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雪山不会忘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定点扶贫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脱贫工作纪实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届驻校作家,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驻会作家赵光华,深入我校定点扶贫的青海省化隆县实地采风,写出了报告文学《八宝雪山不会忘记》,从全新的视角写出了我校对口扶贫工作的重要成果和感人事迹。
在定点扶贫化隆县的工作中,我校沉下心来,扎实工作,成功实现了该县的“脱贫摘帽”。
引子
二月末的北京,春寒料峭。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内却人潮涌动、暖意融融。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此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习总书记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张磊
此刻在观众席上坐着一个年轻人,他胸前的大红花格外耀眼,经久不息的掌声如大海波涛一样一浪高过一浪。他回想起担任第一书记的两年半时间,想起了驻村扶贫的近1000个日日夜夜,他的眼眶湿润了,泪水挂满了脸颊。他没有辜负组织的重托,履行一个共产党员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他圆满地完成了驻村扶贫任务。他就是荣获全国扶贫攻坚先进个人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派驻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知海买村第一书记“张磊”。
我联系地质大学党委宣传部,准备趁他领完奖还在北京去采访他,将他的先进事迹用文字记录下来。联系到他时,他正在首都机场候机。他说,别采访我,我只是按照学校要求完成了我的本职工作,应该好好宣传我们学校,没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没有全体老师、学生做坚强后盾,我不会获此殊荣的。
化隆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青海省海东市南部。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共有回、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全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土地为黄河山地、沟谷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从县南部穿过。气候严寒,降水少,属青藏高原东部的干旱区。
境内的八宝山因矿产资源丰富而得名,藏语称之为“阿米吉利山”或者“喀吉利斯山”是化隆人心中的“神山”。顶峰海拔4400米,山顶积雪半年不化。
化隆县共有6镇11乡2个管委会362个行政村,共30万人口。境内山多沟深,浅脑山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3%,人均耕地不足两亩,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县农村人口中有 15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0%以上), 其中人均纯收入不足 625 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有 8万多人(占农村人口的 40%以上),全县年人均占有粮食仅为 170 公斤左右,贫困农户平均每年缺粮达2-4个月。根据贫困人口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人均财政收入低等因素,1986年该县被纳入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纳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化隆县过去贫困面宽量大、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大、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项事业发展缓慢。
化隆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按照教育部的统一安排,中央直属高校精锐出战,广泛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在教育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贡献了高校智慧和力量。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的安排,地质大学自2013年起,定点扶贫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历任校领导先后13次赴化隆县调研对接,先后选派5名扶贫干部赴当地开展工作。学校制定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加强定点扶贫工作实施办法》,学校党委书记马俊杰要求:扶贫要扶在“面”上、扶在“点”上、扶在“事”上、扶在“根”上、扶在“心”上。校长孙友宏提出“广、实、特、精”的扶贫工作总体要求。七年来学校累计投入909万元、引进帮扶资金996万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6500多名、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311万元,在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科技扶贫、党建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和项目。在校县双方共同力下,化隆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5.1%下降至2019年底的0.005%,并于2020年4月20日正式退出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我们最初的关注点放在物质脱贫上,温饱问题的确是人最本能的需求。大家过去对“三农”的刻板印象,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的农村、“看天吃饭”的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因此说起扶贫,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在“捐款捐物”的雏形,“扶贫”莫名地带上了“此高彼低”的姿态。其实,在物质脱贫的基础上,精神脱贫更为重要,扶贫亦要扶起贫困群众的“尊严”。让贫困群众有尊严,才能让他们产生更多内生动力,自然而然地检视自身的陈规陋习,主动迈开脱贫的步伐。精准扶贫、深度扶贫,要关注贫困群众的心理诉求。他们盼望“富裕”,更盼望“有尊严”地富裕;他们“穷则思变”,更希望“挺直腰杆”思变;扶贫不是“高高在上”的花架子走形式,而是一种并肩共进、促膝共商的关系,不但要“输血”还要他们会“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大胆起用“先富起来”的致富能手做村支书,并配齐配全驻村第一书记。让党组织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贫困群众也十分需要党和国家选配的“主心骨”。不但要让贫困户物质生活富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引导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这个“需求”为导向去扶贫。扶的是“贫”,扶起他们的“志”。
扶贫从扶“智”开始
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
2019年8月,一张录取通知书被送到高原藏族小山村知海买,全村沸腾了。“朋毛家的孩子被北京的大学录取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立刻传遍了山村,大家奔走相告,都去朋毛家祝贺。朋毛说,没有地质大学的帮扶,就没我家孩子的今天,太感谢他们了,他眼眶里噙着激动的泪水。
受资助学生 朋毛才旦
受资助学生 月吉措
受资助学生 周洛加
朋毛才旦,一个藏族男孩子,高中就读于群科新区中学,自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受学校机关基建后勤党支部资助,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月吉措,一个漂亮的藏族女生,连续三年受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资助,考入青海大学。周洛加,一个阳光帅气,喜欢运动的男生,连续三年受学校海洋学院油气党支部资助,考入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近几年该村先后有7名长期接受资助的学子成功考入大学。他们都是长期接受“雪莲花”助学计划资助的学生,村里的老人们说,地质大学的干部们是他们心中的依靠,他们让知海买村充满了希望。
县教育局钱副局长说:我过去在扎巴镇中学当校长,前年调到县教育局任职。我亲身见证了地质大学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的工作业绩和敬业精神,从挂职副县长到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没有大城市人的娇贵病,和群众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炕头睡觉,真正把自己当成一个村民。地质大学从党委书记、校长、到中层干部,都为化隆县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化隆的教育能有今天,离不开地质大学的帮扶。
“大山里的蒲公英”支教
“化隆学子进北京”游学
“雪莲花”系列捐资
“启智育能”系列培训
地质大学自与化隆县结对帮扶以来,首先从帮扶教育开始,他们的支持如雪中送炭,给化隆县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解决了各级学校的许多困难,带来了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地质大学领导多次赴化隆县调研考察,现场督查学校的“煤改电”取暖项目进度,查看学生公寓、体育器材室、综合实践室等硬件建设,走访知海买村小学,与贫困学生亲切交谈,并捐赠图书、文具、体育用品、高压锅等物资。与知海买村的孩子们一起合唱《歌唱祖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地了解“雪莲花”助学计划的实施情况,与知海买村3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合影,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地质大学先后在化隆县教育系统实施扶贫支教、学子访京、资助帮扶、教育培训等系列活动与实践项目,构建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挖断“思想穷根”,切实发挥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扶志扶智”为目标,以激发内生动力为要旨,探索形成了教育精准扶贫四大品牌项目即:“大山里的蒲公英”支教、“化隆学子进北京”游学、“雪莲花”系列捐资、“启智育能”系列培训。共有266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化隆开展支教和社会实践,累计服务时长25000小时;共有108名化隆县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去北京参加主题活动;2016年至今,累计发放奖助学金137万余元、直接帮助贫困学子1000余人。
地质大学对化隆县乡村教师培训具体分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和任课教师培训。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目前完成了中小学班主任能力提升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开设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教师的语言表达素养等课程。地质大学对该县教师进行培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四年内共计培训教师197人。
化隆县第一小学高清录播教室
电暖改造后的教室
2015年,地质大学为该县三中、四中等12所学校捐赠了12间多媒体教室成套设备,该项目总投资55.56万元。8月设备到位,当年就完成了12间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又紧锣密鼓地完成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2016年9月,地质大学为化隆县第一小学捐建多媒体录播教室经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县教育局电教中心组织县城周边的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等6所学校的电教员和教研员参加全自动录播系统使用的专题培训活动,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改变了化隆的教育落后面貌。
地质大学的教育帮扶活动感动了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经有关人员牵线搭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主动投入资金,改善该县教育系统的基础设施。自2017年以来共投资745万元,援建电暖改造学校5所,改造取暖面积32829平方米,改变了以往烧柴烧炭取暖的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让学生冬天可以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
“点亮心愿,共筑梦想”愿望季主题活动
董铁柱(地大派驻化隆第二任挂职副县长)接过了话题说,我们学校在做好教育扶贫四大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资助的覆盖面、提高帮扶的精准度,学校师生与贫困学子的结对互动更深入细致,从学业指导扩展到情感关怀与精神引领,一方面激励贫困学子立志成才,另一方面鼓舞地大学生服务社会,教育扶贫与立德树人实现双向提升。2020年7月,地质大学整合各类奖助学金,设立“‘筑梦化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扶贫奖助学金”,全面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学生、高中生、高职学生、专科生和本科生,全年资助总金额50万元,受益人数375名,资助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10月,学校启动“点亮心愿,共筑梦想”愿望季主题活动,活动优选化隆县226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提出心愿,由地大师生“一对一”认领实现,以“孩子提愿望,我们来圆梦”的形式为青少年献出爱心。党委书记马俊杰、校长孙友宏带头认领愿望,党委副书记林善园、副校长段翔以及学校多个教工党支部、学生党团支部、师生个人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纷纷加入助梦活动。11月,学校开展第四届化隆学子进北京“三热爱一团结”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为期5天,36名化隆中学生受邀参加,人数为历年最多,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在各类教育扶贫项目中,地质大学学生直接参与上千人,全校师生上下联动,扶贫育人初见成效。
中学生访京研学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脱贫攻坚,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得出去、更愿意回归,拿同等的知识回馈建设家乡;教育扶贫,是从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中,挖掘出更多的“金山银山”,让更多的孩子翱翔蓝天。
“希望工程”堪称教育扶贫的起点。那张“我要上学”的标志性照片,大眼睛女孩满脸都写着“渴望”。20多年过去了,助学成了地质大学一块金字招牌。通过平等的公益助学计划,改变过去单一的物资资助模式,采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给予了孩子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些被“尊重”浇灌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不会自卑、怯懦。
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山里的蒲公英”暑期志愿支教扶贫团队53名大学生再次启航,远赴化隆县以及周边县城开展支教及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地区涉及知海买村、班彦村、大库土村等六个村庄,前期募捐书本等物资近6万元,覆盖当地355名中小学生,服务时长近5000小时。
“大山里的蒲公英”支教活动
“我们这些山里娃在你们的帮助下,也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样,用电脑来学习,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
2019年7月9日,在海拔3000米的知海买村小学,9岁的藏族孩子华青多杰,身穿红蓝相间的校服,戴着红领巾,代表全校学生深情朗读了他写的感谢信。感谢17名地大学生,带着图书、光盘和标本,带着关心关切,来到他们身旁,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大山里的蒲公英”志愿者的大学生杨洁说,打开相册,随着照片一页一页的翻转,我的思绪回到了过去,往事涌上心头。忘不了我带孩子们参加的第一场升旗仪式,忘不了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日。忘不了他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我初到高原身体不适。那天突然降雨,我在陪孩子们进行升旗训练时,一直不停地咳嗽,学生们把他们的帽子,围巾都塞给我御寒,最让我难忘的是,可爱的孩子们见我身体不适,在训练间隙,有的去家里给我摘草莓,有的去地里摘豌豆,有的用自己仅有的零花钱去小卖部给我买棒棒糖……
又是一年暑假,我徜徉在家乡的田野,一阵微风拂过,旋转的蒲公英将我的思绪带回我在知海买的日子,我想起了大山里绽放的蒲公英,我想起我的孩子们……
教育扶贫改变了山区孩子的一生,也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顶的藏族同胞看到了希望。这些孩子都是埋在砂砾中的金子,他们的人生之路必将光芒璀璨,熠熠生辉。
壮大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巴燕镇是县政府驻地,海拔3000多米。
我们一行驱车从新区群科镇出发。公路两旁远处是连绵不绝的山峦,成群的牦牛和山羊像珍珠一样点缀在山坡草甸上,具有藏族风格的民居星罗棋布。路旁的杨树枝在风中摇摆。春天已经来到了高原,空气也不再那么干冷,有细细密密的露水透过车窗飘进来,依附在我们的头发上。天空碧蓝如洗,眼睛所到之处,皆是美景。董县长说领导都在老区办公,但是许多会议却在新区召开,他奔波在老区和新区之间。我问辛苦吗?他说习惯了。他告诉我,巴燕镇海拔高,你一会上楼梯慢点,不然会有高原反应。当我爬上三楼县委组织部的时候,已经气喘吁吁了。陈副部长接待了我们,说起地质大学党建扶贫,他滔滔不绝。
地质大学定点扶贫隆后,给我们完善基层党组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2020年投入100多万元专项经费,启动“党建+”特色扶贫项目。选择在知海买等6个乡镇实施该项目。分别是:二塘乡科却村村级服务中心广场文化长廊建设暨青稞酩馏酒包装宣传;扎巴镇洛乎藏村新型社区活动室及农民夜校示范点提档升级;知海买村党员活动室维修及党建品牌打造;巴燕镇上吾具村村史馆建设;甘都镇阿河滩村党员活动室维修及党员活动室提档升级;昂思多镇德加村党员活动室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有机青稞种植及青稞酒加工示范点;石大仓乡支哈堂村党员活动室提档升级及酥油加工村集体经济项目。
党建扶贫
自项目启动以来,县、镇两级和项目实施单位高度重视,切实把地质大学帮扶化隆县“党建+”项目作为巩固扶贫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根据《关于申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度“党建+”扶贫项目的通知》中项目经费相关规定,地质大学下属学院党组织对接、地质大学党委组织部审定。同时,选出学校7个二级党组织,推行“学校党组织+乡镇党组织”点对点联村结对发展模式,通过村级党组织“点单”,各学院党组织“配单”的帮扶方式,建立起“1+1”党建联建,开创了“党建+”帮扶的新模式。紧盯关键环节,抓好项目落实。对项目实施的内容、程序、时间等进行详细地安排部署。每周由县委组织部对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后向地大派驻化隆县挂职的副县长汇报,并随时向地质大学主管帮扶项目的领导汇报。加快实施进度。县里按照项目实施各乡镇党委上报的资金需求,制定了项目资金预算表,根据预算资金需求与地质大学对接,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及时支出到位,以建设让群众满意、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工程为目标,并确保项目的实施合规、合理。
通过地质大学帮扶化隆县“党建+”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基础,切实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力和凝聚力,极大改善了该县贫困村基础设施水平,持续巩固化隆县脱贫攻坚成果,为顺利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贫困村群众致富奔小康鼓足了信心、提供了保障。
以知海买村党支部建设为例,过去没有活动室,党员开会都没有地方,现在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党员活动室,并配备了办公用品和党员远程教育培训系统。该村现有党员17名。2019年知海买村党支部在第一书记张磊带领下创建“心连心、手拉手”党建促脱贫活动,从学校选拔优秀党员走进村子,开展走访贫困户、植树造林、修建护坡、体验农村生活、召开座谈会等特色主题活动。深入挖掘村内党员的先进典型事迹,树立新风、弘扬正气。在村内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村里的大事小事不再是村两委的事情,而是让每位党员发挥作用,增加他们的参与度,为村发展出谋划策,使基层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先后组织11个党支部,100余名党员到知海买村开展支部共建活动。2020年11月,该村成功进行了换届选举,群众选举了现年42岁、年富力强的朋毛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知海买村的发展有了领路人。
海洋学院“西望知海”科普活动
2019年,学校联合中国海洋学会组织专家赴知海买村开展“西望知海”党建扶贫主题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化隆拉面拉出一片天
化隆县新区所在的群科镇,近年来发展很快,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县政府一些部门已经搬迁到新区办公,群科镇南边紧靠黄河。清晨我独自来到河边,这里的黄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几只野鸭悠闲地浮在河面。太阳慢慢升起来,金色的阳光铺在河对岸的山坡上。河对岸的一片杨树倒映在河水中,好一派迷人的湖光山色图。新修的滨河公园好像还在睡梦中,周围静悄悄的,偶然听到有早起的鸟儿鸣叫。转头望去,是高耸的回族清真寺塔尖。我用手捧起清凉的河水,独自享受置身美景的惬意。电话响了,是董县长打来的,说已经联系好县地方品牌产业局马副局长接受采访。
走进化隆县行政中心的大楼,二楼走廊墙壁上许多展板映入眼帘,这些展板上清楚地记载了化隆拉面的历史、现状、规模布局。没有想到小小的拉面竟然登上了大雅之堂。马副局长侃侃而谈,我不忍心打断他。
化隆牛肉面
“化隆牛肉面”在外地又称“化隆拉面”,“化隆牛肉面”是在具有百年历史、清乾隆年间回族名厨马保友亲手创造拉面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现在青海西宁和化隆巴燕流行。
1984年,化隆县第一批农民从青藏高原“帐篷拉面馆”开始做起,不到几年就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在改革开放潮流中,1988年,敢想敢闯的化隆人辗转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厦门特区,从“一间房子、一口锅、二口子、三张桌子”开始经营拉面店,第一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消息飞快地传回化隆,长期靠挖虫草糊口的“金把头”内心开始蠢蠢欲动,逐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创办拉面店。
2000年,在“拉面让农民换了个活法”的号召下(原省委书记赵乐际在《政府鼓励、群众实践、市场运作,拉面经济成为海东劳务经济的一个亮点》一文的批示),县委、县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通过设立驻外拉面经济服务办、强化拉面匠培训、组建流动党支部和农民工协会、注册“化隆牛肉面”品牌、发放拉面贴息贷款等措施,积极鼓励贫困山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全国各地进行拉面创业或劳务输出。在改革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化隆群众以“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用“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合作方式,以厦门经济特区为起点,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创办的拉面店遍地开花,创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路子,形成了以拉面经济为主和运输、建筑、季节性输出为辅的劳务输出多格局形式。可以说,以化隆人为主体的拉面发展史,就是党的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在西北少数民族繁荣进步的“拉面版”,更是化隆几代人自力更生和艰苦创业的“奋斗史”,为化隆县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十三五”以来,该县把拉面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和载体,积极采取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等一系列“创业套餐”,加大对拉面店规范扩面和提档升级,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依托拉面扶贫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拉面产业调研
经过30年培育和发展,化隆县拉面经济正在由“小而散”向“大而精”转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现在,化隆有11万人1.7万家拉面店遍及全国27个省、4个直辖市、1696个县(区)和11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总产值近100亿元,创出了“群众首创、政府扶持、市场发展、民族团结、共同富裕”新路子,化隆农民纯收入的54%来自拉面餐饮行业或拉面相关产业链。目前,小拉面带动的化隆五大餐饮产业群基本形成,以“中发源”为代表的清真高档餐饮店32家;在俄罗斯等12个国家创办的拉面实体店29家;开办巴燕藏餐馆620家;大众拉面店及餐厅535家。全县近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靠拉面产业实现了脱贫,拉面成为该县各族群众的“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小康面”。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亲切询问“青海拉面”的由来、与“兰州拉面”的区别、经营拉面人员的情况等。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要求:“要积极发展‘青海拉面’等特色食品,推动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化隆拉面真正使广大群众实现了“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让广大农民有尊严地实现了劳动创业、脱贫致富,成为农民群众的“脱贫经济”和“致富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
董副县长说,地质大学在促进拉面经济发展和产业脱贫上也是倾注心血。一是利用学校优质的资源加强培训。2019年6月学校举办了“青海省化隆县拉面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来自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化隆县政府驻各地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拉面经营管理人员共43人参加了学习。
当时第一期培训班结束的时候,校长把盖有大红印章的结业证发到学员手中。太原伊买岸牛肉面馆的老板海岸和化隆县驻沈阳办事处主任马成义作为代表发言。海岸是千千万万化隆拉面人的创业代表,他很早就离开家乡来到太原,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开创了自己的拉面事业。他表示此次培训填补了知识空缺,提升了经营理念,也使他认识到了提档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表示要借着此次培训的东风继续发扬创新务实的新化隆精神,为拉面事业的规范化、品牌化、标准化和连锁化而不懈努力。马成义则从拉面服务办事处工作人员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目前营商大环境下,提档升级,重新优化组合已经迫在眉睫,提档升级不光是需要政府的指导和帮助,关键还需要拉面经营者要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这次培训内容充实新颖、针对性强,使学员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为化隆拉面的提档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种高层次、多样化的学习培训,学员对拉面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拉面产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转型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通过“拉面品牌企业+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将产业扶持资金以折股量化形式与品牌拉面店合作开办“扶贫创业拉面店”,目前参与开办“扶贫创业拉面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达686户2664人,参与“股金+薪金”双收入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197人,年人均收入在4.2万元以上。特别是拉面品牌企业“海尼尔”在马来西亚开办了一家“扶贫创业拉面店”,年营业额达100万元以上,为化隆拉面走出国门、拉面经济外向型发展闯出了新路子。目前该品牌已经在阿联酋、加拿大等12个国家开办了化隆牛肉面实体店。
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学校食堂拉面窗口
发展拉面电商促脱贫。注册合作社,利用电商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扶贫对象销售藜麦、青稞面等土特产。2018年拉面电商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6500万元。按照“互联网+拉面+N”思路,规划了化隆拉面扶贫规划,为北上广的100个拉面店配置青藏高原绿色食品专柜。抢抓化隆县被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确定为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的契机,引导拉面经济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涉及餐饮服务、牛羊肉冷藏配送、建筑建材等行业,带动14800户群众从事种草养畜、油菜等冷凉作物种植、为全国各地拉面店冷链配送牛羊肉等,带动建档立卡扶贫对象1100多人在相关产业就业。
2019年10月,学校与化隆县签订拉面进食堂合作协议,11月,化隆牛肉面窗口在学生食堂二层正式营业,因为风味独特种类丰富,化隆拉面很快成为刷爆地大师生朋友圈的“网红面”,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日营业额稳定在8000-9000元,月销售额达25万元,5名来自化隆县的经营人员实现脱贫增收。
2020年,在做优做强本校拉面窗口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扩大“拉面进食堂”的规模和数量,相继组织多所北京高校后勤餐饮观摩团来校参观交流,积极将化隆拉面推介给其他高校,目前已与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达成了消费扶贫初步合作意向,助推化隆牛肉面走进更多高校食堂,真正成为化隆人民的“幸福面”。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扶贫项目。
2015年8月,学校组织校内专家和青海省地环地质勘查局到化隆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协助化隆申请2016年度特大地质灾害防治“青海省化隆县夏琼寺滑坡防治工程”争取资金1400余万元。
2018年学校联合青海大学组织9名专家在化隆县开展“国土资源”专题野外调查。
2018年10月到2020年5月,学校向化隆县捐赠图书15000余册,价值30多万元。
带货书记“张磊”
我3月7日飞抵青海西宁,当晚,董副县长、张磊书记、候恩刚博士来飞机场迎接我,漆黑的夜,车辆穿行在山里。张书记说,感觉怎么样?我说,呼吸还好,就是耳朵似乎被堵上了他说,这才是刚开始的高原反应,明天我们去知海买村,让你感受一下真正的青藏高原。
当夜睡得还好。吃过早饭,张书记和侯书记陪我上山采访,张书记说开车需要一个多小时。我们乘坐的北京吉普先是走了20公里的高速,然后再走30多公里二级公路才到达扎巴镇,最后一段全是崎岖蜿蜒的山路,张磊书记练就了高超的驾驶技术,车子开得飞快,像奔跑的藏羚羊。他说,他每天要开车往返知海买村、扎巴镇、群科新区、巴燕老区。镇上的会多,有时候还要到县里为群众办事,一天最少也要跑200多公里。
说起知海买村,张书记不假思索说出了一连串的数字,这些数字他了然于胸,是他辛勤工作的写照。他说,知海买村位于扎巴镇政府西北侧,距离县城35公里,辖两个自然村,海拔3000多米,高原藏乡宁静、自然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和谐、村民热情好客。全村户籍人口70户291人,其中常住人口60户258人,其中藏族人口47户207人、汉族人口13户51人,低保户5户18人,残疾人户5户5人。村内草场2800亩、林地1067亩、 耕地1203亩。
知海买村于2016年退出贫困村,当年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111人。2018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5人,已于2019年脱贫。
张磊说,让大山里的产品有销量,这是我的一项大任务。随着抖音、快手、短视频的兴起,很多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村支书也带头开直播,亲自“带货”,叫卖农产品,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代言”。“以购代捐”无疑是一种给予贫困群众“尊重”的扶贫方式,通过推广特色产品、特色旅游,摘掉的是贫困的帽子,带来的是情感的满足,田间地头的“苦味”,变成了产品输出的“洋味”,这也从心理上很好地保护了农民的种植养殖的积极性。
直播带货
化隆同巴本玉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扎巴镇知海买村2019年4月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的专业合作社。是发展集体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组织。合作社主要经营范围有小麦、青稞、燕麦、藜麦、油菜、土豆、大豆、枸杞、药材、饲草种植、销售;牛、羊、猪、家禽养殖、销售;冬虫夏草、菜籽油、土豆粉条销售;为本社成员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及信息咨询服务。他带领村民招商引资3万余元装修商铺(产业扶持资金购买商铺),由村民自主经营销售农特产品,并与5家企业达成供货协议,2020年4月扎巴镇知海买村农特产品销售网点正式成立。
地质大学为合作社开辟淘宝、e帮扶以及微信等渠道扩大销售。化隆县两家企业与合作社签订采购意向书,定点收购牦牛、青稞、土豆、油菜籽等农特产品,用消费扶贫带动产业发展,把知海买村打造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养殖基地。
为了合作社的长足发展,驻村工作队培养致富带头人、打通物流、建设消费扶贫养殖基地,逐步实现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物流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实现消费扶贫,带动企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理念。
2020年村合作社营业额突破50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户25户116人稳定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4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1000元。
青食工坊搭建
“扶贫集市”活动
学校内设置扶贫超市
2019年11月,学校采购化隆县黄牛肉、藜麦、八宝茶共计148万元。
2020年4月,学校组织学生创业团队在教育部“e帮扶”平台和淘宝网建设化隆特色农产品线上店铺“青食工坊”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40万元。
2020年4月,学校发布消费扶贫倡议书,号召广大师生、校友易购代销购买化隆农产品。
2020年6月,学校获评“农校对接精准扶贫采购平台十佳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10月,学校联合矿大、林大、青龙县、威县举办“扶贫集市”活动,集中展销多个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
张磊书记说,青海福顺德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成功也是我们学校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的典型。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公司有养殖场、屠宰场、加工分割包装冷藏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线;企业注册了“涌民”牌牛羊肉绿色食品商标、设计了包装盒、筹建了配送中心、购置冷藏配送车辆等;公司产品拓宽省外销售渠道,现已形成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年屠宰加工羊2万只、牛1200头,年生产牛肉240吨,羊肉350吨,产品除满足本地市场销售、政府采购(学生食堂)需求外,配送中心还将产品销往北京、山东、上海、宁波等大中城市,年销售额达4720万元,实现利润180万元以上;其中线上销售牛羊肉100多吨。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民日常生活中食用牛、羊肉的比重增加及海东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化隆县丰富的牛羊资源优势条件,优化当地畜牧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牛羊产业为发展战略。通过“公司屠宰加工+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和产品品牌化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以质量求生存为遵旨,严格执行的宰前检疫、宰后检验制度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随着企业专业化、规模化、精细化水平及市场占有率的逐年提升,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养殖的牛、羊,即保障了农户的利益、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稳定、优质的货源,直接带动农户从事牛羊养殖业积极性,增加了养殖户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和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
公司经理马永明说,我们公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离不开地质大学的帮助,2018年,我们和地质大学开始联系,他们帮助我组织货源,联系销售,现在地质大学每年采购我们的肉品达到11吨,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加上张书记帮我进行网上销售,每年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我挣钱不忘乡亲,现在只要是贫困户养殖的牛羊,我全部高价收购,我聘用的员工大部分是建档贫困户,我每年社会捐赠都在10万元以上……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这次采访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地质大学的扶贫干部,通过所见所闻,特别是通过县、镇、村各级干部、贫困户的口,真实地还原了历任扶贫干部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
循化县韩副县长(原任扎巴镇党委书记)说,我从2015开始任扎巴镇党委书记,我任职后第二天,地质大学第一批驻村干部来报到,我和他们一起去知海买村。五年多时间,我见证了地质大学的历任驻知海买村扶贫干部的工作。这5名驻村干部克服困难、认真工作,牢记宗旨初心,践行使命,为知海买村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化隆县能于去年4月成功实现摘帽,他们功不可没。
董铁柱获2019年度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董铁柱,2018年12月由学校选派,挂职化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同时担任学校驻化隆县扶贫工作组组长,按照分工,他协助化隆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工作,协管县扶贫开发局。
他中等个子,穿着朴素,为人低调,化隆县当地干部说他是最不像县长的县长。但他精力充沛,工作上极其认真;对扶贫政策学得精、吃得透,逻辑思维严密。他谦虚地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头,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和上任扶贫干部好的底子,就没有今天的成就。我问他当初怎么选择来青海扶贫?他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的中层干部,当组织需要的时候,服从安排是本分,这没有什么。我问他想不想家?他给我讲了个故事。他记得到化隆县挂职工作第四个月,他有机会回北京联系一项工作,也才有机会在家住几天,陪陪家人和孩子。他记得是个周末中午到的家,儿子见爸爸回来了,非常高兴,在身上爬上爬下,玩的不亦乐乎。董铁柱也心里暖的不行,三四个月的高寒反应瞬间全无。儿子跟他玩到中午1点左右的时候,突然哭起来。他怎么哄都不行,哄了半天,儿子还是搂着他的脖子使劲哭,嗓门还特别大。他有些不耐烦了,硬是把儿子胳膊掰开,把儿子放倒在床上。儿子爬起来,又搂住董铁柱的脖子,扯着嗓子哭的更凶了。儿子到底为啥哭这么凶,他想不明白,就有些生气了,又掰开儿子胳膊,再次把他放倒在床上。儿子第三次爬起来,董铁柱不知所措了。这时,他爱人从隔壁房间走过来,把儿子抱了起来,转身往外走。爱人还没走出卧室,儿子就不哭了,睡着了。走到卧室门口,他爱人转过身对董铁柱说:“儿子平时中午12点准时睡午觉。你今天回来,儿子太高兴,跟你玩兴奋了,多玩了1个小时,困得不行,又不舍得去睡觉,实在撑不住了才哭的。你真的想不到小孩儿会闹觉?你这去青海才几个月,你就一个人过‘独’了。去青海之前,对儿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今天好不容易见一次,你倒不耐烦了。”爱人说这一番话,听着不带任何情绪,没有埋怨,甚至还是笑着说的,但董铁柱顿时鼻尖一酸一酸,心里一抽一抽的。
2020年他被评为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作为代表上台领奖。
白浩与知海买小学生在一起
我们一行赶扎巴镇政府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没有月亮,天上的星星显得更加清晰可见。店铺里昏暗的灯光偶尔眨着眼。扎巴镇分管扶贫工作的武装部田部长接待我们,他是分管知海买村的片长。他是藏族同胞,从他的谈话中我了解到驻知海买村历任第一书记的一些故事,因为语言交流问题,没有听清楚。从青海返回北京后我又专门采访了几位扶贫干部。
白浩(现学校后勤集团党委书记)他说,我是2015年12月学校派驻知海买村的第一任第一书记,2016年12月回到化隆挂职副县长,我记得第一次去知海买村的时候是一场雪过后,天气非常寒冷,刚到任不久的镇党委韩书记送我们进村,当时村委会还没有建,我们就住在彭毛才仁书记家,因为没有交通工具,每次去镇上开会是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冬天山路更难走,田部长有时候就把会议地点挪到知海买开。刚去村里的时候,语言不通是遇到最大的问题,年轻人还会说一点汉语,和老年人交流就比较费劲。后来和他们聊得多了,我们也学会了简单的藏语,并从他们说话的表情语气猜测他们要表达的意思,再后交流就顺畅了些。知海买村是2016年在我手里脱贫的,那时候我们每天晚上点灯熬油,吃了不少苦。其中精准识别难度最大,矛盾也多,我们严格标准,甄别,做到不漏一户,不多一户,结果都张榜公布,接受大家监督。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反正我们也不下山。每天就是和村民磨在一起,我和荣书记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聊聊北京、聊聊学校的事和家里的事,我俩眼里都有泪水,但就是不让对方看见。
我和荣书记在村里那几年,首先是硬化了另外一条出村道路,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其次是争取资金进行村民住房改造,一个是土墙换砖墙,当地土质不好,原来的房子都是土质结构,十来年后,墙皮就开始大面积脱落,有安全隐患。我们结合危房改造项目,争取资金500多万元对全村所有户家里的危房进行改造,村民的住房有了大改观,安全性、舒适性大大提高。
我们驻村一个月后,学校党委书记等领导来看我们。那会儿,山上的道路还是厚厚积雪。我告诉校领导,让他们别上来了,就在扎巴镇等着,我们下去。学校领导说,你们能下来,我们就能上去,结果学校领导硬是踩着泥泞的道路爬上了海拔3000米的知海买村,带来了学校所有师生的问候。我们握着书记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冒着危险来到雪域高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干不好工作呢?那天,知海买村组织群众扫了几公里山路上的积雪。也让学校领导非常感动。我想起了当年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和支前的群众那种鱼水之情。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吃苦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后面几位都是城里长大的孩子,他们能在高原小村呆几年,我真佩服他们,学校在确定赴青海干部人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派来的干部工作能力都很强,学校领导给我们说,学校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有什么困难就告诉学校。我们扶贫工作做到了“前方有干部,后方有靠山”学校领导想得很周到,安排我爱人来青海大学讲学,她也来知海买村住过一个多月,她很支持我工作,我非常感谢她。
我们第一批驻村工作队是2018年离开知海买的,我们走的那天,全村出动,我脖子上的哈达挂满了,藏族老阿妈不会说汉语,她挤了还温热的羊奶送给我,拉着我的手一直不松,多杰才旦的母亲拿出两张50元钞票硬要塞给我,让我们路上买东西吃。我将一张50元交给继任者张磊书记,让他买些营养品送给可爱的老人。另外一张我至今还收藏着,我要把它捐给校史馆,这张小小的钞票,见证了地质大学和知海买村民的鱼水之情。
荣聪贤走访脱贫摘帽户
荣聪贤(现任地质大学组织部副部长)走进荣部长办公室,他办公桌上的一块石头首先映入我眼睑。他说,这块石头是化隆黄河里的石头,我把它带回北京,就把化隆和知海买也带回了北京,那两年半的日子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
他说,我去青海扶贫是“自讨苦吃”的。我过去一直在学校学工部工作,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就想去基层锻炼自己。也为国家重大的决策部署扶贫攻坚做点贡献,通过两年多的驻村扶贫,丰富了阅历,增长的才干。当总书记宣布全国脱贫全面胜利的那一刻,我也很有成就感,虽然没有领奖,但我是其中一分子,非常荣幸。
2016年知海买村脱贫,我也脱了一层皮。刚来到高原气候不适应,全身蜕皮严重,特别是脸上。记得我的领导学工部长沙淑清来看我的时候被吓了一跳,她给我留下随身带的护肤品,并嘱咐我一定要保养好皮肤,这让我很感动。驻村生活的困难比我想象得要多,晚上太冷,睡觉都缩成一团,我俩就挤在一个起抱团取暖。好在村民们淳朴、热情,把我们当亲兄弟一样看待,尽其所能为我们生活提供方便。我和白书记将要离开的时候的场面非常感人,整个村庄都在为我们送行,他们的眼神充满不舍、祝福和期待。我记得那次中央巡视组要来村检查扶贫工作,村干部组织村民整整扫了10公里的山路积雪。
化隆有句民谚说“藏族人民生活在山尖尖上,回族人民生活在水边边上”。知海买村海拔高,缺水,大部分村民不经常洗澡,这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我们驻村干部也是一样,有时候几个星期也洗不上一次澡,衣服有味道了,袜子都能直立“敬礼”了,我们才利用去县里开会的机会去宾馆洗个澡。针对这一问题,我和白县长联系了江苏另一位挂职副县长,争取资金10多万,采取补贴的方式,为每户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彻底改变了村民的卫生习惯,也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杜鹏填写知海买村脱贫出列材料
杜鹏是一位高大、帅气的80后小伙子,见到他,怎么看都觉得他长得像藏族同胞。他说从青海回来,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了。他是第二批学校派驻化隆的扶贫干部,2018年去知海买村驻村,他配合第一书记张磊工作,期间完成了“雪莲花计划”、“大山里的蒲公英”、“化隆学子进北京”等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特别是在知海买村实施了学校和村“友谊林”活动,为防止道路被大雨冲毁,争取资金组织村民实施村主干道和进村路砌护坡工程。
他的身体出了点小毛病,血压高,去化隆和西宁医院检查后,医院说他不适合在高原工作了。他没有当回事,住了几天医院后,又返回知海买村工作。他说,张磊书记一个人在村里工作量更大。因为那时候正是扶贫工作“回头看”最忙的时候,怎么能离开呢!后来镇上领导让我去扎巴镇任挂职副镇长,我才离开了村,住到镇上。
顺利完成扶贫工作“回头看”检查的那天,我终于倒下了,身体高烧39℃,董县长和张磊着急了,让我立即放下工作,去青海做个全面检查,后来查出身体状况真出点问题。
我当时决定去青海的时候,好多人不了解,那时候我媳妇怀孕8个月,全家人都反对,但是我做通了他们的工作,我孩子两岁以前我很少陪她,以至于孩子现在见了我很陌生,我也觉得亏欠孩子很多,但是比党组织交办的工作,比起学校领导信任,我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这一段记忆,我终生难忘,也必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张磊与穿上新校服的孩子们
张磊(地质大学第三任驻知海买村第一书记)原来是学校科技处干部。2018年10月,知海买村已飘起了雪花,张磊第一次走进高原、走进大山,以北地人饱满的干劲和热情开启了他的扶贫工作生涯。初入知海买村,他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挨家挨户走访,力求将扶贫工作做扎实,在走访过程中,知海买村的孩子们常常跟在他身后为他翻译村民讲的藏语,那一双双清澈的小眼睛触动着他的心。
两年半的扶贫工作中,张磊不断走访村民、深入学习党中央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典型案例、掌握惠民政策,为解决脱贫摘帽后应该怎么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这一难题,他帮助村民销售虫草、成立合作社搞养殖产业、开拓网络电商,多方面发展农村经济,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也从一个白白净净的都市青年变成了长出“标准高原红”的“网红书记”。
2019年,张磊被评为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张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动情地说道:现场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听到习总书记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很激动,能成为扶贫道路上的一员,能为老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回首过往,是村里那一张张天真纯洁孩子的笑脸,让我找到了那颗初心,甘愿为他们付出一切,如今看到村民们积极劳作,生活有了保障,我体会到扶贫工作的意义,能为他们做些事情,也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一届又一届的工作队员前仆后继,北地人用‘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不懈共同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北地人,是北地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张磊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已经退休在家,我问他今年春节回家了吗?他说因为疫情影响有半年没有回去看父母了。母亲每次打电话总是抱怨,都40岁了该考虑个人问题了。他知道父母的心病。他说,母亲每次挂掉电话的时候 我心里都很难受。他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妈妈还是不放心,终于还是来高原看他,他没有让60岁的妈妈去化隆和知海买,他不想让妈妈看到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艰苦的吃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他陪妈妈在西宁待了几天,就送她返回江苏了。谁的孩子不是母亲手心里的宝啊,舍小家为大家,这就是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后,全国人民都记住了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张张坚毅的面孔。3月2日晚,张磊作为进京接受表彰的先进个人,带着金灿灿的荣誉,通过《西海都市报》抖音、快手直播间,讲述多年来的心路历程,6万人次的观看量,让更多人看到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
“到人民大会堂领奖,是什么感受?”直播开始,落座不久的张磊还未定神,就接到主持人抛来的问题。“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能够亲身经历脱贫攻坚事业并始终为之奋斗是幸运的,也是值得骄傲的。”“表彰不是终点,荣誉凸显责任。”“这是全体扶贫工作者的荣誉,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全体扶贫干部特别是驻村第一书记的肯定、关心和关爱。”
化隆县
侯恩刚,2020年12月来知海买驻村(下一任知海买村第一书记人选)。恩刚说,我是学地质的,过去一直在青藏高原跑,适应块。他头脑灵活,工作有思路。就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他说,一要解决吃水的问题,虽然村里现在有三个大蓄水池子,但是水质不好,下一步要找县里的水厂,引水上山,彻底改变饮用水水质问题。二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自然风光,建农家乐,搞乡村旅游试点。三要建设村里的信息室和村史馆,配备几台电脑,让寒暑假回乡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带领村民看山外的世界;四是将今年要干的工作张榜公布,集思广益。相信在侯恩刚博士的带领下,有地质大学的坚强后盾,知海买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知海买 北地人永远的牵挂
3月8日,我去知海买村采访。车子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百转千回。极目远眺,八宝山尖依然是白雪皑皑,白云绕着山峰,好像给山峰穿上了白裙子。一望无垠的草甸上,星星点点的牦牛如草原的眼睛。一头牦牛离路不远,望着我们的车,我下车靠近它,它停止吃草抬头望着我,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时光好像停滞了。无声的交流,深情的对望,好像它和我前世有缘。车子走出去很远了,我回头看到它还在向我深情地张望。车开进村广场还没有停稳,党员干部就聚拢上来,用藏族的礼节欢迎我。黄色的哈达献上,甘甜的青稞酒斟满。仪式结束,张书记陪我登上了山上的亭子,在这个位置,所有的风景尽收眼底。山顶上的移动信号塔给高原山村增添了现代元素,八宝神山顶的积雪泛着亮光,远处的夏琼寺在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张磊书记说,村民们每年都要上雪山和夏琼寺朝拜。再过几个月,你站在这里就会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五颜六色的野花会让你陶醉。
化隆县
新建的党员活动室内,侧墙上悬挂着五代领导人的画像,正面则是布置整齐的党建制度。会议室靠窗的电视大屏幕上播放着央视的节目,党员干部们提起脱贫工作,提起驻村干部,争先恐后发言,气氛热烈。
老书记彭毛才仁说,全村过去经济收入主要靠原始放牧和外出打零工,年轻人都出去了,村里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残,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是土房子,道路泥泞,孩子们义务教育没有念完便被家人要求辍学打工,过去村党组织涣散,党员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自从地质大学帮扶干部驻村后,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立奖学金,家长重视教育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考上大学了,村委会和党员活动室建起来了。年轻的外出承包山头挖虫草,年收入几十万的也有。大部分家庭都享受了政府补贴,建起了新房。几任驻村第一书记,特别是张书记来后这两年,成立集体合作社,我们的农产品不愁销路。牧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老党员才仁当知汉语不流利,但是我能从他说话的表情感受到他激动的心情。他说,白书记在村里那会建起了活动广场,老年人有了锻炼身体的地方,下一步要拓宽村里的道路,砌护坡。过去吃水不方便,现在建了几个蓄水池,下一步还要联系水厂,架设管道、改善水质,我们村里现在和化隆县城没有什么区别。
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朋毛今年42岁,年富力强,汉语水平明显比其他老党员好,他说,我们村过去是牧民们放牧的聚集地,自从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地质大学几位老师把知海买村当成他们的第二故乡。真心为我们解决问题,村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他说,扶贫工作开始后,他们村变化太大了,道路硬化每户门口,晚上路灯亮了,村民文化生活丰富了,射箭场建起来了,锅庄舞跳起来了。现在只要是节日,村民们就集中在村广场同吃一锅饭。村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最主要的是村民的思想转变了,过去圪蹴在墙角晒太阳,现在都知道挣钱了。过去放牧,种地,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多,收入低,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规模养殖户多了,村民人均收入破万了。
走进村民李金山家,看到他坐在轮椅上。经过了解,是一次车祸让他下半身失去知觉,他无儿无女,哥嫂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他说,虽然遭遇变故,但是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现在享受低保,吃药的钱够了,但是不能这样干坐着,我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增加一点收入,替哥嫂减轻负担。他嫂子不停地为我们端水,取食品,并拿出她做的工艺灯,他说,弟弟在家也能帮她干点手工活。随行的侯书记说,正在想办法,今年村里要建信息室,计划让金山去照看设备,村里可以适当给他一些钱补贴家用。
李三成是汉族人,今年47岁,他媳妇是聋哑人。他说,在这里住了几代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在上学,一定要让他们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走出大山。他外出打工,每年也能挣15000元。他说,因为要照顾家里,春种秋收,所以只能打短工,收入少了些,他还养了一头牛、三十几只羊,他媳妇享受残疾补贴,他家还享受低保待遇,老李说着说着眼睛里泪光闪闪。他一直回避我的目光, 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沧桑的脸上抹。停顿了一会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孩子们上学享受雪莲花助学基金,不花家里钱,政府还帮我盖起了几间宽敞明亮的偏房,我家的生活有越来越有奔头。
走进村民盖太家时,是午后一点多,暖洋洋的太阳照在他家新修的房子上,房内全是用金黄色的原木装修,藏族风格的装饰布满屋子墙壁。一辆崭新的大众轿车停在车库内。他说,过去我家就像歌谣里唱的“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受灾磨。”这不光是出行难,而且居住的房子里也是破乱不堪。墙壁是用泥土筑成的粗糙墙面,在长年的风吹雨淋中,不断脱落泥块,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当时我家人口多,没有经济来源,哪里有钱盖房呢?只能默默地苦熬岁月。2016年我享受了政府的资助,花了20多万建起这座房子。随行的朋毛书记说,盖太年轻,思想活跃,原来他母亲患慢性病,被列为贫困户,2019年母亲去世后,夫妻两个外出采挖虫草,每天能挣700元,每年收入都在10万以上。他两个儿子都在镇上读初中,平常吃住在学校,一个星期回来一次。有地质大学资助,上学不花家里一分钱,太感谢了。一定让他们好好学习,回报关心我们的好心人。
知海买村小朋友快乐过六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要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对易返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我们相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坚强领导下,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各级干部的密切配合下,一定会在乡镇振兴方面取得更大的辉煌。
朋毛书记说,今天正好是“三八”妇女节,下午村广场有文艺表演,请你们去看。我们到达时,广场已经聚集了不少人,老年人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年轻小伙子唱歌,姑娘们身着民族服饰,合着音乐节拍挑起了锅庄舞,歌声唱出了知海买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跳出了知海买人的幸福生活。
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眼睛,好像在哪里见过你,闪闪的格桑花真的好美丽,我想采一朵送给你,送给你……
作者简介
赵光华 男,1971年生,山西省永济市人,中共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驻会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届驻校作家。山西省永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大地文学》《山西日报》《重庆科技报》《山西老年》《山西自然资源》《三峡文学》《河东文学》《运城晚报》等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微电影剧本多篇。
推荐阅读
学党史 励初心 | 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高校第一巡回指导组莅临学校指导
学党史 励初心 | 我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立 党委书记马俊杰讲授第一堂专题党课
学党史 励初心 | 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杨凤城教授来校作辅导报告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观看
主办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封面 / 狄开颜
资料来源 / 学校办公室 自然文化研究院
文字 / 赵光华
美编 / 冯硕人
责编 / 吕松卓 何诗凡
-
北京有一趟仅仅4节车厢的粉色动车:周末特别火
秋高气爽,赏秋好时节。如果你身在北京,建议体验一下穿梭在北京怀柔与密云之间的“怀密号”,它使用的是CRH6F-A型电力动车组,有着可爱的粉色涂装。据北京北站乘务管理室侯雅雅介绍,10月份以来,北京迎来
-
十一黄金周火车票已卖出1.1亿张:你到家了吗
据国铁官方数据,9月30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28.3万人次,运输安全平稳有序。10月1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100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1476列。截至10月1日8时,铁路12306已累计售
-
国庆出行车主高速上遛狗打球
10月1日消息,国庆假期正式开启,早就做好出行准备的小伙伴们,是不是抑不住兴奋,准备来一场长途旅行。据媒体报道,为了错峰出行,很多人都选择提前一天出发,结果上路了才发现路上全是人。面对国庆出行长时间堵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