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块木头、2944 刀,打开北大的时空之门
静园不是园
而是北大校园中一片敞阔的草坪
草坪两畔有六座古香古色的院子
静园之门
于1926年落成
历经近百年风霜
联结过去与现在
从门,到我们
门不仅仅只是建筑的入口
更是人与空间之间的联结
它连通时空,连通你我,也联通差异
一支北京大学多院系学生组成的团队
协力策划跨学科文化展
这个骄阳似火的夏天
让我们一同踏入那片深深庭院
推开时空大门
去看一看静园的前世今生
回忆起展览的筹备历程,“我,門”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朱也对整个团队充满感激:“负责历史部分的小伙伴们联系房产部、基建部等各类部门并请教相关的老师,手抄了所有不能拍摄的资料信息,逐一翻阅了四十三册静园修缮加固图纸;负责人文部分的小伙伴,共计采访了32位人物, 在录音设备不佳转录效果不好的情况下,逐字翻译成稿......”
艺术·我門:人和建筑如何与光影游戏?
展览将颜色注入静园的空间之内
让观者体会光影交织色彩的美感
在艺术的想象空间里
与建筑发生互动、对话
进行光与影的游戏
点击Vlog
这次展览的艺术品是立方体、玻璃纸和太阳能灯,它们既是装置,也是家具。静园是国家文物,禁止永久变更。与此同时,静园四院是教室,是生活的空间,使用者日夜多次出入。所以,作品不可破坏静园建筑,而且要随时可变——与它的使用者一起活着,一起生活。
玻璃纸也是遍布静园四院的,用水和肥皂安装在窗花上;谁都可以把它们撤置、重新安装。清晨到中午,这些窗花是一幅幅随着树叶的舞动、鸟和人的来去不断重构的画。下午,阳光洒进院子,窗花和玻璃纸便会在地上画光、影、红的点,随着太阳的移动,点会延成线,线会延成面。
日落之后,庭院里的小径上摆放的太阳能灯会一盏一盏亮起,白天吸收多少光,晚上便会释放多少光。时日越积累,灯蒙的尘便越厚;尘越厚,光便会越暖,散发得光晕越开,亮得足以点亮一条光之小径,又够暗以带出静园夜里的意境。
历史·門:朱门灰瓦在诉说着什么事记?
活灵活现的石龙头,破碎的瓦当
北大静园四院的门已经站立在这95年
在这三万四千多个日夜里
它记录了燕园的每一次风吹,每一滴雨落
见证了静园的建筑历史
静园四院-瓦当
静园四院-滴水
静园四院-其他碎片
墨菲在燕京大学的校园建筑风格的选择上采用了“中国风格”与现代结构功能的结合。在校园的总体规划上,他也将现代校园交通需求融合进明清时期的园林模式。总体来看,燕大校园达成了中西设计的和谐“拼贴”。而在燕大的校园中,静园因质朴古拙的外形、两两交错的非对称格局和别具一格的轴线,又呈现出独特的校园景观。
静园四院石龙头(屋檐)
石龙头展台
静园的整体外观设计为简洁优雅的官式建筑形制。苏式彩画纹饰、寓意万福万寿的沥粉贴金“卍”字,以及丰富的窗棂式样都在静园的建筑中被广泛运用。此外,墨菲试图在过去尝试的基础之上加入现代化的内部设施。在那时,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才刚刚起步,但静园的室内装置已与今日别无二致。“冷热自来水,能排水的洗脸盆,水厕、浴缸、淋浴的花洒、供饮水的小喷泉、电灯、电风扇、电炉、暖气系统等等,一应俱全。”
1929年,女生宿舍卧室
1941年,燕京大学女子体操课
1941年,燕京大学女学生在宿舍公共休息室
1952年秋季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开始后,北京大学迁入燕大校园。为解决校舍紧缺的问题,北京大学1954年校舍工程动工。施工方依照墨菲的图纸在静园建筑群中加盖了三院和六院,一度分别作为留学生宿舍和女教师宿舍使用。
1948年,埃莉诺·黄在王克私的中西关系历史课上的照片
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静园先后成为各院系办公区域。今天的静园承载着北大的历史变迁,和一代代北大人的记忆。
1940年,一间女生四人寝室
1947年,音乐系学生Chu Chi-Yun
1941年,几名女学生在宿舍楼前
一名学生在宿舍
1947年7月1日,毕业生
展示着静园大事记的阶梯
从1926年燕大的女生宿舍
到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园后的
留学生和女教师宿舍
再到后来
渐渐成为各个院系办公区域及研究机构
静园的门迎接着五湖四海的人
人文·我:谁在静园留下过生活痕迹?
静园是北大人的精神家园
它记载着北大的历史
留下了北大人学习生活的痕迹
它是一个人的故事
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它见证了无数的人从这里进入、走出
迎接着不同的人走进这所典雅的院落
带给这静谧的空间欢声笑语
也目送着那些不舍的目光
在离开这里时留下的背影
袁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
每次走到三院四院附近的时候,就会想,随着学校的发展,静园的美学设计也在不断进步,人与环境自然融合。我常常觉得很感动,因为现代化来的太快,很多老建筑说没有就没有了,但是在北大对于这些建筑的保护精神一直非常坚定地代代传承——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建的更美、更好。
王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副校长
一个院子、一个物的空间总是因为和人在一起才会变得鲜活起来。
历史并不是那些很宏大的叙事,他还关心很细微的、反映在每个人身上的细节。所以历史是从一个人的故事开始的,his-story,“他的故事”,然后才会进入一个社会。
其实每个“我”都需要一个门,因为我们都需要门来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但这个门,也同时是打开“我”与社会、世界交往连接的通道,我们要与自己在一起,与世界在一起。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
“我,門”展览利用了北京大学的跨学科优势,有交叉重叠的意味。从最初关于展览的想法,到一步步的实现,无数的偶然因为一群人的努力成为了一种必然,这种努力是珍贵的。
冯玮欣
“我,門”展览总策划人
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彼此,认识了一面朱门灰瓦,认识了一个院子的春、夏、秋、冬,从清晨到午夜的天空、星空、光、影、红。
“我,門”需要你,去阐释它的意义,而我们也邀请你留名、留言、书画、鉴证、填补我们的留白处。“我,門”,将继续成长。
谢谢你们,今天听我讲我们的故事。
谢谢你们,和我一起用生命,创作。
朱也
“我,門”展览策展人
从门,到我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游戏,还有象征的含义。门,是一个空间的入口,它并不仅仅是分隔了两个空间,也同样,是两个空间得以联结的部分。联结,这就是我们展览的核心含义。
展览还有很多留白,大家对静园的探索还没有结束,展览是失语的,而“我,門”还可以继续发声。
詹延苇
观展学生
从前行走在静园草坪,只觉得是简单的建筑美,“我,門”展览让我领略了静园的前世今生,在我所熟知的静园之外,还有一个在过去、在当下、在未来与无数人发生联结的它,在光影游戏中摇曳浪漫的它。
时光流转,四季往复
园子里的人来来往往
静园却一直在那里
静园承载着北大人的生活
从标志性的四院大门
到绿树成荫的庭院
到饱含历史的建筑内部
参观者们沉浸在建筑、光影、自然之中
感受着静园的流动之美
但“我,門”还可以继续发声
“我,門”的故事未完待续
期待更多过去和未来与静园相遇的人们
一同填补这一空白
来源:北京大学“我,門”策展团队
图片&视频来源:策展团队
文字:詹延苇
编辑:浦海蕊
排版:白雨琪
责编:浦海蕊
昨天里推送介绍了厉以宁教授
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相关论述
推送中还送出了5本厉以宁教授的著作
《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
百年初心
北大学科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携手并进,共谱华章——职教省培2022陕西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德育培训团来我校考察交流
- 叮咚!你有一份“期末”作业待签收
- 水院冰雪运动会丨轮行水院,滑向梦想; 冰上溜石,展现风采
-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四十三集 联产承包责任制
- 听着!你这学期的壁纸我们承包了!
- 六位达人独门绝技绽放梦想舞台 首届《天航梦想秀》隆重启幕
- 志愿服务显担当 疫情防控卫家乡 苏科大青春力量绽放战疫一线!
- 喜报!我校网球队员李云杰蝉联浙江省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
- 【第十四周】一周新闻回顾
- “永远跟党走 对党说句心里话”活动寄语展示
- 商务信息技术系团总支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诗歌朗诵团日活动
- 党史卫读|党史学习——大革命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