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迹 | UIC近旁的骑行游记

大学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2021-08-19 15:51:42

编者按


珠海,南海之滨,比邻港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珠海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孕育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在官微的【珠迹】专栏,让我们跟随汤涛校长的视角,重新发现珠海。


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从山林小路到滨海绿道,从荔园蕉林到大学小镇,汤涛校长笔下的北师港浸大(UIC)故事同时也记录了珠海的发展新貌。本期【珠迹】,随汤涛校长骑上飞驰向前的自行车,挖掘会同、那洲古村的更多趣味。




骑行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上中学和大学的时候,我曾是北京百万骑行者的一员。


七十年代末上高中时,我家住在北京西郊的深山里,上学在石景山模式口的北京市第九中学。我平时住校,往返有时会骑车。模式口是散布在北京周边的古朴村落之中的一个,背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始于西周,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熟知于老舍,他老人家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模式口走出来的。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到:“磨石口(模式口)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条出路。”书中还有这样的桥段:刚买了辆新洋车的祥子,为了赚两块钱的车资,拉着客人去清华,结果连车带人被当兵的抓了,但是他紧接着从模式口逃离,还牵了三匹骆驼回来,“骆驼祥子”的外号由此而来。


和九中一路之隔有个法海寺,1952年九中迁到模式口时,法海寺的一部分成为男生宿舍。学校非常重视文物保护,不准学生随意进入大殿。1956年,郭沫若办事之余顺道参观法海寺,法海寺为他打开了大雄宝殿的殿门,这位著名文物专家一眼就看出了殿内壁画的价值,他认为,法海寺壁画是与敦煌石窟、芮城永乐宫壁画一样宝贵的艺术珍品,应该保护。一年后,法海寺被认定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作为“文革”后首批北京市重点中学的高中生,一入学就住校,部分学生一开始也在法海寺里面住宿。


法海寺的壁画


1980年刚上北大时,我家搬到香山和颐和园之间的厢红旗,每到周末就会骑车经过西苑、颐和园、青龙桥回家,沿着颐和园北墙缓慢骑行。颐和园北宫门西三五百米有条河,河上有座单孔石拱桥,叫青龙桥,给我印象很深。此桥建于13世纪末,据说由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监制。青龙桥是明清帝王及其王室成员经由海淀前往玉泉山、香山避暑游赏的必经之桥。那时我骑车经过青龙桥,有时会停下来,在河边坐一会,春秋看看景,夏天乘会凉。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沿途的稻香,每到稻米成熟的季节,闻着沿途的京西稻香,感觉很惬意。清康熙年间,京西稻开始在海淀六郎庄、青龙桥一带种植,使用玉泉山地下泉水浇灌,由于水质清澈,昼夜温差大,水稻颗粒饱满,蒸出来的米饭软硬适度,香味扑鼻,京西稻因此被指定为“御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京西水稻种植面积大幅扩大,已摆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北坞公园里面供游客欣赏的京西稻田,远景是玉泉山塔。图片由周涛博士提供,右图是其公子


可惜进入21世纪后,这些沿途的稻田不见了,小树林不见了,自行车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一条条马路,和一辆接着一辆的汽车。前几年重走北大、厢红旗这条路,大有“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的感觉,青少年时代的感觉几乎荡然无存。据说青龙桥附近现在建了个北坞公园,里面还保留了一小片京西稻田,但这和当时十万亩的壮观景色不可同日而语了。



2019年来到珠海的唐家湾加入北师港浸大(UIC)之后,我欣喜地发现学校旁边有几个村子:会同村、正坑村、柏叶林村、那洲村。穿梭于这几个村子,让我想起了模式口、青龙桥,看到了久违的稻田、鱼塘。当然,还看到了珠海四通八达的自行车道。


摄于正坑村的正坑水库大坝上。最远处可以看到UIC校园,摄于2020年6月


那洲村郊风光,摄于2020年6月


我们买了几辆自行车,常一起骑车的有我UIC的同事陈致、刘文斌两位教授。从学校出发,很快到达柏叶林村,骑行十分钟到那洲绿道,沿着河道骑行五分钟后,就有了分叉路口。一种选择是进山骑行十几分钟,在绿树成荫的山道呼吸新鲜空气;或者进到那洲村,在古村落的巷子里穿行,并顺便到菜市场买点新鲜水果。一般情况下,来回骑行需一个小时左右。这种骑行,以每年十月到来年三月间最佳。特别是冬季,这时的南国气候宜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和北国的肃杀形成鲜明对比。


一晃一年过去了。时间一久,我们觉得骑行路线有点旧了,就讨论开辟新路径。于是,我和刘文斌就琢磨着在一些没有整修的山道上骑一骑。这些路是土路,坑坑洼洼得很严重,好在山地车不怕这些。唯一的问题是路边杂树的枝叶伸到路上,给疾驰的骑者带来不便,甚至危险。于是,刘教授就买了一把刀,经常下车把这些小树枝修理一下,成为开路先锋。


山间原始小路,刘教授(右图)挥刀修理树枝。摄于2020年11月


之后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在这段崎岖不平的路上骑行,别有一番乐趣。


有道是,乐极生悲。


2020年11月16日早上,阳光灿烂,照得人浑身暖洋洋的。我和刘教授沿着新“辟”的道路,骑到了山里面。空气好,景色好,我们下车拍照,心情超级愉快。此时,突然听到几声怒吼,我们回头一看,只见离我们十米远的地方有三条狗正在冲着我们狂叫,并堵住了我们的退路,显然对我们这两位不速之客非常不满。


当时我们脸都白了,用“魂飞魄散”形容也不为过。两分钟后反应过来,我们跳上车赶快往反方向逃跑,可是骑了二十多米就傻眼了,前面是一排铁丝网!我跑过去看有没有能钻过人的缝隙,可是失望地发现可能性是零。完了,完了,被狗堵在这个荒郊野岭了!


这时充分感觉到绝望是什么了。如何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镇静了一下,看来只有豁出去迎着狗冲过去了。为了壮胆,我在路边找了两根棍子。一根自己用,一根给了刘教授。可是关键时候刘教授告诉我,他大学时才学会骑车,车技不行,不能单手骑车,更不能手举棍子。另外他特别怕狗,只能保持几米距离,躲在我后边见机行事!


完了!遇到这样一个“队友”,只好单枪匹马往上冲了。幸好我在北京车流里面锻炼过,自我感觉不错。于是,我壮了壮胆,一手扶把,一手高举棍子,大喊大叫地向狗群冲过去。幸运的是,狗怕人凶,看我冲过来,它们撤到一边叫唤去了。  


作者(左一)冲出“狗围”后的胜利照以及脱离险境后刘教授的“剧照”。摄于2020年12月


有惊无险!但被吓了一下,歇了好几天没敢去冒险。常言道,好了疮疤忘了疼。过了一两周,我们忍不住又去探险了。好在一连几次平安无事,狗没有再出现,感觉又好起来了!


可是好景不长,狗群又出现了,又是狂吼,又是紧张对峙,又是持棍突围,当然还有跟在后边甘受保护的刘教授。虽然再次脱险,但是有些后怕的我们暂时停止了荒道探险。


再次遇到狗



2021年春节假期后,我们再次去土路骑车时,欣喜地发现这条路有人在修理了。一打听,我们所在的珠海高新区致力于打造会同那洲连片示范区,将会同市级样板村效应向那洲村辐射延伸,要打造会同-那洲绿道环线。


两次被狗围堵的小道开始修路了。高兴之余,留影纪念。摄于2021年3月


说到会同市级样板村,这几年是珠海市乡村振兴建设的一张名片。2020年12月,会同社区入选“广东十大美丽乡村”。这个社区下辖会同、柏叶林、正坑和燕子埔4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其中的会同古村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是珠海保存最完好的近代村落,也是珠海近代史的活标本。它于凤凰山脚下依山而建,村前荷塘,背山面水。村中有两座闸门、三座祠堂建于清代,两座碉楼建于民国,都很有特色。


会同与周边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三所高校融合发展形成“大学小镇”。2019年9月,大学小镇-会同之旅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美丽的会同村(赵晓斌教授供图)


听说这次高新区政府计划打造会同-那洲绿道环线建设,串联起两个社区。环线全程10公里,是原来全程3公里的绿道的延伸。


过了仅两三个月,我们就发现那洲河道铺砌了截水坝,骑车时可以听到潺潺流水声,雨水过后有时可以看到小瀑布的气势。河上的小桥也做了装饰,沿途景观大为改善,还设了好几个打卡点,为喜欢照相的观光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整修后的那洲河道


2021年6月,会同那洲绿道环线完全建成了。这条10公里的环线,改变了以往那洲绿道行程比较单一的局面,沿路往会同社区的正坑、柏叶林方向延伸,串连起了那洲和会同两个社区的多个村庄,最终形成闭环状路线。



6月初,我从北京参加完两院院士大会后回到珠海,接到了珠海高新区周火根副主任的邀请,他约我去新近竣工的会同那洲绿道骑行。之前我们也曾约定过周末骑行,但由于两人都很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时间。周主任是会同那洲绿道环线工程的主管领导,对新修的道路非常清楚。和他骑行,一定会有很大收获。这次就敲定在6月第一个周日早上了。


我和刘教授之前只知道环道的部分路线。我们原先的路线是离开校园后,绕柏叶林村骑行,穿过栖霞仙馆,再骑到那洲绿道,进山之后再原路折回。


柏叶林村旁的水塘,环形绿道从这里开始。摄于2021年6月


这次周主任开道。我们进了柏叶林村后,穿过巷子,惊飞一塘白鹭。从水塘开始,就看到了彩色的塑胶道,有骑行道,还有跑道供跑步爱好者使用。


上了一个大坡,就骑到了被狗堵截的地方了。只见杂草丛生的土路不复存在了,树枝也被修剪得整整齐齐,一派旧貌换新颜的样子。塑胶跑道很长,一直延伸到山里。


曾与狗遭遇的地界。摄于2021年6月


周主任带着我们沿着环路再往前行,穿过林区大氧吧,穿过可以钓鱼的大水塘,再沿着那洲河岸骑行,之后骑行在穿过农田的乡道上回到柏叶林村,五分钟后就返回到UIC校园。


这次骑行全程近一个小时。整个过程不用走回头路,看到的是不断变化的景色,不一样的风光。欣赏着沿途的水系、乡道、自然生态,让我从内心里感觉到这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典范。


和周主任沿会同-那洲环道骑行。摄于2021年6月



自那以后,只要有朋友到访,带着他们沿着绿道骑行就变成了一个重要节目。环游一圈,朋友们可以一路感受到环道沿途的美丽风光,青山与绿水尽收眼底,速度与激情交相融合。所谓岁月静好,人间美好,莫过如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会同-那洲社区自然环境短短几年的变化,使我们充分体会到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的无私馈赠,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绿水青山永驻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



作者介绍

汤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



往期【珠迹】专栏,点击可看:
那洲古村,UIC近邻
 “留学之父”容闳与中国百年留学史
首任清华校长故里 今日大学小镇典范
中西交汇地,百年共乐园
瑞芝祠与近代中国第一留学家族
会同:昔日最潮古村,如今大学友邻


欢迎投稿至mpro@uic.edu.cn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