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塞罕坝机械林场“出生证”,开启三代造林人的“绿色奇迹”!
1962年的塞罕坝,
黄沙漫天,一片荒芜。
在缺衣少食、经验技术
一片空白的情况下,
一支由369人组成的
林场创业队伍
踏上了这片土地,
他们将给这片荒漠
带来新的希望……
一份批文,
开启塞罕坝荒漠重生之路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介绍道,这是一张59年前的批文。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下发了关于在塞罕坝建设机械林场的通知。“塞罕坝”的意思是“美丽的高岭”,这片土地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的天然林苑。但由于开围放垦、连年战争和山火不断,建国前夕,塞罕坝逐渐退化成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高原荒漠。而这份批文,就是塞罕坝荒漠重生之路的起点,也是三代塞罕坝造林人的初心所在。
20世纪中叶,沙尘暴曾给华北地区带来极大困扰。平均每年近60天的沙尘天气,让所有人都苦不堪言。
塞罕坝所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市只有180公里。如果这里的风沙继续南侵,对北京来说,就如同站在房顶上向自家的院子里倒沙子。
1962年,党中央做出批示,在河北承德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一场不见硝烟的“抗击风沙保卫战”拉开序幕。
尽管名为“塞罕坝机械林场”,但第一代塞罕坝人却没有多少“机械”。
1962年初春,一支由369人组成,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年轻队伍骑马或依靠双腿走上高寒坝。在最低气温只有零下43℃的高寒坝上,这群年轻人只能睡在临时搭建的草窝棚里,夜里常常被刺骨的寒风冻醒。由于交通闭塞、物资紧缺,队员们的主要食物只有粗面杂粮和野菜,一碟盐水泡黄豆,就是众人难得的“美味”。
因为环境过于艰苦,369人的平均寿命仅仅只有52岁。
1962年,创业队伍艰难种下了1000棵树苗。但是,不足5%的成活率让每个人都备受打击。
第二年,在改良了种植方法后,年轻的队伍又满怀希望地种下了1240棵树苗。但最终,只有不到100棵树苗存活了下来。
连遭惨败的年轻人泪眼婆娑——“塞罕坝,我们还能救活你吗?”
决定林场生死存亡的
“马蹄坑大会战”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回忆道,白手创业何其艰辛!建场头两年的失败,让大家士气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1962年的这份批文,这是党和人民交付给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重任,是每名党员光荣而神圣的责任和使命。关键时刻,林场第一任党委班子成员毅然携妻带子举家上坝,用实际行动稳定了军心。党员干部带领大伙顶风冒雪、攻克难题,林场创新出“全光照”育苗法,培育出“大胡子”、“矮胖子”的优质壮苗……在所有人的艰苦备战中,1964年春,塞罕坝迎来了决定林场生死存亡的“马蹄坑大会战”。
1964年早春时节,120名党员职工带着精心培育的优质树苗挺进了“马蹄坑”。
在最高气温只有零下2℃的荒山上,大伙坚守了整整一个月。20天后,用改良后的苏联植树机栽种的小苗,放叶率达到了96.6%。
面对516亩亲手栽活的绿色,在场所有人抱头痛哭——“塞罕坝,活了!”
然而好景不长,1977年和1980年,连续两场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57万亩林木受灾、12万亩人工林成片旱死。但塞罕坝人没有被灾难击垮,他们一棵一棵地清理残木,一锹一锹地重新整地。
最终,1982年,林场以96万亩造林成果,超额完成了建场时国家下达的任务指标。
创造世界生态史上的
“绿色奇迹”
进入新世纪,第三代造林人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让荒山沙地、贫瘠山地也披上了绿色。目前,林场造林成活率已高达98.9%,塞罕坝的112万亩人工林,成为了世界生态史上的一个“绿色奇迹”!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一个甲子的时间过去,批文仍在,任务已成。如今的塞罕坝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2%,百万亩林海在北京的西北方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岂曰无碑,山河为证;
岂曰无声,林海即名。
新一代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
将始终践行对党忠诚,
把牢记使命、艰苦创业、
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代代传承,
让塞罕坝的绿色奇迹永远延续!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hbmzsfxy1907-
来源 | 网信河北
编辑 | 李昊昱
编委 | 白薇
主编 | 丁国军
出品 | 融媒体中心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