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学习丨塞罕坝:用“最美的青春”铸就“绿色传奇”
1962年9月,369名创业者从四面八方集结,一路北上,怀着青春热血,奔赴塞罕坝,自此“荒原变林海”人间奇迹诞生了。59年来,是三代塞罕坝人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才有了今天森林覆盖率高达89%的塞罕坝机械林场。
★
★ ★ ★
★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称赞塞罕坝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2021年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时说,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今年7月,我校“庆祝建党百年 共建美丽河北”社会实践服务团前往塞罕坝机械林场送医送药送健康。
在那里,服务团为塞罕坝第一代二代退休职工、林场第三代职工义诊、送药,听他们讲述“青春”选择和塞罕坝创业故事。
8月6日,学校收到了来自塞罕坝的一封感谢信,87位退休的第一代塞罕坝人联合签名,对我校服务团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创业者、近百名退休职工爱心义诊表示感谢。
志愿者纷纷感言:“你们是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学习、铭记!”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感悟吧!
无论是淳朴的村民还是善良的林场职工,对我们团队都是信任和热情的。这里没有高端的仪器和设备,一切回归到医学最本真的“视、触、扣、听”,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关爱在言语与肢体的碰触间流淌。看着患者满意的离开,我想起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作为医生我想帮助更多的人重获健康,想看到更多的笑容。
历经59年,三代人,“种子”伴随着“一棵树”,长成了“一片海”,升华成“牢记使命 艰苦创业 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河北医科大学社会实践服务团开展基层送医送药也已经持续了近40年,带领青年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农村林场,坚持送医下乡不间断,“擎灯”精神代代传承发扬,这不仅引导着医学生,也引导着我们这些青年医生、青年教师不断进取,做有情怀的人,做有温度的医生。
要是不亲自感受三代人创造的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怎能体会艰苦卓越的“塞罕坝精神”。
义诊中,三代塞罕坝创业者和工作者在人群中几乎无法辨别他们的身影,可能从我身旁走过依旧神采奕奕的爷爷就是曾饱受风霜的塞罕坝创业者。通过整理病例发现,多数人存在心血管疾病和风湿病,这是长期恶劣的生存条件和超强度的工作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
我深深的感受到眼前一望无垠的碧绿,清澈见底的河流,连绵不绝的高山是一代代放弃安逸的生活、优越的条件,甚至割舍家庭的青年们不畏生死、夜以继日创造出来的绿洲。
听着以苦为乐、笑中带泪的创业故事,拿起望海楼上瞭望员的电话机,深刻体会“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的骨气、志气,这些鼓舞着我脚踏实地学好医学本领,勉励我们用青年热血传承并打造属于中国的崭新名片,让青春无悔。
黄光云
麻正翔
闻第一代塞罕坝人
讲述有感
哀花残叶败
惊风卷沙狂
凛冬寒朔漠
草稀鸟兽亡
男女闻令至
老幼齐战荒
窝棚以为房
黑莜权当粮
艰苦犹无畏
陋室眷故乡
昔日何萧条
弹指换绿装
万亩瀚林海
寰球此无双
熠熠耀千古
灼灼垂华章
韶华铸热血
奋斗绽光芒
原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赵振宇老人,讲述当年“渴饮沟壑水,饥食黑莜面,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的景象;第一代塞罕坝人李秀珠老人讲述了因林场需要,他不断学习、实践,从一名兽医一步步能够医人的故事;“六女上坝”主人公陈彦娴老人,当年同舍友一封请愿书便毅然上坝,放弃高考、放弃优渥条件,祖国哪里需要,就去往哪里。
我不禁提问“您为什么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选择了艰苦的塞罕坝?”
老人只是答道:国家在困难时期,觉得应该来,就来了,来了就坚持下来,坚持下来就对了!
如此简单朴实的言语,却令我心中的情感愈发汹涌激荡:艰苦奋斗、甘于奉献,面对困苦始终积极向上,最本真的力量来源就是一颗最赤诚的爱国心。
秦一凡
王建超
有一种开始叫做响应号召
有一种信念誓要辟地开天
有一种责任需要临危上肩
有一种精神永远薪火相传
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与君共勉
远离那精致的利己主义牢记心间
更多的时代责任正需要你我共担
对待任何事情请不要说与我无关
在那天之前,我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我明白,支撑着塞罕坝第一批造林人的是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振兴国家的渴望,但在日复一日繁复而艰苦的工作中,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于是我认真的听,我听爷爷说他冒着暴风雪趟开及腰的冰雪翻山救人,我听奶奶说春季采伐时北风迎面刮到生了冻疮的脸上,她们手挽着手唱着歌前行。
在听到这些语言之前,及膝的大雪,被子边的冰霜都只是苍白的文字。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心中盈满了愧疚和震撼。
我之前曾把自己代入我想象中的塞罕坝,心中总会有恐慌和悲伤萦绕不去,因为我的心只有一隅,房子大的烦恼就只能挤在一隅中。但若心有四方天地,心中明白自己是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而奋斗,山大的烦恼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杜宜苗
张迎川
作为青马宣讲团的党史宣讲员,塞罕坝精神我已经讲述了好几遍,在之前,我宣讲的塞罕坝内容都是从网上搜集的,他们的故事有了解,但其实并没有很深的感悟。可是这次活动,由第一代塞罕坝造林人亲自给我们讲解他们开创林海的筚路蓝缕,真真正正触动了我的内心。
知道他们苦,可是不知道他们这么苦。
“六女上坝”,我稿子里第一段就出现了这个故事,今天有幸见到真人,陈奶奶说他们当初能够留在坝上坚守,是因为榜样的力量,她们效仿她们那个年代的劳动模范,用青春拥抱时代,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与汗水,创造了百万亩林海。
陈奶奶还嘱托我们青年人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她们一生很苦,但是很自豪,希望我们能够以后服务人民,勇担时代道义,言辞恳切又温婉动人。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我们要永远牢记他们的伟大工程,永远牢记三代塞罕坝造林人,我也会继续向大家传播,弘扬塞罕坝精神!
无论是在义诊中还是在座谈会上,我们不再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当他们本人在我们面前诉说时,我们在听的不是故事,不是传奇,而是生活,是塞罕坝人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
接触这些老人之前,他们在我心里一直有种神秘色彩。我认为能克服种种困难、成就如此伟业的塞罕坝人绝非常人。可事实上,在义诊时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和普通老人没什么两样:他们会提到最近腰腿疼痛,会和我们主动拉家常,会感慨于生活条件日新月异……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让我感到如此亲切,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亲人。
这让我明白塞罕坝人不是神人,并非天生就有建设林场的职责,他们同样是普通人,只不过与普通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们久闻塞罕坝的奇迹,往往把关注点放在这壮观的茫茫林海,却忽视了林场建设者们真正的伟大之处。他们真正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当我们问起林场工人当年有多困难,她对我们说:“要真正讲我们当年吃过的苦,那比电视上演的还要苦十倍。”我们听了默然,唯有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之后的座谈,更是让我们忍不住落泪。赵振宇赵场长讲到,1962年9月,他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塞罕坝。然而,创业之初的条件何等艰苦,不是每个人都能挺住的。像“六女”一样迎难而上的人毕竟在少数。那么赵场长作何选择?只听他接着说道:“困难不可能是永远的,条件要依靠自己去改变。我既然选择留下来,就一定要把工作干好。”当时,我们很多都把这句话记在了本子上,同样也记在了心里。
在座谈的最后,主持的同学忍不住感慨:“能拥有像你们这样的人,真的是太好了。”
能拥有他们这一批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塞罕坝建设者,不光是国家的幸运,更是我们每个人的骄傲。赵场长,李医生,陈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的塞罕坝人,他们不再是书本里的人物了,而是真正的烙进了我们的心里。
黄焙炫
制作:河北医科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马梦瑶、任雨双
素材来源:团委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