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微党课丨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刘胡兰》

大学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19 19:56:1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已于1月25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等开播。中央美术学院积极参与了节目的内容策划、学术指导与节目录制工作。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作为节目总顾问,对该节目的学术方向、内容品质进行了指导把握,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对参与节目联合摄制工作予以统筹安排。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献礼建党百年的重磅作品,《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用“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的结构方式,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术作品中,遴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通过党史内容和美术经典巧妙结合,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创新拓展重大主题表达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官微开启“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微党课”,一起走进经典画卷,感受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刘胡兰》




王朝闻 《刘胡兰》

圆雕 112cm×38cm×30cm 1951年   

1946年,国民党军阀阎锡山调集上万兵力对山西各地的革命武装力量展开进攻,山西省文水县的云周西村也很快成为国民党军队的打击目标。当时,担任中共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的刘胡兰在与敌人展开斗争时,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抓捕并惨遭杀害,年仅15岁。


1951年,中央革命博物馆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创作一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王朝闻应邀,根据少年英雄刘胡兰的事迹创作了圆雕作品《刘胡兰》。王朝闻多次前往刘胡兰就义的云周西村现场,揣摩和想象当时刘胡兰就义情景及其本人样貌。在塑造刘胡兰形象时,王朝闻参考了山西农家姑娘相对圆润的脸型作为容貌特征。


如何选取刘胡兰就义的场景,是王朝闻在创作中面临的又一道难题。他认为呈现刘胡兰被抓以后的血腥场面,会失去艺术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在经过思考后,王朝闻最后选取了刘胡兰走向铡刀即将死亡的这一瞬间。


他用这一“接近高潮”、“不到顶点”的瞬间,给予观者联想的空间和情感升华的余地,从而使雕塑本身和观众互通,同时也展现了刘胡兰大无畏、视死如归的气概和精神。


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刘胡兰就义前被敌人捆绑押入刑场。然而,当王朝闻按照这种人物姿态草拟几份样稿之后,发现这种姿态无法充分体现刘胡兰就义前那种英勇不屈的气节。如何改变人物被捆绑着的姿态,怎样进行艺术再加工,这是王朝闻创作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偶然契机之下,王朝闻先生受邀参加清华大学校庆。他在学校的陈列馆中看到了一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三足爵。他发现当观者从某个特定角度观看时,爵从“三足”变成了“两足”。王朝闻从中获得了灵感,并应用于这件雕塑之中。


王朝闻把刘胡兰双手后面的绑绳去掉。刘胡兰的双手背在背后,又微微张开暗示了“绑绳”的存在。这种姿态呈现了刘胡兰英勇不屈的形象。衣褶和飘动的发丝则呈现出人物临风而立的动态,勾勒出形体之中的张力,进一步凸现了刘胡兰的英雄大义和凛然气节。刘胡兰刚毅的前颌、紧闭的双唇,不仅勾勒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内心状态,也在无形之中把当时刘胡兰面对敌人的环境和现场肃穆的气氛烘托渲染出来。经过王朝闻的精心雕刻,人们心目中那位慷慨赴死的烈士刘胡兰生动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表现出这位少年英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丨王朝闻丨

 


 

王朝闻,1926年在成都艺专等校学美术,193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雕塑。1940年12月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为卓越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文艺评论家和雕塑家,王朝闻先生在美学和文艺理论领域交相探求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成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在七十余年的艺术和学术活动生涯中,王朝闻先生横跨美术、戏剧、电影等领域,先后出版了专著、论文集四十余种,主要论著集有《新艺术论集》、《面向生活》、《喜闻乐见》、《隔而不隔》、《以一当十》、《论艺术的技巧》、《新艺术创作论》、《雕塑雕塑》、《审美谈》、《审美心态》等,雕塑代表作有《毛泽东选集》封面浮雕《毛泽东像》、《斯大林浮雕像》、《刘胡兰》、《民兵》、《鲁迅像》等。


1936年,王朝闻在杭州艺专

 

王朝闻先生早年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师从刘开渠。后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和华北联合大学进行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其雕塑风格以朴实、自然见长。


他欣赏大自然中的山石并爱好收藏各种奇石,对“天然雕塑”情有独钟。而在这背后的美学理念正是他提倡的“耐看”:即放弃华而不实的刻意雕琢,不做“标语口号”式的夸张矫饰,崇尚以静示动,以少见多的形式语言,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雕塑创作方面,他提出多种艺术门类的共通性,要从“非雕塑” 中获得灵感,旨在推介或提倡雕塑艺术语言(形式)的简约化,进而引导人们多种“不确定性”的审美可能。在此,王朝闻先生不仅为雕塑提供了借鉴“非雕塑”的可能,更提出要使雕塑本质语言纯化、简洁,丰富了雕塑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延安鲁艺时期王朝闻为战士塑像



王朝闻《毛泽东像》浮雕 1950年

 

王朝闻 《民兵》圆雕 12.5cm×14cm×34cm 1947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王朝闻先生逐步从艺术创作转向艺术理论和批评领域的探索。他的美学理论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着手,抓住了两者的关键环节与问题核心,即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积极能动性。为此,他关注社会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注重挖掘艺术背后的社会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生活”、“欣赏,再创造”、“耐看”等诸多至今依然给予我们极大启示和学术意义的理论。    

王朝闻 《新艺术创作论》

 

《雕塑雕塑》一书就是王朝闻先生根据自身创作实践总结经验,继而上升为理论的著作,该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审美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对雕塑理论、雕塑创作、雕塑欣赏等多方面展开探讨。     
 

             

王朝闻 《雕塑雕塑》


此外,王朝闻先生的艺术批评并未局限于美术领域,而是将文学、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门类融汇渗透,贯通为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评说艺术现象。王朝闻先生将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三者合而为一,最终使理论、批评、实践交融汇通。



参考资料:cctv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中央美院科研工作

本期编辑丨孙文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