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谈│2020年度科研标兵毕曙光:把国家、企业的需求转化成基础研究、再进行课题设计,是我坚持的方向
今年5月,学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隆重表彰2020年度科研标兵和2021年度科学技术奖励项目获奖人员。近期,宣传部、科技处组织大学生通讯社学生记者,对科研标兵就其学术经历、研究领域、科研成果及下一步研究规划等问题进行了系列访谈。《纺·谈》栏目本期推出成果转化标兵、化工学院毕曙光副教授专访。
指导留学硕士生做实验
记者:请您简单谈谈学术经历。
毕曙光:我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精细化工,硕士和博士的专业都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之后在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功能材料。2017年6月,通过人才引进入职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轻化工程系工作。
从大学时期到现在的学术经历,我认为主要是研究课题内容和深度的转变。在大学时期,我们学习的知识比较广泛;研究生期间,会聚焦到专业的某一个研究方向,钻研具体的一个课题。到了工作阶段,作为导师,需要全面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课题。总之,我觉得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先学习全面的专业知识,之后聚焦到具体课题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最后再扩展到更多研究课题。
记者:可以帮我们介绍一下您所从事的学术领域当前的基本情况吗?
毕曙光:轻化工程主要研究的是染色和后整理,攻克行业内的难点问题。比如天然染料比合成染料更环保,更能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的要求。通过后整理功能助剂的研发,可以实现织物防水、防油、抗皱等功能。当前,研发新型材料已经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智能纤维/织物、功能高分子、轻质复合材料等,主要是设计和开发新型材料。比如具有传感特性的智能织物,运动员穿上之后,我们可以通过采集传感信号检测他们的训练幅度是否合适,检测他们的身体状况以及运动状态是否良好。
记者:您目前研究的方向是否存在学科交叉?又是如何实现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呢?
毕曙光:我目前研究的智能纤维/纺织品就是典型的学科交叉。它不只涉及了材料专业;在设计时需要服装设计的知识;在功能性方面就涉及了复合材料。在功能性方面,如果我们要进行运动检测就需要一个电信号,那么就只需要把导电的物质附着在纤维或者织物上面;再者监测心跳时就要压力传感器;或者检测生理信号(如葡萄糖、盐类)时就需要一个化学反应、一个生物检测器。在研究材料之后进行可视化时,我们就需要相应的软件,这便需要我们和计算机学院合作,此外我们还与电子电气学院合作。因为信号采集时,可能会存在干扰信号,电子电气学院的同事就会把设置好的电路进行优化处理。
参加第三届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了二等奖
记者:请问您承担了哪些课程?教研过程中您是如何指导学生的?您培养的学生取得了哪些成就,获得了哪些成长呢?
毕曙光:2017年,我刚入职时,讲授了一门通识课——《化学与生活》。这门课程是通过化学的窗口让非化学专业的同学们对化学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我主要通过七个专题来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化学相关的热点事件,有时候我也会布置随堂作业,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想法。后来,我教授了一门《高分子化学》的专业课。由于当时学校要求开设双语课程,恰好我刚从新加坡回来,于是率先开设了我们学院的《高分子化学》的双语课。2018年,培养方案调整之后,我负责讲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双语课。之后,我又讲授了一门新课《现代表征技术与实验》。轻化工程专业之前没有开设这门课程,但在大四毕业设计的时候需要同学们用仪器去表征数据。因此,我就鼓励同学们一定要去实验室实践,尤其是大三上学期,课程比较少的时候进行业余科研。幸运的是从18级开始,我们专业就开设了一门专门现代表征技术的课程,即有理论学习,又有虚拟仿真和实验教学,是非常实用的一门课程。
除了本科生的三门课程外,我还负责讲授全校留学研究生的《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对于本专业的研究生,我负责讲授专业必修课《新型纤维与功能纺织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及时科普最近发生的时事,比如研究生面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在化学与化工学院工作的4年里,我指导的学生获得了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2个国家级,1个省级,共10余项奖项,包括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大赛、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成果报告会等。对于大一、大二的同学,我会建议他们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追求,正视自己的未来,因为时光飞逝,大学四年的时光一闪而过。并且,大一、大二的基础课一定要过关;到了大三,就要开始着眼于未来,也就两年之后,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道路:如果未来想从事科学研究,立志成为科学家,可以在大三进入实验室锻炼,随后继续深造,读研、读博;如果要做技术人员,就需要经常到企业实习;当然,也有同学不想读研,未来想从事管理工作,那么就建议同学们精通英文,学好第二学位,未来进入五百强的公司,扩大自己的视野。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道路应该是多元化的,培养学生一定是以学生的特点和未来的志向为基础的培养。
指导学生泡沫法处理织物
记者:学校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在“四个面向”和“四个制造”方面取得更好成绩,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实力做出更大贡献,请结合您的学科归属,谈谈您下一步的科研方向及规划?
毕曙光:首先,我未来的科研方向一定是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前提,我会根据自己所学或者是之前做过的课题进行课题规划。比如,2020年我积极响应省委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活动,担任湖北省大唐安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共同研发了“地铁隧道钢环加固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并且该项目已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的立项。在做了这个项目之后,我们发现隧道钢环不仅存在连接加固的问题,同样还存在防渗漏的问题,并且也可以用高分子树脂解决,因此我们又与企业进行了更全面的合作。未来我们研究的课题一定是在国家有需求或者企业有需求的基础上,把国家、企业的需求转化成基础研究,然后进行课题设计。
当然,我们的科研规划有横向与纵向之分。横向主要是解决企业的需求,而纵向主要是解决科学问题。只有解决了科学问题,才能解决一批类似的需求。所以我们首先面向企业的需求,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与企业合作一些新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研究的过程中,深入地进行基础研究,并将基础研究作为研究生的毕业课题。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智能纤维/纺织品、功能高分子以及轻质的多功能复合材料。具体的研究课题会从国家和企业的需求、科技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中衍生。
记者:请您谈谈对未来学生的寄语?
毕曙光:首先学好轻化工程染整专业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它涉及了纺织品材料、纺织品的编织方法、染色剂的染色和后整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本专业主要是面向应用,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其次我国急需轻化工程的专业人才,而很多很强的企业已经向偏远地区转移,这与诸多大学生毕业后想留在大城市生活的想法相违背。所以我想对选择轻化工程专业以及化学化工类的同学们说:在大学阶段,同学们应该尽早地进入实验室或企业锻炼实践,跟着导师做研究课题。其次,在学习中,应该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要有宏观的行业大背景,熟知行业的技术难点,在学业完成后,能够通过自身研究攻破技术难点。当然,我们不能解决行业中的所有问题,因为我们的行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所以在学习中,同学们可以就自己关注的方面或者是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学习。
最后,祝所有同学们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个人简介
毕曙光,女,汉族,山东泰安人。2013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随后在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17年6月入职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同年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项目。近年来一直从事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基于界面结构构筑及形成机制与界面层对功能填料的影响,面向光、电、磁等应用,结合学科前沿与交叉,通过聚合物/微胶囊固化剂、聚合物/液晶、聚合物/碳纳米管、聚合物/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织物等的合成优化、界面设计、结构调控及性能构效关系研究,发展了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复合材料。近五年,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5篇,英文专著的1个章节,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纺织学会会员,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Top期刊同行评审。主持及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委托等科研项目10余项。
信息来源:宣传部 科技处
作者:大通社记者陈俊 曹雅茜
排版:胖胖猫
统筹发布:彭阳慈航、毛小康
往期推荐
纺 · 谈│2020年度科研标兵殷先泽:科研过程中每个环节必须严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