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人物 | 张灵玲:钻研蚊虫生物防控之道
人物简介
张灵玲,博士、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及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福建省新世纪人才,获福建省“向上向善育人工程基金”奖教金及福建农林大学“严家显最高奖教金”和“教学名师”。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蚊虫生物防治机理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5个科研项目;以第1发明人获得授权国际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以第1/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指导的本科生连续四届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一、二等奖。
深耕沃土 寻求蚊虫防控之道
“蚊虫不但刺叮骚扰,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还会传播多种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因此,国内外许多科研人员一直在探索,希望能够找到更为安全有效的蚊虫防治手段,以减少蚊媒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提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张灵玲侃侃而谈,将研究方向锁定在蚊虫生物防治的机理与应用研究,张灵玲走了很长一段道路。
在实验室
从本科起到博士毕业,张灵玲师从我校关雄教授从事杀虫微生物资源筛选、杀虫机理及应用研究。她最开始从苏云金芽胞杆菌(Bt)菌种资源的分离与鉴定着手研究。当时国际上的研究表明Bt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但对其具体的生态意义尚不明确。为了获得高效Bt新菌株,张灵玲以国内特有或区域特色的材料为对象,采用了“广撒网”的办法。除了亲自赴全国各地采样外,张灵玲还鼓励外省学生假期回家时也适量采样,返校时将样本带回实验室,由此分离获得了大量Bt菌种新资源并通过生物测定,筛选出了多个有高效杀虫活性的新菌株。其中,张灵玲在白玉兰的叶片上就发现了1株比Bt生产菌株杀蚊效果更好的新菌株,将其命名为“LLP29菌株”。“因为当时我们团队分离获得了大量菌种资源,为了区别,我用“LL+材料来源的首字母+排序”来命名获得的新菌株,其中LLP29的“LL”代表我名字的首字母,P代表该菌株是在叶片上分离的,29是叶片分离株的排列序号。”张灵玲解释。这一菌株的发现对于她的科研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她的研究从此围绕LLP29菌株的杀蚊机理及应用研究展开,迄今已近20年。
坚守讲台 细致讲解授业传德
对于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张灵玲认为,科研可以增加教学的深度,教学可以拓宽科研的广度。在教学中她会结合最新的科研热点事件,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科研成果,而教学则可以让她的科研不局限于一个领域。“教研相长,提升输出质量的同时也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在日常教学中,张灵玲十分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光学习而不能理解消化,学习效果一定是打折扣的。”作为《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老师,她直言这并非一门轻松的课程。它既涉及生物背景,又涉及许多化学原理。面对庞杂的知识体系,学生难免觉得抽象且枯燥无味。注意到这一点,张灵玲在上课过程中常使用贴近生活的科学故事或社会热点来切入知识点,她会在讲课中畅谈科学前沿,也会接地气地剖析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课程与科学及日常生活是如此贴近,而非枯燥的理论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张灵玲擅于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促进原理的理解,再引入学术性观点来进一步输出课本知识。“我更注重知识输出的质量,我认为理想的课堂状态应该是老师和学生站在同一角度一起去探索、推导最后认可各个知识点,不仅只是学习了书本上的内容,还要会思考、转化和应用,这样才是真正学好一门课了”。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张灵玲经常与学生一起探究课堂问题、推理知识点,在课堂提问中启发学生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课堂接受度调整上课的节奏与内容。目前该门课程已入选福建省一流课程,正在申报国家一流课程。
教导有方 悉心栽培栋梁之才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张灵玲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擅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也将科研成果很好地运用在学生的培养上。在她的启发和引领下,好学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愈加浓厚,对科学问题更加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和解决科学问题,更好地发挥了自身潜力。迄今,张灵玲已培养博士1名,硕士8名,还有在读博硕士生6名。在本科生的课题指导上,张灵玲曾指导本科生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获全国一、二等奖,但她坦言,自己从不接收只为了比赛获奖而申请进实验室的学生。“我不会只因为比赛而培养学生。参赛的学生都是大一大二就主动提前申请进实验室的,我希望学生进实验室可以得到更好的科研训练,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一过程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会收获很多,当达到一定成果了,如果他有参赛的愿望,且他的项目有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我会鼓励和配合他参赛。”张灵玲从不根据比赛为学生设置选题,参赛的项目是根据学生的研究内容以及获得的科研成果来整理优化。
“张老师的指导是非常细致的,大到对项目的理解,对实验技术的掌握、小到PPT演示文稿的制作,她都会给予我精确的指导和建议。这一过程对我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精神是一种锻炼,我的科研论文的写作水平,尤其是论文整体框架的构建、论文侧重点的提炼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老师也给了我许多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生物科学专业的杨兆辉回忆道,大一就申请进入张灵玲实验室的他,本身对专业有着极强的兴趣,虽然课业繁忙,但三年来课余时间他喜欢泡在实验室做实验、学习,寒暑假和节假日亦是如此。今年年初,杨兆辉申报了挑战杯项目《基因YKKB介导Bt菌株响应紫外线胁迫》,在疫情期间,张灵玲通过QQ或电话不断进行指导,单是PPT就来回修改了十几稿。“我希望通过细致的指导,能培养出有科学素养、热爱科研的学生。”参加挑战杯的过程让学生得到了提升,通过院赛、校赛的培训,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当杨兆辉进行毕业论文的答辩时,张灵玲已经不需要对他进行过多额外的指导了,大一下学期就开始的科研训练也让学生受益良多,“经过三年多的训练,他们的科研能力可以达到硕士毕业生的水准,我的许多研一新生的实验技能都是杨兆辉指导的。”本科阶段的优异成绩让杨兆辉成功保送为厦门大学硕士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挑战杯赛现场
张灵玲希望她的学生能够好学、勤奋,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的空闲时间在实验室主动磨练实验技能,加强理论学习,日常她也和学生保持着密切的互动,除了实验室一周一次的面对面交流,其他时间学生可以随时通过QQ、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她交流。她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设定难度不同的目标,在学生的期望值上再拔高一点,鼓励和帮助学生取得学业进步。对于好学、喜爱探索的学生,她乐于教授其如何思考和挖掘科学问题,遇到科学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实验室本科生保送的学校都非常好,许多学生到中科院系统继续深造,也有学生保送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他们的基础都非常扎实,例如保送至中科院的王官栋博士今年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Science》的文章!”谈到培养的学生,张灵玲如数家珍、骄傲满满。
FAFU1936
欢迎转载推文,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fjnldx2000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嘉鹏 张雅茹
本期编辑:福建农林大学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宁静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寄一隅初雪予你
- 精巧又逼真!他们巧手制作全国铁路列车“全家福”
- 我院就业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100个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
- 【入学教育】藏蓝青春 从警启航
- 口罩戴多紧算紧?人距离多远算远?这4点要牢记
- 关于“德尔塔”,关于开学,疫情防控最新消息!
- 河北传媒学院王彰平副校长到警安校区为师生作党史学习教育讲座
- 报考必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21年本科招生指南
- 青年大学习 · 一起学党史:社会主义好(附上期学习排名)
- 投票啦!校庆标识和吉祥物15强新鲜出炉
- 学院开展“学史增信”专题学习教育系列活动
- 党史读给你听|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