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会告诉你”,渔民上岸后为啥还想着“老本行”
“践行长江太湖禁捕退捕,实现江河湖海休养生息”,苏州吴中区后堡村,类似的横幅首尾相连悬挂着,格外引人注目。
沿路可见的退捕标语 郜阳 摄
后堡江里歪七歪八停着报废的渔船,渔船围成的小天地里,鸭子嘎嘎叫唤着,岸边遗弃的渔网无声诉说着主人曾经劈波斩浪的故事。
去年,太湖渔业管理部门发布公告,从10月1日起,将收回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在太湖水域的渔业生产者要全部停止捕捞作业。这声和渔船的“再见”,意味着渔民和渔村的生存、发展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巨大改变。
这个夏天,记者跟随上海海洋大学“十省百县千户”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实践团,走进无锡江阴、常州武进、无锡宜兴、苏州吴江区和苏州吴中区等地,了解渔民的生活现状。尽管各地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保障有所不同,但从渔民的讲述中,还是不难勾勒出他们的群像。
一条太浦河将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紧密串联 孙中钦 摄
几经转变感情难割舍
单福大今年61岁了,家住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太滆村。谈起过往,老人的眼里一下子有了光,“我们这儿曾有500多条渔船呢!”他比出五根手指。回忆里,每逢秋季大捕,运销船主们每天一早就会将船驶入太湖,向对应的捕鱼船收购水产,并将其送往渔市,很多水产运输途中就已被电话抢购一空。
曾经太湖上停靠着密密麻麻的渔船
老人家是村里的捕鱼好手,有过一天四五万斤鱼虾的纪录,那次,“五艘船都没卸掉鱼货”。除了当兵3年,老单的一辈子都在和鱼打交道,他经历了太湖渔船从木质帆船到铁质机械船的转变,也亲历了太湖渔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
渔船朝哪开,什么地方有鱼,老单说不出什么科学依据,但“太湖水会告诉你”。他不断向记者复述记忆中的那幅画: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星星点点的桅杆将太湖装扮得格外秀美。他和大多数渔民一样,也爱河鲜,但现在妻子端上菜场买来的鱼,老单碰上几筷子,便没了胃口。“不习惯,和原先味道不一样了!”
去年夏末,他和太湖所有渔民都收到了公告,上面提到:在太湖水域作业的生产者,应当于2020年10月1日起全部停止捕捞作业。渔民将获得相应补偿。在这之后,从事非法捕捞的单位或个人,将会被依法处理。那时候,老单正收拾着渔网渔具,准备大干一场。
岸上遗弃的渔网渔具 郜阳 摄
“像银鱼和虾子,寿命也就一年不到,不捕捞同样会没有。”他嘀咕着。退捕后,他找了份在科研院所养实验鱼的工作,每天下班晚饭后,他会绕着太湖走走,怀念以前的日子。在这个村,还有很多像单福大一样的渔民,对在湖里捕鱼有着割舍不去的感情。
有人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以前休渔期渔港里“千艘渔船停泊,万根桅杆矗立”的壮观景象。“其实,捕鱼是个苦活。现在的小年轻哪愿意干这个,就算没有退捕的政策要求,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会越来越少。”老单叹了口气,眼里满是不舍,“也许,真的到了和渔船说再见的时候了!”
苏州太湖渔港村航拍 资料照片
期待换个身份续前缘
“我儿子还没结婚,结婚可要一大笔钱嘞。”53岁的潘雪林,情绪有点儿激动。他是苏州市吴中区的一名退捕渔民,他的故事,也是很多60后、50后渔民的缩影。
老潘说,自己没什么文化,小学一年级就辍学了。认识妻子后,两人便在渔船上相伴、相守。一年365天,有一大半日子住在船上;在岸上的日子,则要补补网、修修船,靠打鱼,一年也能挣上个25万元。虽然辛苦,但日子还算过得有滋有味。
退捕后,他在今年4月有了份新工作——在太湖里打捞蓝藻。吴中区不少退捕渔民的新职业,也和潘雪林相同。这份工作,每天要工作8小时,周日休息。一个月工资可能不足2000元。“我上个月工资1753元,加上妻子的社保2500元,但开销要五六千块了。”老潘告诉记者。
后堡江里停靠的报废渔船 郜阳 摄
和潘雪林一样,吴中区西山镇正荣村的渔民孙法荣,也是60后。去年退捕前,每年8个月吃住在船上,只是剩下4个月里,他还会打打零工补贴家用。去年11月,他同样干起了太湖保洁的工作。“我读到初中,妻子只读到小学,文化程度低,学新技能的本领很慢。加上我们年龄也大了,没有什么厂子愿意再招我们。”老孙说,“但养家的担子还是压在我们肩上,如果不干活,那可就一点收入都没了。”
几乎所有人都对退捕的新动向格外关注,大家也从各种渠道获悉,太湖的鱼,将来还会捕捞,但是捕捞的时间、规模、方式方法都会发生改变。从苏州市吴江区渔业管理部门的介绍中,这种说法得到了证实。不同于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点水域的10年禁捕,太湖是三个保护区40万亩水域常年禁捕,其余280万亩水域全面退捕。
此前渔民们用高踏网在太湖进行捕捞作业
“退捕不代表禁渔,我们要对除保护区外的水面研究制定科学规划,发展增殖渔业。”一位负责人介绍,“将来很有可能以专业捕捞公司的形式对太湖水产进行有组织的捕捞。捕鱼网具的网眼尺寸、规格将会进行规范,统一实行配额、限额捕捞制度,以保证鱼虾的生息繁衍,捕捞时间则根据鱼虾的生长周期科学安排。”
孙法荣感叹,打鱼这活儿,都是干到做不动了就“上岸”,如果将来还有机会,他和老渔民们愿意接受培训,换种身份加入捕捞队伍继续捕鱼:“还是老本行熟悉啊!”
探寻人水共存新模式
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可在一件事上,渔民的做法却出奇统一——对后代的培养。单荣伟是宜兴市周铁镇的渔民,今年50出头了,他和妻子都只有小学文化。说起儿子,他脸上写满了骄傲,“他还在读书,是江苏大学的研究生!”
过去,捕捞常常是夫妻齐上阵,孩子很小就要跟在船上生活,教育得不到保障,也就只能“子承父业”,成为“渔二代”。不过,单荣伟心里清楚,渔民没文化会吃亏,能读书一定要让娃娃读。“船上苦,风险也大,小时候就让奶奶带着。实在想他了,就回家看一眼。”他回忆。他庆幸自己为孩子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退捕后,他因为没技术又上了年纪,只能做苦力活,到铸钢厂打打零工,但因为工作时间长、环境差,坚持了不到两个月。
退捕渔民在“十省百县千户”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实践团成员指导下填写问卷 徐凌 摄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渔民徐群来有着相同的看法。“现在怎么能让小孩再捕鱼呢?”他反问。老徐初中文化,妻子读到大专,两人格外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孩子也争气,大学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毕业后年薪也有8万元,这让夫妻俩颇感欣慰。在记者的走访中,老一辈渔民普遍表达了让后代学文化、学技术的心愿,孩子们也大多告别渔船,取得了高中及以上学历。
事实上,对不少中青年渔民而言,这声和渔船的“再见”,早有心理准备,也在积极应对——有人意识到传统捕鱼方式迟早要退出,在非捕捞期找了兼职,适应不同的工作节奏;思维更活络的,在年轻人的影响下,通过发展餐饮和民宿业增收,渔家乐办得有模有样。
为了让渔民获得更多技能,不少地方也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举办了招聘会。一些村子不断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实现更好发展。80后渔民显然看得更开,他们说,退捕不一定是件坏事,自己可以学更多的技能,生活也将有更多可能。
走进苏州市吴中区的一户渔民家,已然闻不到空气里曾经的鱼腥味。告别了“待你丰收,笑靥而来”的过去,主人说,期待和太湖新的共存模式,能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生态园
海大通讯社
文章来源丨新民晚报
编辑丨彭立铖 颜晶晶
责任编辑丨顾叶
投稿邮箱丨shou_gw@163.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虎年“数”虎!这些博物馆的馆藏萌虎,你最喜欢哪只?
- 硬核!华新十大年度新闻来啦!
- @上理师生员工,您有一份校内集中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免疫的通知,请查收
- 热烈欢送2019级士官生光荣入伍·掠影
- 青春警院--【毅力】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 视频|晋中电视台“大家谈”栏目走进我院
- 我校顺利举行“2021年四川省职业院校高职学生英语挑战赛”校级选拔赛
- 银杏预告|2021年“智汇天府”公共招聘校园行暨2022届毕业生秋季双选会尽在10.19
- 强强联合 校企共赢 ——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与融创服务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圆满落幕
- 谁来嗨?水更“嗨”!
- 快来点赞|第九届“挑战杯 ·中国联通” 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巡展及评选来啦!
- 愿衢职美好与你环环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