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伟校长在通识教育三大导引课程集体备课会上的发言
近日,学校举行了通识教育三大基础导引课程第一次集体备课会,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作为《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领衔人,在会上作了发言,指出在学校高速发展的新阶段背景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通识教育改革是地方应用型大学充分践行“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将马宏伟校长的发言摘录如下。
今天非常高兴,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进行交流,我主要谈三个问题,一个是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第二个是对通识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思考,最后一个是通识教育中的基础导引课程的备课思路。
01 对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的关系的思考
今年我校正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把人才培养当成学校向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进军的重要一环。我本人全程参加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议和通识教育改革会议、通识教育基础引导课程备课会议,也带头担纲三大导引之《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今后还会继续参与集体备课,同时亲自上讲台进行部分讲授。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正在于我坚信,大学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有着互为内里的重要关联。
我是2016年来到东莞理工学院担任教学管理的副校长,当时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求我做两个月的系统调研,我对人才培养工作做了系统调研,认为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现在,我校处在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的极速建设发展的势头下,人才培养方案势必同样要紧跟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与时俱进地进行系统化的调整和优化,还要更站在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浪头上,面向未来,制定一份能支撑满足学生毕业5年到10年的市场需求的答卷。
今年,我校再次针对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修订,除了对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个性化要求,加入产业课程、交叉课程、项目化课程等新课程类型外,首当其冲的,就是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化,进行了全新的设置。
我们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方案》(2021年),凝练出我校通识教育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实践智慧的学生;提炼出道德影响力、沟通协作力、审美鉴赏力、认知理解力、应用行动力、高阶创造力、沟通表达力七大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分设35个基础课程单元,梳理公共必修课、核心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三大类别课程结构要求,全面构建具有莞工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推动“五育并举”,调整通识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架构里的占比,支撑“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
02 关于通识教育改革与课程设计的思考
通识教育改革体系化设计是第一步,依照教育部的规定,将政治课、英语课、劳动教育、体育等确定为通识教育的授课范围,整体考虑通识教育的架构,但还远远不够。如果只按照传统的要求开展通识教育,我认为很难达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目标。
因此,我认为,还必须更深入地凝练我校人才培养需求,创新性地设计一系列能强基础、宽视野、显特色,能培养学生入脑、入心、入情的课程和计划,我个人提出几个设想:第一,是否能设计几个经典课程;第二,通过学分设置,引导学生在大学四年完成100本书籍阅读和100场讲座听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给予学生情怀、视野和素养的融会贯通。
今天大家坐在这里讨论通识教育基础引导课程集体备课,是因为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5年后将是全国地方高校里面的一颗明珠,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可以自信地说:大学4年中学校设置的通识课程,对我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个是我们的目标。
教务处通过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地调研,选择了三门导引课,一是《批判与创新思维导引》,二是《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三是《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三门课程的选择,是对照“全人”的培养目标,对标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能力——明智思考、沟通思想、思辨精神、识别价值的综合性的人才培养。希望对学生产生一些实质性的影响,也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师和校领导进行认识的历练和洗礼。
在学科间界限不断突破、渗透和融合不断进行、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今天,社会的快速变革使学生的发展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挑战,《批判与创新思维导引》旨在培养学生批判与创新的高阶思维。高阶思维的养成将对学生以后理性思考、激发潜能、适应时代、创造个人价值起着重要影响。教师从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将跨界思维、缜密思维、超前思维和深度思维的训练融入到课程的构建里。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需要达到的目标是:1.通过课程,引导学生对科学和专业的兴趣;2.初步建立科学思维,培养高阶思维能力;3.培养科学精神;4.通过对经典的导读,滋养学生的科学情怀。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需要达到的目标是:1.培养健康的情绪;2.建立美学的思维;3.初步了解人文精神;4.感悟家国的情怀。
03 通识课程备课的基本思路
据教务处介绍,本次三大导引课程,我们从5月起,共遴选了125位老师,其中不乏我校知名的教授、学科专业带头人、博士,说明大家都对课程的重要程度有了很高的认识,也体现了教师的育人情怀。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探讨几个问题:
1.我们上课的群体是谁?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本校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及讨论过程中,需要结合我校学生自身特点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因材施教。
2.深入思考专业核心素养和课程的关系。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就需要根据各个不同专业的专业核心素质进行定制化设计。
3.深入思考科学史和课程的关系。尤其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我们选择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名著,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高度关注科学史上逻辑脉络的梳理,结合科学史讲授经典。
4.深入思考未来与课程的关系。学校培养的是于5年后社会大有用的人才,课程的设置就需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要能站在今天去追求未来,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是要对5年后的学生有帮助为出发点。
需要老师们特别注意的,我希望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方法在诠释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辨别问题、识别价值的能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要有创新性的思维,在借鉴他山之石课程建设的经验启发基础上,形成莞工特色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经典通识教育课程及课程体系;三要通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等形式,强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四是建议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应增加《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有一段话:
我们重视基础课,不但可以从学时所占的比例上看出来,而且也可以从科技大学基础课的教师名单上看出来:在我们基础课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物理学家吴有训,有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数学家华罗庚,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物理学家严济慈,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化学家王葆仁。其他基础课教师也都是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高级研究人员。这些教师们在学术方面都是有成就的,知识面也广,因此他们对学科都有比较成熟和特有的看法;学生能和他们经常接触会得到深刻的启发。
我拿来和老师们共勉,通识教育需要老师们有奉献精神,主动担当的作为,希望老师们能克服困难,积极为学校的通识教育改革探路,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将以上三大导引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省级一流课程,同心协力构建具有东莞理工学院特色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通识教育经典课程,推动我校教学上水平,培养上层次。
#想了解莞工的你还可以看#
一审 | 辛承祚 二审 | 蔡耀蔚 终审 | 叶妙娴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