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记忆 | 中国精神之红旗渠精神
配音:工大广播 王翔坤
精神内涵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出自1996年6月1日江泽民在红旗渠视察时的题词)
精神解读
红旗渠精神的思考
作者:杨贵《人民日报》1998.10.15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红旗渠后指出:在林州看了中外闻名的红旗渠。在三年困难时期,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能建成这样宏伟的工程,林州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什么是红旗渠精神?林州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体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质所在。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点
林州市原名林县,历史上长期困扰这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缺水。可是,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只顾压迫榨取人民血汗,却不管群众的死活。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
敢想敢干,实事求是
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
六十年代初,正是国内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外反华势力卡我们脖子的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既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困难,又面临着一些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严峻考验。县委“一班人”靠着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靠着全县干部群众的坚强团结,无私无畏,迎难而上,坚持到胜利。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气节,不向别人乞求,立得端,行得正,靠着自己的钢筋铁骨一双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红旗渠精神具有
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修建红旗渠的十年中,全县参加红旗渠建设的不少于三十万人。县里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在建渠中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十年修渠,培养锻炼了五万多名石匠,三千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领导施工的工队长、技术员,这些人后来成为林县十万建筑大军的中坚力量 。
简介
林州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纪念馆
红旗渠工程
红旗渠的开凿背景:千年旱魔 世代抗争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一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受气候、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林州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5年次。1942-1943年大旱,林州逃荒外出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口的4.3‰。解放初,全县550个行政村中,远道取水的村就有307个。旱魃为虐造成的饥馑引发了对生命的摧残。
“引漳入林工程”
红旗渠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 月。1959年6月,林县的旱情日益严重起来。县委书记杨贵和县长李贵、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带队出发,分别沿着浊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翻山越岭去上游寻找新水。三个找水小组,一路步行,翻山越岭。很快,李贵小组和李运宝小组都失望而归,他们勘察了淇河和淅河沿线,水量皆不堪用。沿着浊漳河一路攀山而上的杨贵,却有了喜出望外的发现。起初,杨贵的脚下只有干涸的河道,怪石嶙峋。偶有潺潺细流,却远不足以为林县所用。直到进入山西平顺县石城公社,远远地就听见峡谷中的隆隆水声。顺着陡峭的山崖攀援而上,杨贵等人终于见到了这条梦寐以求的浊漳河真容。
“红旗渠”诞生
滚滚浊漳河水流到了林县边上,浪花拍打着林县的大门,极大地振奋着林县人继续修渠的热情。正是这种修一段、成一段的分段施工模式,才使得红旗渠的建设能前后坚持10年之久,并最终得以全线贯通。在一次林县县委扩大会议上,引漳入林工程被赋予了一个更催人奋进的名字——红旗渠。
1960年11月,红旗渠主干渠二期工程刚刚展开,中央发出通知,全国实行“百日休整”,红旗渠被要求停工。后来几经波折才获得了中央的支持。
1964年12月1日,最艰险的71公里红旗渠总干渠全线竣工通水。水进了林县,马上显示出效益。这一年,林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423斤,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亩产超过400斤的县。红旗渠建设并没有就此结束。浊漳河的水到了坟头岭,林县又将其一分为三,修了三条干渠。坟头岭由此改称分水岭。这之后,还有59条支渠,416条斗渠,林县人要在自己的家乡织一张水网,滋润每一个角落。
四十多年过去,红旗渠汩汩流淌,依旧是林县最主要的水源。在供水之外,红旗渠还是一种象征和标志。在这里,人们的日常所用,从小吃、酒水到住宅小区,处处可见红旗渠的品牌。
红旗渠奇迹
红旗渠奇迹奇在哪里
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从1969年红旗渠竣工以来,先后到此参观的外宾就有来自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0人之多,他们无不对红旗渠发出由衷地赞叹。红旗渠的确是一个奇迹,它奇在哪里呢?
河南林州红旗渠
第一,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河南省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相隔巍巍太行山,将平顺县浊漳河的水引进林县,是林县人民千百年的梦想,这一梦想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变成了现实,而且主干渠有20公里建在平顺县境内,施工三个月。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体现了山西人民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和风格。
第二,劈山填谷,工程艰巨,改变了河山旧貌。
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历时10年。总投工3740.2万个,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
第三,困难时期办大事,展示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制裁我国。林县人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毅然上马红旗渠项目,“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充分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气概。
第四,结束了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的历史,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十年九旱,小旱薄产,大旱绝产,人畜吃水十分困难。红旗渠的建成,功在当代,造福千秋。不仅解决了全县人畜吃水困难,而且把大部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红旗渠大事记
红旗渠筹备与建设阶段 (1959—1965)
红旗渠配套运行阶段(1966—1969)
红旗渠运行管理时期(1970—1995)
建渠英模
01
杨贵
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和县委一班人不但迎难而上,负重前行,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改变林县历史的重大决策,而且“干”字当头,身先士卒,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克时艰,真正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难能可贵的是,县委一班人带领林县人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丝一毫的钱粮物资。
02
吴祖太
修渠就要施工放炮,为了不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降低工程危险隐患,要尽量远离村庄,绕开耕地,所以,在太行山腰修渠是最佳选择。这样高的要求,这么重大的事情,谁能保证不出差错,谁敢担当?这时,林县来了一个黄河水利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吴祖太,这副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
03
任羊成
在修建红旗渠的人群当中,一支专门负责除险的队伍组成了。共产党员任羊成担任除险队长。他们每人身上系着几十斤重的绳索,手上拿着特制的铁钩,像荡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除去险石。如果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后果将不堪设想。除下来的石块又往往是顺着手中的铁钩往头上走的,所以,一不留神,很容易砸着他们自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THE
END
往期推荐:
素材来源 | 共产党员网
图片 | 曹嘉宇 史雪 袁兰
编辑 | 李思璇 校对 | 王春晖
责任编辑 | 孔晓茵
审核 | 陈永华
嗨,你还在看吗?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红旗渠精神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