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个瞬间说百年丨1943,“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既要对付日、伪军的“扫荡”和“清乡”,又要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作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减为约40万人,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总人口由1亿人减少到5000万人以下。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极其困难,有些地方抗日军民几乎没有衣服穿,没有菜和油吃,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子盖,甚至吃粮也很困难。
为渡过难关,党适时调整了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政策,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重要一环,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时的情景。新华社图片
1939年2月,当困难刚刚露头的时候,毛泽东就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同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战士们用歌声唤醒沉睡的土地,用汗水浇出万顷良田,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粮食堆满仓,麦田翻金浪,猪牛羊肥壮”的“陕北的好江南”。到1944年,第三五九旅除吃用全部自给外,达到了“耕一余一”(即耕种一年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食),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模范。一曲动人的《南泥湾》流传至今,久唱不衰。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毛泽东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朱德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中央领导人的身体力行,给参加大生产运动的干部战士以很大鼓舞。
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指战员一边战斗,一边开荒生产。新华社图片
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后,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加强。1942年到1944年的3年中,陕甘宁边区共开垦荒地200多万亩。到1945年,陕甘宁边区农民大部分做到“耕三余一”(耕种三年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食),农民所交公粮占总收获量比重逐年下降。从1943年起,敌后各根据地的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人民负担也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按当时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要求。
大生产运动是自力更生的一曲凯歌。它不仅支持了敌后的艰苦抗战,而且积累了一些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经济工作的干部。
来源:新华社
往期内容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