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融合 | 共融合齐齐发力 耀文珠熠熠生辉

大学 作者:中山大学 2021-07-30 20:46:26


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中文系(珠海)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文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与智育融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符合青年人成长的基本规律。中文系(珠海)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实践中。


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中文系(珠海)开展了3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华文文学、外国文学史;2021继续建设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系里将继续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专业思政建设。中文系(珠海)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按照学校要求,每学期初定期开展思政第一课、教师党建、学生党建、主题活动等,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思政课教研室建设。在建设成立8个教研室的基础上,系里新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研室,利用学科优势,丰富思政教学资源,提升教研水平,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打开二级学科全面发展的新局面,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教研实习培训

(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科是特定的知识体系,专业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则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依托,更是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学科与专业都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具有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


大力加强平台建设。中文系(珠海)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造三大平台:一是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平台。该平台长期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华文文学学术团队;二是中西文论与文化研究平台,该平台既立足本土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和嬗变,同时又关注其西方渊源;三是古典学术研究。该平台旨在打通先秦与轴心时期经典的跨学科阐释、反思与实现中西对话和可能的新融合。


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是一流大学办学治校的重要理念之一。只有推动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优势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才能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秉承跨学科、国际化、现代化的建系理念,中文系(珠海)在教学中同样遵循这样的理念推进教学与科研,利用现有学科交叉互补的格局优势,逐步完善科研团队的建设与教学融合。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中文系(珠海)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自创系以来实现教授100%全员给本科生上课,推动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在过去五年的学生评教中有5门课程位居全校第一,成绩斐然。系里积极推动落实全程学业导师制,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全程导师。


科研成果努力转化为教学内容。中文系(珠海)探索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系里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迄今为止,已成功编印3门课程教材,即华文文学课程(一)所使用教材《马华文学12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现当代文学经典细读所使用教材《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中山大学出版社)和西方文论专题研究《索绪尔手稿初检》(上海人民出版社)。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系里采用分小组研讨、讨论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指导老师大一到大四指导同学学术写作,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更多地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编制课程地图,进一步打造脸谱课程。中文系(珠海)继续梳理各类课程体系,通过教研室多渠道配合,完善科学系统的专业核心课程,系统编制“课程地图”,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突出基础课、核心课占比。


提高教学水平,探索教学新模式。系里成立以教研室为基础的教学组织体系,发挥教研室在教学、课程、教师技能训练、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设立“鲁迅班”,提倡人心向学中的“领头羊”做法。开展各类讲座、学术引谈、访学等学术活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拟形成鲁迅班学习成果汇编。


▲鲁迅班厦门教学研习活动顺利开展

(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系里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模拟面试、调剂指导等工作,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中文系(珠海)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推动学习互助小组、开展学习经验分享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在中大、追求卓越”,营造优良学风。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系里开展征文、朗诵、配音等丰富的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表达、创作、审美、体育等全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开展与专业性相关的学术论坛活动和历史现场教学活动,如每年均开展3次历史现场教学(覆盖大一至大四学生),开展“走进乡村”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调研比赛,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中,思想教育类、学习发展类活动达到90%。


▲博士生学术论坛

(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中文系(珠海)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经常性开展班会活动,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等。


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加强对毕业生去向、就业状况的调研和跟踪调查,开展毕业生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预测,深入研究、及时反馈,以反馈结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系里积极组织“思政大讲堂”,系主任、书记午餐会,红色教育考察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学术道德讲座,青马学堂,社区志愿服务等德育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校级体育赛事,努力提升本科生体测合格率、优良率;在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外,打造院系艺术节、艺术比赛等艺术教育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日常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技能培养、文明宿舍创建等第二课堂活动着力补充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内容等。


▲五个融合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科学家

▲五个融合 | “全球视域、中国立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外语人才

▲五个融合 |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厚基础、多领域、强实践、会管理”的精英人才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新闻网、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责任编辑:何方、左羽

初审:何方

审核:王天琪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