命友谊和先辈们无悔奋斗的远大理想。”刘晓凤介绍说。

南梁革命纪念馆清音楼。


关帝庙对面的清音楼,始建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曾是荔园堡古城内的一座戏台。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就在这里召开,习仲勋宣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当天下午,举行了威武雄壮的阅兵仪式。在一面面迎风飘扬的红旗下,红军主力、骑兵团、游击队等列队走过阅兵台,精神抖擞,雄姿勃发,步枪、大刀、红缨枪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

刘志丹看到陕甘边红军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主席台时,他欣然赋诗一首:陕甘儿女有豪气,赤手空拳争权力。今日武器扛肩上,列队阵阵成铜壁。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荔园堡成立后不久,为确保安全,适应革命形势,军委和政府机关迁回寨子湾办公。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为巩固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从边区实际出发,制定实施了适合根据地发展的土地、经济、军事、文化、粮食财经、统一战线、肃反等各项政策,简称“十大政策”。

“为了繁荣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地生产,满足广大群众的生活需要。边区政府非常注重商业贸易,领导南梁苏区人民在荔园堡、白马庙、刘坪等地设立了集市;确定南梁每月逢一为集日,荔园堡周围数十里群众纷纷前来赶集,买卖牛羊、山货、布匹等。习仲勋等政府领导同志还经常到集市了解情况,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活跃经济、开展贸易。良好的经济政策和繁荣的市场,使南梁成为陕甘边区的经济贸易中心。”刘晓凤介绍说。

“十大政策”的颁布实施,使南梁苏区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一时间成为西北地区广大民众人人为之向往的红色热土。


“两点一存”光耀千秋

1935年初,蒋介石一面调集重兵对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一面调集陕、甘、宁、晋、豫5省军阀,集6个师约30个团共计4万余兵力,照搬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的办法,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南梁中心苏区成为敌人“围剿”的重点区域。

面对严峻形势,1935年2月5日,陕甘边特委与陕北特委在陕北周家硷召开了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任命刘志丹为西北军委主席,统一领导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的军民,集中开展第二次反“围剿”斗争。

此前,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谢子长率领红军和游击队回师陕北,不幸在清涧河口战斗中负伤。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因伤情恶化而与世长辞,年仅38岁。

习仲勋等领导陕甘边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一团、第二团、骑兵团及各路地方游击队坚持在以南梁为中心的广大根据地牵制、袭扰和打击南线、西线、西南线“进剿”的敌军主力,使北上的红军有效打击敌人。在刘志丹等同志的正确指挥下,陕甘红军主力采用游击战术,历时8个多月,相继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靖边6座县城,于1935年9月胜利回到南梁,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取得全面胜利。

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以瓦窑堡为中心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涉及陕、甘两省30多个县域、面积达到13万平方公里、近100万人口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又称西北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反“围剿”的硝烟尚未散尽,蒋介石又调集东北军、中央军和陕、甘、宁、晋、绥5省军阀共15万余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陕甘红军采用声东击西、迂回作战的战略战术,与国民党军英勇作战,先后在慕家塬、定仙墕等地打响战斗,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第一阶段的胜利。

1935年9月16日,刘志丹率领陕甘红军主力来到永坪镇,与1934年11月由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长征的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9月18日,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并打破敌人的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

此时,长征到达哈达铺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报纸上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块根据地和红军活动的情况。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扩大会议,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辖域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

到达陕甘苏区的党中央得知根据地正在开展错误“肃反”时,立即下令“停止审查,停止逮捕,停止杀人,一切听候党中央解决”,并委派贾拓夫、李维汉、王首道等人前往瓦窑堡接管错误“肃反”审查纠改工作,刘志丹、习仲勋等陕甘苏区领导同志获救释放,为党和红军保留了一大批革命人才。

同年11月3日,中央政治局在甘泉县下寺湾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同时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11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红军到达甘泉县以南的象鼻子湾,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1月7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布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和红十五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毛泽东亲自部署并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军事“围剿”。

1936年2月至7月,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了东征和西征,将陕甘根据地扩大为陕甘宁根据地。东征中,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八军打垮了黄河两岸阻挡红军东征抗日的几十个营团的国民党军队。4月14日,刘志丹在山西前线指挥攻打中阳县三交镇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4岁。

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其为“两点一存”,即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


南梁精神代代传

在南梁革命纪念馆的一面石墙上,“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16个红色大字赫然醒目,这就是南梁精神的内涵。

“陕甘革命根据地军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南梁精神。南梁精神传承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又为延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本土实践基础。”华池县党史办主任齐勇进说。

“听见白军来,东西往外抬,把白狗全饿坏,盼望红军早回来。听见红军来,下夜做军鞋,针线密密做得快,红军穿上有气派……”这首陕甘地区流传的红歌《听见红军来》,真实反映了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共产党人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休戚与共。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开展了大小70多次兵运斗争,几乎全部失败,但边区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信念,积极开展革命斗争,践行着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誓言。谢子长经常对一些遇到挫折和失败就动摇消沉的同志讲:“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不成再来一次,最后胜利总是我们的。”并十分乐观地打趣说:“老子不行交给儿子,儿子不行交给孙子,有志者事竟成嘛。”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陕甘边的领导干部大都经历过被无端指责甚至排挤,但他们始终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1935年9月,在错误“肃反”中,刘志丹、习仲勋等陕甘苏区党和红军领导干部均被关押,蒙受了极大冤屈和无端迫害,但他们从无怨言。刘志丹还耐心细致地劝慰受迫害的同志:以大局为重,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习仲勋在回顾总结陕甘革命时期工作时说,在与中央中断联系的情况下,陕甘革命根据地领导不盲目依靠上级指示和抽象教条,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同陕甘的实际相结合,正确地估计敌情我情,按照客观情况去决定自己的政策,独立地处理重大问题,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和独创,为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作出重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南梁精神以它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励着庆阳老区人民奋勇前进。在建设新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南梁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老区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茫茫黄土塬,巍巍子午岭。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是一幅气势磅礴的革命画卷,展现了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它是一座巍峨耸立的丰碑,铭刻着陕甘边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作出的巨大贡献;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谱写的光荣史册,成为感召后人,启迪思想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粒豆子就是一颗民心


在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古城的关帝庙正厅内,主席台的桌上放着几个黑色瓷碗,碗里还有些许的豆子。


“这里就是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举行的地方。100多名工农兵代表,在贴满红色标语的关帝庙大厅内,坐在木桩、石头、砖头上,用手中的豆子为自己心中的领导,投下神圣的一票。”南梁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刘晓凤介绍说。

历史的时针回到1934年5月下旬,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后,红四十二师主力和各路游击队分兵出击,扩大反“围剿”斗争胜利成果,使南梁革命根据地扩展到覆盖纵横3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红色区域。同年7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领导人在南梁荔园堡召开会议,制定并发布了《陕甘边区特委关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的决议》(亦称《七月决议》),明确了陕甘边区根据地党和红军的奋斗目标。

1934年秋,根据《七月决议》关于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转变为正式的苏维埃政府的精神,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开始着手筹备召开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习仲勋负责制定参会代表的选举办法,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最后决定:雇农每5人选1名代表,贫农每10人选1名代表,中农每20人选1名代表,富农和地主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这样民主的方式,保证了贫(雇)农在政府中的政治地位和组织优势。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1934年11月1日至6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正式召开,当选的100多名工农兵代表参加大会。大会最后一天,决定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由于当时多数代表不识字,就决定用“投豆子”的方式进行选举。无记名投票结束后,当众宣布了选举名单。21岁的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娃娃主席”。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当天,南梁荔园堡举行了隆重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和阅兵仪式,庆祝群众自己的政府成立。

豆子代表的是民意,一粒豆子就是一颗民心。在筹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过程中,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和蔡子伟等同志深入实际,走村串户,动员鼓励贫苦农民把自己信任的人选出来。代表们在这种充分民主的气氛中,选举产生了苏维埃政权,这在陕甘边根据地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让老百姓自己选举出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享受到了民主权利。

“金豆豆,银豆豆,粒粒不能随便丢,选好人,办好事,投到好人碗里头”。这首流传在南梁的歌谣,就是当地老百姓对当时投豆选举场景的生动描述。

书匠朱志清:一把三弦闹革命

南梁革命纪念馆展出的朱志清(又名朱子清)用过的三弦。马骁 摄

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陕甘边革命斗争中,以“南梁堡”为中心,走遍南梁地区的山山川川、沟沟峁峁,一边搞群众宣传工作,一边发展农民党员,建立农村党支部,成立农民联合会,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革命委员会,为建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南梁出色的革命宣传工作,离不开一位名震陕甘的说书匠——朱志清(又名朱子清)。


朱志清祖籍陕北榆林朱家寨村,相传,由于朱志清母亲怀孕时间过长,在朱志清出生时,父母担心生出个怪胎,就用筛子接着,想着如果是怪胎就扔掉。所幸,朱志清生得“面圆耳大,唇阔口方”,但依旧得了个“朱筛筛”的小名。

朱志清18岁那年,身高一米九有余,且力大无穷。他一边为地主放羊谋生,一边跟随本村一位周姓老汉学武功,闲暇之余,最爱听书匠说书。


1928年至1933年,西北地区大旱,民不聊生,陕北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和瘟疫。灾害波及朱家寨,已成家的朱志清万不得已下,举家逃难至南梁王岭子村落户。在南梁,身怀绝技且好行侠仗义的朱志清加入了“哥老会”,并很快成长为南梁“哥老会”的核心成员。


1929年前后,刘志丹多次来到南梁一带,宣传革命真理,播撒革命火种,积极团结改造当地民团武装。在南梁“哥老会”大哥郑德明的带领下,朱志清和200余名“哥老会”成员,在刘志丹的影响劝说下,开展革命活动。

此时,已经是名震陕甘的说书匠的朱志清,每天带着自制的“加长版”三弦,奔走在南梁各个川道,走村串户,说书糊口。加入南梁游击队后,朱志清继续以“说书匠”的身份做掩护,明面上说历代农民起义的故事,暗地里传播刘志丹闹红的道理。他将刘志丹编写的“连年大旱,天逼民反,苛捐杂税,官逼民反,若要不反,离死不远,大家起来,实行共产”巧妙地传遍了南梁地区,扩大了共产党在南梁的影响和声望。

朱志清虽然没上过学,却通过自学不仅能识文断字,还写得一手好字,并且自制了标枪、铁链、流星锤,每日苦练功夫。艺高人胆大的朱志清甚至敢到白区去,以说书为名义,宣传共产党的政策。

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年近半百的朱志清担任赤卫军总指挥。他与副总指挥兼参谋长梅生贵、副总指挥郑德明等带领赤卫军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并且注重加强赤卫军思想教育,帮助群众播种、收割庄稼,受到劳苦大众的大力拥护,老百姓送子、送夫参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根据地赤卫军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到1935年初兵力达到5000余人。

在南梁及其周边农村轰轰烈烈开展的土改运动中,朱志清创造性地将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方面的政策和法令编成民谣唱词,到处传播。仅用了半年时间,南梁的土改工作就基本完成。农民拥有了自己新分配到的土地,个个眉开眼笑,田间耕作、种粮的积极性随之高涨,百姓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


朱志清的小女儿朱生莲和女婿李生金。梅金娟 摄


大河水涨小河满。此时,朱志清的5个儿子和5个女儿都已成家,朱志清家可谓人丁兴旺。他给5个儿子取名金、玉、明、祥、贵,尤其是二儿子朱生玉得到了朱志清的真传,生得孔武有力、仪表堂堂。1946年,根据地征兵,朱生玉应召入伍,先后多次参加过陕甘地区大小战役,1947年5月在将台战斗中壮烈牺牲。

遗憾的是,朱志清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就因病去世了。1948年夏季的一天,朱志清在赶往自家麦田收麦时,突发疾病昏迷,家人发现时已去世,享年62岁。(通讯员 梅金娟)

阎洼子42烈士:用鲜血书写英雄史诗


南梁革命纪念馆展出的阎洼子42烈士浮雕。李卿 摄


“这就是我爷留下的马勺和红缨枪头。”5月22日,陇东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红色印记”采访组来到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阎洼子组的李治虎家,说起李青山英勇就义的事,李治虎一边说一边翻出了一个铜马勺和一个有些生锈的红缨枪头。

李治虎的祖父李青山,就是为保卫党和红军物资,被敌人残酷杀害的阎洼子42烈士之一。


阎洼子42烈士殉难处。尚倩 摄


1934年5月,红军主力转移外线作战,南梁中心苏区内部仅留下少数游击队员和习仲勋等地方干部坚持战斗。甘肃警备第二旅旅仇良民部1个团和陇东民团军谭世麟部共计1000人趁机窜入南梁中心区。仇良民和谭世麟军所到之处,烧房屋,毁窑洞,赶走群众的牛羊,放火烧粮,掠夺财物,无恶不作。

阎家洼子村,位于通往白马庙川、玉皇庙川、荔园堡川的三岔路口。红军在转移外线作战时,将各种枪支60支,子弹两口袋(约五六千发),马鞍、马蹬40套,以及当地群众给部队捐献的几千个鸡蛋、数千枚铜元,10余石粮食都留在这里。

当接到习仲勋和革命委员会发出的紧急通知后,阎家洼子村的父老乡亲在干部武生荣的带领下,迅速开展坚壁清野工作。他们在本村的一个大场边上,挖了一个长坑,将红军留存下来的东西全部理藏起来。乡苏维埃主席武海潮又将红军打土豪得来的30头牛赶进深山密林中隐藏起来。全村的乡亲们都怀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红军留下来的东西,决不能让敌人抢去。

5月10日中午时分,国民党军在埋藏军用物资的大场上,发现了翻起的新土,这引起敌军的怀疑。一个敌营长立即指挥十几名士兵动手挖了起来。听到这个消息,全村人顾不得敌兵在自家乱搜乱枪,纷纷向大场里赶去。这时,埋藏在上面的几口袋粮食被挖了出来,继而装在一口大铁锅里的2000颗鸡蛋也被刨了出来。但敌人还在继续挖,眼看一场大祸就要来临。

在这紧急关头,老雇农武万有挺身而出。大吼一声:“不能挖老百姓的东西!”在武万有的带动下,乡亲们一起围上去斥责敌人,并坐在土坑上面,任凭敌人拳打脚踢、枪把捣、鞭子抽,死活不肯离开这个地方。这样,闹腾得敌人实在没有办法再挖下去,只得抓住带头“闹事”的武万有,离开了大场。

此时,南梁其他村庄也遭到敌人的烧杀和洗劫。九眼泉村的李青山,人称“李炮匠”,是红军修械所的工人。一天,他在自家院畔上望见转咀子川台上来了几名搜查的骑兵,他以为是红军回来了,高兴地跑出院子前去接应。当他走近时,发现这几个骑兵衣冠不整、面带凶相,才知道不是红军,转身就走。敌兵喊了声:“站住!”随即向他猛扑过来,把他围在中间搜身。李青山与红军联络的信条被搜了出来,敌兵立即把李青山五花大绑,拉到了阎家洼子村。


谭世麟军为了从李青山口中得到红军的机密和坚壁起来的物资,采用压杠子、灌辣椒水、用烧红的烙铁烙等酷刑,把李青山折磨得几次昏死过去,却没有得到一星半点儿红军的消息,便恼羞成怒,大发淫威。

13日晚,谭世麟军将李青山、张侯福、曹思聪等36名红军游击队员、苏维族政府干部和革命群众拉到阎家洼子村台地早已挖好的深坑前再次逼讯,并把他们一一推下坑去。

英雄的革命烈士们在惨遭活理前,与万恶的敌人进行了最后的搏斗。他们被敌人用铁锨砍下土坑,又爬上来,再砍下去,再爬上来,双手被捆绑着,就用牙咬,用脚踢,用头撞敌人。李青山被敌人推下土坑后,敌人还向他盘问红军的枪炮在哪里,他仍骂不绝口,连续几次扑上去和敌人拼搏。这时,一个军官模样的家伙发出了一声冷笑:“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红军。留着他再用刑!”敌人妄想最后能从李青山口中得到情报,又把他拉回来,软硬兼施,折腾了半个晚上,结果还是一无所获。面对这个钢铁汉子,谭世麟军无可奈何,于次日凌晨把李青山杀害在阎家洼子村半坡上,年仅34岁。

在此前后,穷凶恶极的仇良民、谭世麟军,还用铡刀将共产党员、金岔沟农民联合会主席白阳珍等6名乡村干部杀害。这次“围剿”,敌人在阎家洼子村杀害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和进步群众共42人。

42烈士就义的地方,就在李治虎家对面。李治虎小时候听奶奶史春秀说,敌人没能从爷爷李青山口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就把奶奶史春秀也抓了起来,妄图撬开一名妇人的口,但是史春秀坚贞不屈,在敌人的严刑酷打中,始终未透露一句,最后无计可施的敌人将史春秀放回了家。怎奈当时李青山的小儿子才刚满月,在史春秀被抓后就夭折了,李青山的大儿子当时才2岁,在史春秀被放回来后不久也夭折了。

“我奶奶说,她后来改嫁了,改嫁的唯一条件就是要给李青山留后。”李治虎说,“所以,我们现在有三个兄弟,我哥和我弟都姓郝,我姓李。”

80多年过去了,阎洼子42烈士的英雄故事广为流传,他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书写了千秋传颂的英雄史诗。

荔园堡:古城焕新貌


坐落在青山脚下、修筑于北宋治平年间的荔园堡古城是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的标志建筑,这里曾是北宋抵御西夏的前沿边哨,历经过多次金戈铁马、血染斜阳的战事。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走进南梁镇荔园堡村,青砖灰瓦白墙的窑洞式民居位于葫芦河西边,几排民居的后面就是村部,村部大楼楼顶上“听党话 跟党走”几个红色大字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2009年,荔园堡村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荔园堡村党支部书记蒋大江介绍说,在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目前,全村有饮用水小电井281户,自来水入户122户;全村居民实现有安全住房;新南二级公路穿村而过,硬化水泥入户道路9.2公里,桥梁2座、漫水桥3座;到户照明电实现全覆盖,动力电已经接入庄头,随用随接;家家户户都有网络宽带信号,建有4G通信基站6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无死角。


“南梁街道还设置了集顺丰、圆通、韵达、天天、急速物流等快递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收发点1处,完全能满足村民日常大小件包裹的收发。”蒋大江说。


2010年,乘着南梁红色大景区建设的东风,荔园堡村大力发展乡村红色旅游服务业。“村上建有南梁壹号院小吃村1处,小吃广场1处,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发展到户‘六小产业’,即:小作坊、小买卖、小旅馆、小手艺、农家乐、小庭院。”蒋大江说,“同时,发展特色文创旅游,深挖本地民俗文化,创办了独特文化与传统手艺结合的南梁‘红嫂绣坊’,走出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子。”

上世纪30年代,革命烈士梅生贵的妻子赵莲英借鉴古法工艺,发明了“梅家豆腐”,为当时的革命前辈提供了生活保障。如今“梅家豆腐”第四代传承人梅金涛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机械设备,探索发展成熟的豆腐工艺,注册“南梁豆腐”商标。


今年,荔园堡村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决定依托享有赞誉的“南梁豆腐”,在全村发展豆腐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荔园堡村“两委”班子牵头成立豆腐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户和社会资金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合作社按季度公布账务并按股分红,村集体按效益根据入股资产分红,产业户通过“生产销售+配股分红”增加收入。依托合作社成立专门运营公司,构建“合作社+农户+公司”运营模式,实现“合作社+农户+公司”抱团发展 。

同时,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和农户订单种植的方式,建立黄豆种植基地,种植适合制作豆腐的优质黄豆2000亩。引导农户利用豆腐水、豆腐渣发展养猪、养牛产业,既有效解决豆腐水直排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又通过农家有机肥打造绿色农产品。

“在此基础上,我们与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合作,由政府购买金银花苗木,免费发放给有需求农户‘围庄栽药’,并和公司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逐步探索构建‘豆腐+金银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蒋大江说。

来源:陇东报社新媒体部
延伸阅读
  • 校园开放日火爆开启:走进校园,坚定选择,不负遇见!

    选学校实地考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到校实地考察到底有什么好处赶快往下看学校为前来实地考察的考生及家长准备了校刊和招生指南,接待老师认真的为各位考生及家长解读2022年我校招生政策,随后家长和学生参观我校实

  • 校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

    校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型电信诈骗犯罪形式层出不穷,下面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手段和防范重点,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防范诈骗!防诈分析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健康中国 陕西行动 | 我校开展健康进校园知识讲座

    ·健康中国 陕西行动·健康知识讲座为扎实落实健康陕西行动,持续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全校师生身心健康,6月20日下午16时,我校党政办在二楼报告厅开展了以《健康校园建设》为主题的健康宣教活动。学校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