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π丨王彩雪:建筑是有生命力的
虽说“三尺讲台是老师的战场”,但对于王彩雪老师而言,除了讲台,她的战场还在学院BIM工作室里和大大小小的BIM比赛上。她是一位常常站在学生中间的老师,大到带学生去外地参赛,小到陪着学生一起熬夜做PPT,她用“战友”来形容学生和自己的关系,她的大部分时间,似乎都在和学生一起“并肩作战”。
在欧亚教书16年,在别人看来她已经是一个“有资历”的老师了,她却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状态。时刻让自己保持好奇心,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才能让她有自信继续从事“教育”这项事业。去建筑项目一线参观、学习行业前沿知识、每年读50本不同类型的书……再把这些素材转化成教材,她说:“我时时刻刻都不会忘记教学是自己最本职的工作。”
:王老师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土木工程专业。
:我们的土木工程专业区别于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突出建筑信息化,突出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等比较前沿的行业知识,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融入课程,比如《建筑信息技术建模-建筑》《结构力学》等这些校级重点课程,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采用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有校内建筑案例教学,也会有设计类的项目任务式教学等等。《建筑信息技术建模-建筑》这门课程,已经成功获批省一流课程,目前在申报国家一流课程。
:您提到“建筑信息化”,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从事土木工程或者建筑行业的人,他们的工作场景更多地会在电脑前面,而不是需要到工地去?
:这样是不是对这个行业人才的要求就会变高了?
:是的,以后在整个建筑的设计施工和后期的运维领域会逐渐出现一些新型的岗位,需要掌握BIM技术,装配式技术等等。所以欧亚相对来说做得比较超前,整个分院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下,有针对性地培养掌握建筑信息化技术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什么是“BIM”?可以把它理解成建筑信息化吗?
: 建筑信息化的范围更大一些。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 )就是通过一系列相关软件把建筑物的数据信息用数字化表达,并在设计施工、使用和后期运维当中运用起来,即在一个三维模型里面,载入整个建筑物的信息。那么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当中,不同的参与者和使用者会利用这些信息,更高效地完成设计施工运维管理,节约更多的资源。这对整个建筑行业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改革。
:BIM是从国外兴起的,早期运用于航空机械领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家开始把BIM技术运用到我们的建筑领域。近几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地方行业标准不断出台,BIM逐渐成为行业的大趋势,企业、高校都很关注。
跟全国同类型专业相比,我们学院是少数教学生运用BIM技术的院校,在2014年就成立了BIM工作室,让学生去接触行业里的真实项目。在2016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就已经把BIM的相关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当中。
延伸阅读:
:学生在BIM工作室可以做什么?
: 我们的BIM工作室,有三个定位:教学研究,学生培养,产学合作。教学研究和产学合作也是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我们从大一选拔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室,从模拟项目开始第一阶段的培养,学生可以掌握5种以上专业软件的技能,到第二阶段参加全国各类BIM大赛,第三阶段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BIM专项应用,最后,由工作室推荐到BIM类企业实习,最终以项目为研究主体做BIM方向的毕业设计,这些是学生在工作室所经历的整个培养模式。
:BIM工作室的同学们都取得过哪些成果?
: 从2014年成立工作室开始,我们带领学生们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还有一些地市级的BIM大赛,有30项左右。在全国性的龙图杯BIM大赛、优路杯BIM大赛、毕业设计大赛等,都取得过特等奖、金奖、一等奖等,大概有数百项奖项。
此外,我们也跟企业合作一些真实项目,比如我们去年所完成的时代天街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钢结构的项目,需要做的就是配合甲方来完成项目的整个机电建模以及深化设计、出图,我们的学生在项目中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您经常带学生出去参加比赛吗?
: 我们鼓励学生参与比赛,学生平均每年参加的BIM大赛能达到10余项,一些是针对高校的,一些是高校和企业同时参加的。带学生参加比赛,是让学生长见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因为我们的对手大多来自985、211这类院校,学生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在专业方面比不过他们,但是通过参加这些比赛,学生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自信心一下就提高了。所以我们非常鼓励学生在比赛中去展示自己,展示团队的水平,展示我们BIM工作室的优势。
: 第一个优势是师资模式,我们采用的是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校内老师主要负责日常培训和团队管理,企业导师负责技术指导。第二优势是校企合作模式,我们合作的企业都属于高质量的企业,在产学项目、学生实习、就业、联合参赛和科研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您经常和学生们待在一起,私下里他们怎么称呼您?
: 他们一般都叫我“雪姐”。在工作室,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年级、班级,专业背景也不一样。我们每天在一起做模拟项目,打比赛,所以经常一起熬夜、做项目的应用点、展示PPT、录制视频等等,所以我们更像一种“战友”的关系。
带领学生备赛
带领学生参观施工项目
我对学生能做到的就是互相尊重和信任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从来不给学生定位,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能力。比如说有的学生很擅长表达,有的学生很擅长组织策划,有的学生就是属于“技术咖”,我会根据学生特点,指导他在他擅长的方面做得更好,鼓励他们做到自己能做到的一个高度,而不是能够做到统一的一个标准。
: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年带工作室的5个学生去黑龙江参加BIM大赛。当时天气不是特别好,我去了之后有点生病了,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学生们就很为我担心,但那次比赛我们拿了一个很好的成绩。一年后,我带下一届的学生去参加比赛的时候,新一届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们的学长特别跟我交代,出去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好你。”我当时特别感动。
我后来发现,其实每一届学生在毕业之前,都会跟下一届的学生说,“你们在工作时一定要把老师照顾好。”你会感受到,这种关心不是刻意的,他们已经把你当作自己在大学成长期间一个必不可少的长辈,就像家人一样。
作为老师我经常在想,这些年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学生,其实并不是单方面我们培养他们,我们是在共同成长。他们在学校里一点一点的成长,毕业后来到企业,然后再慢慢的成为企业当中的这种骨干。他们到现在依然和我们保持联系,给我们反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企业的实习机会。所以学生在学校里,可能是老师去给予他们更多培养,但是毕业之后,他们反而给予很多超过我们期望的回馈。
:您喜欢什么样的建筑风格?
: 我自己更喜欢有一些异域风情的建筑。像我们学院有国际团队组织的游学项目,学生们就领略异国他乡不一样的建筑风格,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之前,我和学生们去马来西亚游学,马来西亚的建筑风格很多,有伊斯兰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的圆顶建筑、马来民族风格的建筑、吉隆坡的欧洲建筑、马六甲的荷兰红屋建筑、同时还融入了中国风建筑等。其实不同风格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建筑是有生命力的,承载了人的精神信仰和审美需求。
: 在《建筑认识与表达》《房屋建筑学》这些课程当中,就融入了很多建筑历史,建筑风格等知识,因为我们的学生可能更习惯从结构、材料、构造方式……这些建筑实体的建造去认知它,所以需要引导学生从另一个维度去了解建筑、喜欢建筑,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在操作技术性的同时,能够带着人文方面的素养去从事这项工作,这样也会觉得这份工作更有趣、更有价值感。
: 我来欧亚已经16年了,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希望也是我的最后一份工作。在欧亚当老师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以前总听别人说,做老师以后会桃李满天下,这些年明显有了这样的感觉,比如我们外出参加一些行业会议的时候,突然会碰到学生叫我“王老师”,都是之前的毕业生。
往/期/阅/读
品牌传播部媒体中心
文字 | 李 婧
设计 | 德 彪
编辑 | 万雨思
视频 | 睿 峰
投稿邮箱 | 3332794105@qq.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