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大事记简表(1978年-2020年)

大学 作者: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2021-04-02 15:58:49

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正在进行,《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对党史学习教育作出了部署安排。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中共一百年历史内容非常丰富,浩如烟海,通过表格的形式,更容易理清历史的脉络,把握重大事件,我们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学习,下面这张表格通过时间、地点、事件、简介四个部分作归纳,一目了然。

中共党史大事记简表之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78年-2020年)

时间

1978年12月18日至 22日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简介

1978年 12月 18日至 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 “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 “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揭批林彪、“四人帮 ”的群众运动,决定从 1979年 1月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


时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2年底

地点

全国

事件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简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中央到地方,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推开。在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中,影响最大的是 1980年 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决议》彻底推翻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了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到 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全国共纠正了 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他们心情舒畅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或担任新的领导职务。


时间

1979年3月

地点


事件

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简介

1979年 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指出,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后表述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这是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时间

1978年夏秋至1982年

地点


事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简介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严重旱灾,秋种遇到困难。省委决定把部分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这一措施很快调动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借地 ”中得到启发,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冲破旧体制的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 18户农民,冒着风险,在包干合同书上按下了手印。小岗村创造的包干到户,就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四川、甘肃、云南、广东等省份的一些地方也放宽政策,采取了类似做法。这些大胆尝试,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1980年 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农民的改革创举。9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了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1982年,党中央发出 “一号文件 ”,明确指出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 


时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1年10月

地点

全国

事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简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借鉴农村改革中扩大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经验的基础上,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1979年 5月,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 8家大型企业开始进行改革试点。到 1980年 6月,参与改革的企业增至 6600个。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城市改革逐步推向经济责任制方面。1981年春,改革首先在山东省的企业中试行。此后,经济责任制很快推行到全国 3.6万个工业企业。

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也在展开。从 1979年起,国家重新限定农副产品的统购和派购范围,放宽农副产品的购销政策,规定供销合作社基层社可以出县、出省购销,集体所有制商业、个体商贩和农民也可以长途贩运。这为加快城乡商品流转创造了有利条件。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也开始进行。1979年,全国出现知青返城大潮。为了缓解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的方针,开启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改革。在这种情形下,“个体户 ”应运而生。1981年 10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 


时间

1979年4月至1980年8月

地点


事件

创办经济特区

简介

1979年 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和侨乡汕头市举办出口加工区。福建省委也提出类似的设想。中央对此表示支持。1979年 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确认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同时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 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 “出口特区 ”定名为 “经济特区 ”。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时间

1982年9月1日至11日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二大

简介

1982年 9月 1日至 1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响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重大崭新命题的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它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二大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自这次大会起,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实现了制度化。  


时间

1982年12月4日

地点

北京

事件

82宪法

简介

1982年 12月 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以 1954年宪法为基础,纠正了 1978年宪法中的缺点,内容更加完备。新宪法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明确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根本法的形式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其中,对国家机构设置有许多新规定: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设立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家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等。这些新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色。 


时间

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

地点

全国

事件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简介

1984年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批准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由此,在全国范围初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沿海地区形成了包括 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 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时间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三大

简介

1987年 10月 25日至 11月 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赵紫阳作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三大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制定了 “三步走 ”现代化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 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时间

1989年

地点

        北京

事件

1989年政治风波

简介

正当治理整顿工作进一步推进时,1988年末至 1989年初,在若干大城市特别是在北京,极少数人利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失误和人民群众对物价上涨的焦虑,以及对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腐败现象的不满情绪,进行煽动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

1989年 4月 15日,胡耀邦逝世。党中央充分肯定胡耀邦在 6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在中央举行悼念活动期间,极少数人借机散布谣言,蛊惑群众举行示威游行,北京发生聚众冲击中南海新华门的严重事件。其他一些城市也发生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的犯罪活动。4月 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分析研究事态发展,认为一场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动乱已经摆在面前。4月 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的社论,向全党全国人民指出这场斗争的性质。但是,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仍煽动群众占据天安门广场,继续进行各种非法活动,最终发展成为一场反革命暴乱。

在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央政治局在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坚决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于 6月 4日采取果断措施,一举平息了北京地区的反革命暴乱。北京和其他大中城市很快恢复正常秩序。这场斗争的胜利,捍卫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和人民根本利益。

这场政治风波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国际国内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指出,“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

从国际环境来看,资本主义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度过危机,在新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决策的严重失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陷入相当严重的困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影响到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因而产生了 “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 ”的错误认识。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行 “和平演变 ”,支持和扶植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政治风波首先是由国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社会思潮煽动起来的。从国内环境来看,在一段时间里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在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未能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方针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不但没有受到遏制,反而愈益发展以致泛滥。

这场政治风波,促使党更加冷静地思考过去、现实和未来。(该条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小编未作任何改动)  


时间

1989年6月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简介

1989年 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鉴于赵紫阳在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犯了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严重错误,全会决定撤销他所担任的党内一切领导职务。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进行了调整,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时间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地点

武昌、深圳、珠海、上海

事件

邓小平南方谈话

简介

1992年 1月 18日至 2月 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他一路走,一路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对如何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 “资”还是姓 “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针对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非议和责难,邓小平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左”。他指出,恐怕再有 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 更加定型化。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他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时间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四大

简介

1992年 10月 12日至 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二是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 


时间

1993年11月

地点


事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简介

1993年 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其基本框架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整体性推进。 


时间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五大

简介

1997年 2月 19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

1997年 9月 12日至 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大会首次使用 “邓小平理论 ”这个概念,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大会在我国经济发展 “三步走 ”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对如何实现第三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 “三步走 ”发展战略,即下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围绕这个发展战略,对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时间

2000年2月至2001年7月

地点


事件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提出

简介

2000年 2月 21日至 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 “三个代表 ”要求。他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5月 14日,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召开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时进一步指出,始终做到 “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 7月 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时间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六大

简介

2002年 11月 8日至 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大会系统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13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会审议通过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党章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是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时间

2003年8月底9月初

地点


事件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简介

2003年 8月底 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提出 “科学发展观 ”概念,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 3月 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作了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对 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时间

2003年10月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简介

2003年 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等重大政策措施。《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全会的部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 


时间

2002年11月至2006年10月

地点


事件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

简介

2002年 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2004年 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6年 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增加了 “社会建设 ”这一重要方面,从而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三位一体 ”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四位一体 ”。  


时间

2007年10月15日至 21日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七大

简介

2007年 10月 15日至 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大会对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作了 “十个结合 ”的精辟概括,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作了概括。大会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大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 


时间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八大

简介

2012年 11月 8日至 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充实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时间

2012年11月29日

地点


事件

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简介

2012年 11月 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此后,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等重要场合,进一步阐述和丰富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践途径和依靠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时间

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

地点


事件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提出

简介

2013年 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2014年 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法治建设问题,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12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不久,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015年 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明确将 “四个全面 ”定位为 “战略布局 ”。2016年 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问题,为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是党在新时代把握我国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擘画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举措。


时间

2015年10月

地点


事件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简介

2015年 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明确了 “十三五 ”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


时间

2016年

地点


事件

“四个自信”的提出

简介

2016年 5月 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月 28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坚定 “四个自信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把文化自信纳入 “四个自信 ”之中。党中央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时间

2016年10月

地点


事件

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简介

2016年 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2017年 10月,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确立习近平的核心地位,是实践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全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八大后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共同意志,对于更好地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时间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九大

简介

2017年 10月 18日至 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 2280人,特邀代表 74人,代表全国 8900多万党员。
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大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大会提出,从 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 2020年到 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 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郑重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大会报告用 “八个明确 ”和“十四个坚持 ”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时间

2018年2月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简介

2018年 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从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地方机构、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五个方面对改革进行了整体部署。


时间

2019年10月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

简介

2019年 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深入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 “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 ”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深入阐释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时间

2020年10月

地点

北京

事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简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了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阐述了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此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延伸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