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 ┆ 新文科建设提速,外语人才培养如何重塑?这些专家有话说

大学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13 20:10:35


【编者按】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探索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理念与课程建设路径,是国内外语学界普遍关切与热议的话题。

2021年4月9日至11日,“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学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论坛由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课程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承办。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外语教育领域的300余位专家、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


新闻链接

“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学术论坛在上外举办

(点击标题阅读新闻全文)


“契诃夫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那个喷嚏是在哪里打的?”“《水浒传》中梁山上竖的是什么旗?”“为什么梁山上要挂杏黄旗?”……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刘建军在面试硕博生时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要设置如此细节的题目?刘建军表示,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一些外语专业的学生文学底子并不扎实,经典的阅读量不够,也缺乏提问的能力。因此,他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和思考。



“长期以来,偏重工程思维、倡导技能训练、强调应试策略和追求考分排名的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在国内流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指出,尽管这种教学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数千万大学生的英语技能,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原先的方法似乎已是明日黄花“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中全面实行通识教育已势在必行。



4月9日至11日,“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学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两位教授的观点得到了诸多学者专家的认可。与会专家认为,外语教育必须由重视工具性、技能性和应用性向强化人文性、通识性与创新性转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本科教育根本上是素质教育


“大学本科教育根本上是素质教育,人文学科不能仅仅朝着工具化方向发展。” 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指出,在今天的教育界,有识之士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大学本科应该淡化专业,低年级应该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则应该走宽口径专业发展道路,从而使大学生对现代知识体系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以哈佛大学为例,学校理工科类专业学生按照学位计划也要修习占学分25%的人文学科课程。再以西南联大为例。当时,《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为西南联大所有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本。全书荟集43篇人文社科文章,体裁多样,体现了“通识为本”“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理念。著名学者许渊冲回忆:“联大八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没有一人不读《大一英文》,没有一个人完全不受英文读本影响,不受潜移默化作用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认为,通识教育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和全人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广博视野、批判性思维及责任意识。“假如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只关注专业和技术,在某一领域投入过多而忽略了人文知识,既不懂得关于生命、人性和生活的道理,又缺乏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他毕业后也许只能干点技术活。”近年来我国一些著名高校纷纷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或“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以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川大、南大等双一流高校都在积极推动通识教育。


然而,上好一节通识课,并非易事。四川大学石坚教授认为,通识课尤其需要学术涵养深厚的大家、博导来讲。在川大,学校计划开设100门通识课,三年来学校已先后开发出包含梁中和教授主讲的《生命哲学:爱、美与死亡》在内的共计31门课程,其中不少已成为有口皆碑的“金课”。



此外,在石坚教授的主导下,外国语学院一改从前“听说读写译”的模式,创新发展为“读写思辨创”:大一主要聚焦“读与写”,大二聚焦“写与思”,大三聚焦“思与辨”,大四聚焦“辨与创”。在公共平台选修课上,由博导为本科生开设公选课《外国语文导论》,研究生则开设《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批评理论与实践》,博士生则开设《研究方法论》《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此外将《文学经典阅读》《批评研究方法》等研究生课程下放到大三进行试点,“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都在课上阅读4部经典文学作品,用6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读。”石坚介绍,改革带来的效果亦有体现。比如,一般高校硕士论文写作长度在50页左右,而川大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就已达到70-120页。


新文科背景下,重塑外语人才培养


“专业成才容易,精神成才则难。”与会专家认为,通识教育旨在弘扬人的价值,因此,要充分发挥外语通识课程在阐释世界文化的异同、促进文明互鉴、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校重塑翻译课程体系。依托中央文件外译平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资源平台两大平台,学校打破学科壁垒,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翻译学院等不同专业的老师组合在一起,通过以译代教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升翻译技能的同时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董洪川教授介绍,川外还主动对接国家重要需求,对外语专业进行分类培养,在分类培养中强化翻译课程的育人功能。据悉,四川外国语大学相继开设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实验班”“汉英笔译卓越人才培养教改实验班”“国际人才组织教改班”,培养英语语言技能扎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同样,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院开设了《中外时文选读》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在人才培养上,英语学院还开设了 “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据英语学院院长王欣介绍,实验班改革原有的英语精读与泛读课,代之以人文阅读课程,不断完善大类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四大板块,从以语言技能培训为中心转向了提升人文综合素质和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



大学“通识教育”不仅涉及教改思路和师资队伍,也与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密切相关。会上,不少专家直言,计划开设英语通识课程却苦于难觅合适教材。据悉,为了填补大学生英语通识教育方面的空白,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们精心编写推出《新经典高等院校英语通识教程》。


该教程由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与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共包括《新经典英语短篇小说导读》《新经典英美现代社会与文化》《新经典英语散文导读》《新经典英汉互译教程》《新经典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新经典名人演讲导读》六本。



文稿 | 《文汇报》

记者 |  吴金娇

来源 |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课程与教材建设委员会、英语学院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