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丨八位专家学者的家国情怀
李小雁教授在“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研究站”。
张皓教授。
潘耀忠教授审阅教学研究方案。
王英典教授在青海师范大学核查实验室情况(中间)。
葛岳静教授看望高原上的孩子。
李小雁教授在“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研究站”。
洪成文教授讲授“双一流”高校建设经典案例。
王静爱教授为青海师范大学学生授课。
北京师范大学和青海省及青海师范大学的合作既是省校合作、校校合作的典范,更是深化东西部合作的生动探索和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提高认识,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局中来统筹谋划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各项工作……
2019年9月25日下午,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明全为该院师生作“不忘初心,做时代栋梁”主题讲座。周教授以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和大数据时代为例,阐述了信息学科肩负的时代使命;接着,他从冯·诺依曼和图灵的计算机初始设计,看信息技术的发展,说明信息时代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最后,周明全指出,“同学们是社会精英,家庭骄子,时代栋梁,大家如何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负家庭期望和社会期待,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做时代的栋梁……”
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高层次人才的不足是学校发展最大的瓶颈,这时,在中央教育援青政策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才办的关心支持下,7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
对口支援就是要借彼之长补己之短,北京师范大学践行使命担当,充分彰显家国情怀,以全面推动青海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层次、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学校管理水平为目标,多方协调,决定一次集中选派李小雁、王静爱、周明全、葛岳静、王英典、张皓、洪成文、潘耀忠八位高层次专家学者集体援青,开创了对口援青工作的新局面。
引进高端人才
提升治理水平
2019年4月19日,青海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专家聘任会。聘任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雁、王静爱、周明全、葛岳静、王英典、张皓、洪成文、潘耀忠八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青海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其中,李小雁、周明全、葛岳静、王英典教授分别担任“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计算机学院院长、地理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至此,八位高端人才集结完毕,踏上了援青之路,翻开了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的新篇章。
以青海师大“治理能力提升年”为契机,在加快推进学院改革方案上做文章,葛岳静、王英典、周明全三位教授到各自的学院后,与全院教师一道认真分析研究学院发展状况,精心谋划未来发展目标和思路,在加快推进学院改革和提升学院治理水平上下功夫、做文章,将北师大先进的工作机制、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因地制宜地移植到青海师大。
王英典教授说,“我觉得我们来帮助青海师大,关键是要培养人才,增强青海师大师资力量,真正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从单纯‘输血’,转变为帮助青海师大实现‘造血’功能,人才有了,可以辐射到青海全省,真正提升青海的教育质量。”
到青海师大后,王英典明确了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下一步的发展:调结构、建团队,助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质量,为生命科学学院量身定做了“3521”综合改革方案,他希望3-5年后,为建设一个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高原生物学博士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及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深知西部对人才的需求,希望可以倾尽自己的全力,把更多的项目、经验、团队带到青海师大,同时,把青海师大的教师带出去,开阔眼界,提升水平,为青海师大增添学术声誉。”葛岳静教授说。
“为了加强青海师大地理科学建设,使之成为省内一流、西北有引领力、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葛岳静、王静爱、潘耀忠和李小雁四位教授,来到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后,分别与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科学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四门学科的负责人精准对接,实施了学科‘双带头人’制度,全方位帮扶学科团队的建设发展,带出能彰显学科特色、老中青结合、学科结构优势突出的研究团队。葛岳静主持制定了《地理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程》、《地理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工作规程》,区别行政职能与学术职能,在学院营造了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 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杨登兴介绍。
周明全教授在教学管理上创造性提出“三三制五星级”的管理理念,“三三制”指每门课配备3名教师,每个教师教授3门课,用以充分调度学院师资力量,确保学生培养质量。“五星级”是检查、督促、评估课程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确保对课程建设水平进行实时监测,有利于及时科学调整建设方案。
专家们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促使学院治理水平提档升级,有效助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发挥学术优势
勇挑创新重担
北师大各位专家充分发挥学术优势,围绕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学校发展需要扎实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周明全教授长期致力于计算机图形学及可视化技术方向的研究,结合青海特色建筑保护和数字化采集的实际需求,组建团队,在文化遗产虚拟复原、颅面形态信息学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主持的《中华古建的虚拟保护和智慧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2019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2020年指导学校获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共文化服务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将为优秀中华文化在老少边穷地区传播、实现文化扶贫和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李小雁教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共建的“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研究站”负责人,现已建立坡面-河道-湖泊多尺度产汇流过程综合观测系统,初步形成地理科学综合性科研与教学实习基地。紧紧围绕“一优两高”战略,主持了青海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青海湖流域地下径流形成机理及其对湖泊水量的影响”,与青海师大教师共同完成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湿地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18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其成果将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实际效益。
潘耀忠教授广泛与青海省各厅局合作,主持承担了2020年第一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青海省生态敏感区高分辨率关键生态参数时空协同观测与反演”与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青海木里矿区治理动态监测评估技术研究”。在他的指导下,学校四名青年教师在2020年成功申报两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两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洪成文教授立足高原教育发展研究,围绕省委省政府尤其关注的少数民族“民考民”教育政策的运行,积极开展基层调研。通过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座谈和实地考察,顺利完成了“民考民”教育政策调整的重要咨询报告。洪教授及其团队以地方教育智库建设、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研究等为主攻方向,2020年已撰写和提交了服务青藏地区的教育政策建议2项,拟出版学术著作3部。同时,洪成文教授在青海师大招收4名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赴北京师范大学交流的10名研究生的培养,为教师开设《卓越高校教师成长路径》《教育政策出台的逻辑、过程、挑战与对策》等系列课程。
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王静爱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逐一指导学校对国家、省级一流专业申报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最终学校获批9个国家一流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师范专业通过认证。2020年指导学校三个项目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为后期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奠定了基础。牵头组织《青藏高原地理》慕课建设团队,带动青海师范大学11名教师参与,倾力打造《青藏高原地理》慕课,累计选课学生人数达5059人次,该课程已经成为学校一流课程建设的典范。
响应时代号召
抒写教育情怀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这句话是八位专家在青海工作的真实感受。
“2018年夏天,史校长给我打电话沟通此事,我一口就答应了下来,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贡献一己之力,我义不容辞。一次性集中选派八位专家开展智力支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上还是首次。我们八个人也深知自己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愿意在青海师范大学真正干出点事来!”周明全真诚地说。
周明全教授是八位专家中年龄最大的,他频繁来到青海,积极开展工作。他说:“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立足青藏高原实际,引进国际新型技术,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和藏文化遗产研究相结合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同时,能培养从事文化遗产数字化和虚拟修复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团队,提升西北地区教育质量,也推动青海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工作。”
正准备为博士生授课的张皓教授说,“我是从云贵高原走出来的,对于我来说身体不是问题,我的研究方向和青藏高原有关,既然组织和青海师大信任我,我一定不负使命,为青海师大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在张皓教授的积极助力下,青海师大中国史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成为青海省唯一一个人文社科领域博士后流动站,成为青海师大中国史学科今后提升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牵头组织申报并获批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今后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牵头联合北师大、青海师大学者共同整理汇编了《近代青海考察记与调查资料汇编》(全40册)《汉藏历史辞书辑要》(全20册)《清代伊犁将军奏议选编》(全18册),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关系建立以来双方科研合作的重大成果,牵头北京师范大学相关领域专家指导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科进行一流专业的申报,历史专业获批青海省一流本科专业。
洪成文教授在青的两年多时间里,对青海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树立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典范。在他的带领和支持下,青海师范大学建立了高原教育政策创新研究团队,提出了“顶天和立地”的发展战略思路,“顶天”即为国家和青海省民族教育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献计献策;“立地”即为扎根高原地区,心系学生和家长需求,做底线调查,做系列调查,做科学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八位专家的引进突破了长期束缚青海师范大学发展的人才瓶颈,以“人才+团队”的方式,实现既“输血”又“造血”的人才可持续供给。以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为平台,北师大专家与青海师大中青年教师共组建团队八支,研究方向覆盖高原生物、高原资源与环境、高原历史与文化、高原教育等多个领域。自团队建成以来,承担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21项,产出代表性成果18项,培养青年教师30余人。
- END-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尹茂杨
审核:杨越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出品
-
青海有害气体中毒事件致6死
24日,青海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盐桥北路盐桥村的一榨油坊和一养生馆发生一起有害气体中毒事件,致2户7人伤亡。据格尔木市今天发布的通告称,经核实,有毒有害气体经住户下水管逸散共造成2户7人伤亡,其中
-
可可西里一头狼被投喂变胖成网红 专家:不应人为干预
近日,青海可可西里的一头野狼火了:因为经常被过往游客和司机投喂,已经“判若两狼”,体型滚圆,甚至会摇尾巴、露肚皮撒娇讨食。据了解,在青海野外公路沿线,投喂野狼的情况并不鲜见,还有投喂棕熊的。今年7月,
-
四川达古冰川首次发现荒漠猫:中国独有物种 与大熊猫齐名
四川达古冰川景区发现被红外相机意外拍摄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猫。据悉,荒漠猫,是食肉目猫科猫属哺乳动物,体形较一般家猫大,四肢略长,身长约60-80厘米,尾长约23-35厘米,体重约4-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