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访“一大代表”何叔衡战斗和牺牲之地

大学 作者:广东东软学院 2021-09-25 16:54:22



编者按

 前不久,学校官微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都本伟教授撰写的多篇红色散文,引起了校内外的广泛反响,推动了我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今天,我们再次刊登都书记近日撰写的《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访“一大代表”何叔衡战斗和牺牲之地》的红色游记,希望全校师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访“一大代表”何叔衡战斗和牺牲之地


都本伟


绵江河是流经江西瑞金的一条母亲河,她发源于日东垦殖场的石寮,流经壬田、叶坪等乡镇。这条河流虽不长,也不宽,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赫赫有名,因为在绵江河叶坪乡这一段,留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波澜和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辉足迹。今年8月26日一早,我在瑞金友人的陪同下,顶着炎炎烈日,从广州驱车6个小时,当天下午到达瑞金绵江河畔的叶坪,开始了我对红色故里期待已久的访问。

古老的绵江河


车一进入瑞金境内,映入眼帘的是路两旁高低起伏的山峦和绿色盎然的田野,“红都——共和国摇篮”的标语随处可见。我马上意识到,已来到了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建立的中央根据地了。此行除了追踪我们党领导的中央红军在根据地的英勇斗争外,主要想考察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这里艰苦奋斗的历程。

瑞金第一站,我们到了叶坪乡谢家祠堂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发动了秋收、南昌、广州三大起义,起义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带着部队上了井岗山,后又转战赣南闽西,开辟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于1931年底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临时政府主席,开始了建立红色政权的伟大尝试。进入会址后,给我第一印象的是,这既是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大的会址,又是一个小“国务院”,因为会场左右两边用木板隔出了十几个办公室,门旁挂着“财政部”“内务部”“教育部”“检察部”“法庭”等门牌以及当时领导者的名字。毛泽东、朱德、项英、张闻天、王稼祥、瞿秋白、何叔衡、邓发等人赫然在列,我不仅肃然起敬!

瑞金叶坪“一苏大”会址

叶坪“一苏大”会址内景

苏区部分中央局委员在叶坪合影


看到这些极其简陋的场所,想起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了救国救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舍弃了城市的优渥生活,辞别了自己的至爱亲朋,远离家乡来到这片穷乡僻壤,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拿起武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尝试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这种伟大的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真是令人感动!

在“一苏大”会场内,我在“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的牌子下,久久注目,当“何叔衡为部长”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时,我立刻激动了起来。何叔衡是毛泽东湖南一师的校友,又是毛泽东组建“新民学会”的得力助手,是湖南共产党初期组织的最早党员,1921年7月还与毛泽东一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3位代表中年龄最长者。随行友人告诉我:1931年11月在党中央工作的何叔衡从上海经香港、广东,通过我党的秘密通道来到了瑞金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一苏大”,并被选为中执委委员,担任了检察部长。我立刻感到,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职务啊,当时新生的红色政权刚刚建立,不仅要抵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外部攻击,还得防备自己队伍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滋长和腐化行为的发生,又要抵制领导层“左”的思想的干扰,这任务十分繁重呀!在这间办公室兼卧室的房间,我看到了何叔衡检察工作方面的情况。


检察人民委员部及何叔衡的办公室


在办公室的墙壁一角,挂着《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的组织条例》,我看到了这样的架构:在工农检察部下设突击队,突击的内容是关于政府政纲政策执行的是否正确、工作计划是否实现、参战工作的组织程度如何,发现官僚、腐化、贪污现象等职责;下设控告局,控告局的任务是接受工农劳苦群众对苏维埃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控告,进而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在工农集中的地方,设立控告箱,并指定工农积极分子代替控告局接受各种控告;成立检举委员会,其工作任务是检举上级、本级、下级政府机关和地方武装组织的官僚腐化贪污浪费行为;成立省、县、区、乡四级审查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审查贪污浪费犯罪。看到如此严密的检察工作架构,我真为何叔衡九十年前为我们党的检察事业做出的奠基性的工作而点赞!这不就是我们今天党的纪检监察工作的胚胎吗?突击队多像现在的巡视组,控告局多像现在的信访局,检举委员会和审查委员会多像现在的纪检委和监委呀!我们党在刚刚初建红色政权时,就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监督体制和运行机制,时刻抵防自身的腐化变质,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政党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啊!我越这样想,就越对以毛泽东为主席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以及作为首任检察部长的何叔衡为我们党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出了检察部何叔衡的办公室,看到我仍兴致未尽,同行的瑞金友人便一边领我参观,一边给我讲起了何叔衡当年反腐的故事,他说:1933年夏季的一天,控告局收到了一封控告信,举报瑞金县的干部用公家灯油到饭馆炒菜吃,还用油换酒喝。何叔衡得知后先是派突击队到瑞金县调查,而后亲自至瑞金县财政部查账,很快就发现瑞金县不仅在灯油的使用上有很大问题,而且在纸张、邮票、药品的使用上以及在回收的公债上也大有文章。他们利用少用多报、私用公报、造假证据等手段,大肆侵呑、挥霍人民群众的财产。根据当时苏维埃临时政府颁布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26号训令的规定:“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于死刑;贪污公款在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处以2年以上5年以下的监禁”等的规定,瑞金县贪污侵占公款,远远大于此数。何叔衡感到问题严重,当即向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随即签署了对有关人员的逮捕令。通过审讯,被告人对所指控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于是,何叔衡代表检察部签署了决定:中央总务厅长给予撤职、管理处长拘押、瑞金县财政部长撤职查办、会计科长处于死刑。随后,又趁热打铁查出了中央和地方的特大贪污案和其他案件,使大批贪污腐化分子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听到此,我不无感叹,何叔衡作为“一大代表”、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是多么的嫉恶如仇,对于党内腐败分子的斗争是多么的旗帜鲜明、坚定有力呀!


工农检察部查处的各类重大案件

中央苏区时期被查处的部分贪官


这让我想到,以前曾读过《何叔衡传》,关于反腐,他曾说过:在艰苦的国内战争环境中而有贪污浪费现象发生,完全是种罪恶,因为贪污浪费的后面就是刻苦奋斗,把贪污浪费分子除掉了,其它工作人员以至广大群众将更加兴奋起来,所以反贪污的斗争,是执行苏维埃一切战争任务不可分离的部分,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要犯严重的错误。这和我们党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强力反腐的步调是多么的如出一辙!何叔衡不愧为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反腐斗士,党和人民不能忘记他!


何叔衡传记


8月27日一早,在友人的引导下,我们驱车来到了第二站,位于瑞金沙洲坝的中央政府大礼堂——“二苏大”的会址,参观完后,我们又来到沙坪坝一排排高低错落的乌青瓦、黄泥墙建筑前,这是当年中央政府的军事、外交、劳动、土地、财政、经济、教育、内务、司法、检察、最高法等部委局的旧址。在旧址的周围,生长着许多百岁、数百岁甚至上千岁的参天盖地的古樟,它们不但是历史的见证者,还像一把把巨大的保护伞,掩映护卫着这些革命者。由于此行的主要目的还是追寻何叔衡的革命斗争足迹,所以,我专门在他任职的最高法和内务部里逗留了许久,仔细寻觅着他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何叔衡任主席的最高法院旧址

在最高法何叔衡办公室


何叔衡对我们党司法法律事业的贡献,就是从他1932年2月19日起,担任了苏维埃临时政府最高法庭主席,成为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的“首席大法官”开始的。在最高法院旧址,通过参观展览和查看有关资料,何叔衡的高大而威严的形象再一次在我心中升起,我开始更全面地了解到,他不仅是一位铁面无私、敢于亮剑、不怕威胁、坚持原则的法律卫士,也是一位宽严有度、实事求是、保护干部、维护正义的好法官。在旧址中我们听到了这样几个案例,可以充分地说明他的断案准确,依法有据,执法严肃:“ 谢步升案”——谢步升时任瑞金县叶坪村苏维埃主席。他利用职务之便,将大量打土豪得来的财产归为己有,奸淫有夫之妇,并将其丈夫杀害,还曾图财杀死了一名军医,劫掠了金戒指等财物。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支持瑞金县裁判部判处谢步升抢劫贪污罪死刑。谢本人不服,上诉至临时最高法庭。在何叔衡及同事的主审下,维持了原判,谢被拉上刑场,执行了死刑。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被枪决的腐败分子。

旧址内谢步升伏法的油画


“陈景魁案”——陈景魁时任瑞金县委组织部长。1932年5月,有人举报陈景魁滥用职权,向群众摊派索要财物,利用地痞流氓欺压群众。何叔衡亲自带队到组织部驻地进行调查,很快查清了陈景魁调戏妇女、殴打村民、结交赌徒、打手、恶棍,打牌、酗酒、强摊款物、打击报复等恶行。何叔衡以临时最高法庭主席名义签发了对陈景魁的逮捕令。然而此时,何叔衡却收到一封装有子弹的恐吓信,他毫不退缩,决意要将陈绳之于法,并速战速决,将陈公审后枪决,其它恶棍与打手也分别受到严惩!

在最高法旧址听到这几个案例后,我不得不佩服何叔衡的胆略和智谋,在那个红色政权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年代,他的一身正气和凛然傲骨,为共产党历史上的反腐工作开了个好头,也为捍卫苏维埃共和国的根基不受侵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方面,何叔衡坚持法律的公正性,对于与事实不符,量刑不准的案件坚决予以纠正。他尤其重视人的生命权,对于判死刑的案件更是慎重对待。凡是他认为证据不充分的,就不予批准,并且改判,尽力纠正一些在量刑中的“左”的错误做法。1932年5月24日,瑞金县苏维埃政府裁判部将第20号判决书送达临时最高法庭,请何叔衡审批。何叔衡认真审看了判决书,根据事实,他认为此案犯判处死刑量刑过重,案犯由死刑,改为监禁两年,因为该案犯不过是贪污怀私及冒充巡视员等,是普通的刑事案件,并非反革命罪。且案犯过去曾组织游击队,参加过革命,又年事已高72岁,因此,有理由改死刑为监禁,枪下留了人。何叔衡这种严格把握政策,坚持实事求是,不枉杀一人的判决立即在红军队伍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使一些有过错误的红军将士松了口气,纷纷改过自新,为红军挽留住了一批骨干。

联想到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治现象,再想到现在查处的公安司法领域草菅人命、冤假错案时有发生的司法腐败现象,我们不能不为何叔衡的不谋私利,秉公执法,爱惜生命的担当精神而感动!

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的旧址内,站在何叔衡的铜像前,我久久不愿离去。1932年1月,由于内务人民委员请病假,其部务暂由何叔衡代理,从此,何叔衡成为了内务部代部长。上任伊始,他就狠抓了邮政工作,成立了邮政总局,及时颁布了邮政暂行章程及内部管理制度,发行苏维埃邮政邮票,加强了对邮政人员的管理和业务培训,苏维埃邮路逐渐畅通,红色邮政网络在苏区迅速建立了起来;何叔衡在内务部还不遗余力地抓了交通建设工作,针对苏区大多是山区,道路狭窄,河道阻塞,交通不便问题,他主持发布训令,规定修筑道路桥梁的原则,签发加紧修筑道路桥梁的命令,并积极组织施工,打通了县与县、区与区之间的干道,苏区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内务部,何叔衡还领导了中央苏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运动,大大促进了苏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在内政部旧址中展示的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纪念物上,我似乎看到了何叔衡当年不辞辛苦、亲历亲为、鞠躬尽瘁、繁忙紧张工作的身影,从中学习到了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怕年高、不怕劳顿、不怕困难的敬业精神!为此,毛泽东当年对何叔衡的工作有过很高评价,毛泽东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这是我们党的领袖对何叔衡的最高褒奖!

 

内务部旧址内何叔衡铜像及毛泽东题词


从1931年底到1935年初,何叔衡在苏区整整工作了三年多,他将检察、司法、内务一肩挑,做了大量艰苦繁重的工作。但由于在工作中,他对当时过“左”的肃反政策进行了抵制,查办了大量腐化堕落分子,甚至抵制了某些领导的说情风,加之他受王明“左”倾路线对毛泽东排挤的影响,1933年11月,被“左”倾把持的中央撤掉了检察部部长、内务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全部领导职务,成了党内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我从内务部旧址出来,徘徊在古老的樟树浓荫下,看着共和国各部委初建时的黄土高墙,以及飘扬在各处的红军旗帜时,我联想到,当年举凡检察、民政、司法、邮政、交通、婚姻、死亡、土地契约、工商业登记、拥军优属、社会救济、纠纷调节等等工作,都在何叔衡的精心安排下井井有条,为我们党初次走上执政舞台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我想,苏区人民心里是有杆秤的,不会因他被罢官而丝毫影响他的形象。何叔衡在红色政权初创时期的各项工作是功不可没的,他在苏区工作的探索,为我们党后来领导全国政权、建设新中国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旧址内何叔衡含冤像


那天下午,我与友人又驱车前往此行第三站,瑞金云石山——红军长征第一山,去现场感受当年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悲壮。1934年10月10日,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是从这里的云石古寺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的。遥想当年,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李德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指挥下失败,中革军委做出了红军大部队实施战略转移的决策,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不得不跟随中央红军远征。当参观完长征第一山后,我问随行的瑞金社会主义学院的领导,留没留下在当地打游击的何叔衡等同志的旧址,他告诉我说没有,但留下了何叔衡与老友谢觉哉、林伯渠辞别的佳话。通过他的讲述,我对何叔衡的另一面——伟大的革命战友情义更是倍加钦佩。长征出发前,由于“左”倾路线领导人对瞿秋白和何叔衡等同志的偏见,把本已做好充分准备长征的两人留在了瑞金打游击。特别是以苏区“五老”自称的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都编入了长征队伍,后来安全地到达了陕北,而唯独留下了年龄最大、身体不好的何叔衡和比“五老”年龄还小、身患肺病的瞿秋白。何叔衡深知留下会九死一生,但仍然以一个资深革命家的觉悟和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党性约束了自己,丝毫没向组织再提个人要求、闹情绪,而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自觉地留下来做打游击的各项准备工作。


云石山毛泽东长征出发地


1934年9月末的一天晚上,他在住地梅坑为好友谢觉哉饯行。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两人相对而坐,四目相望。想到他们一起在苏区的战斗、生活,这次离别生死未卜,不知还能不能相见,两位友人满含热泪。临别,何叔衡将自己使用多年的怀表和小钢刀交给谢觉哉说:“觉哉,我这两样东西你带上可能有用,祝一路平安。我的一切请你放心,从我投身革命起,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党了,我随时准备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谢觉哉接过手表和钢刀后十分激动,老泪纵横。多年后,再回忆这段临别往事时,谢老满怀深情地创作了一首七绝,缅怀已逝多年的老友何叔衡:“怀沙屈子千秋烈,焚券田文一世豪。十二年前生死别,临行珍赠小钢刀。”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一段革命友谊的佳话。(现这块怀表展示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谢觉哉手书七绝诗


1934年10月上旬的一天晚上,红军突围前夕,何叔衡在住地梅坑,又为马上要出发的战友林伯渠饯行。一壶清酒,一碟花生,二人促膝长谈。天气临近入冬了,何叔衡担心林伯渠长征途中遇寒,将从上海赴中央苏区时女儿何实山为他织的毛衣从身上脱下来,送给了林伯渠,以帮助他抵御长途转战中的风寒。林伯渠接过还带着何叔衡体温的毛衣,心情十分沉重,奋笔写下了七律《别梅坑》一诗,以表达与战友的深深离别之情:“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从这两个临别往事,我们看到了何叔衡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关键时刻不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还舍己为人把自己更需要的珍贵物品送给革命的战友,这种高贵精神在当今“人情淡薄”的社会是何等的稀缺,足以让人汗颜!


林伯渠的诗《别梅坑》


我们此行的第四站,是闽西长汀水口镇小迳村,那里是何叔衡最后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地方。小迳村位于汀江边上,汀江是发源于武夷山脉流入韩江的闽西最大河流,长汀曾是革命老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根据地。8月28日一早,我们从瑞金出发向长汀驶去,望着路两旁的崇山峻岭,我心潮澎湃,心想:当年红军长征后,何叔衡等留在根据地打游击,从赣南向闽西转移,带着年老体弱身躯,日伏夜行地向闽西前进,爬行在无路的山岭,涉过冰冷的江河,时刻躲避着国民党的“清剿”,是多么的艰难,克服了多少险阻呀!更对何叔衡等革命先烈把满腔热血洒在这片英雄的热土而无比的崇敬!

驶过崎岖的山路,中午前我们赶到了位于小迳村和梅岭村交界的何叔衡纪念馆。当我们到达时,馆大门紧闭,被告知周末不开馆,一下子我的心凉了半截,心想千里迢迢来追忆何叔衡,却不能入馆参观。正当我感到遗憾时,忽然间看见门口留有管理员的电话,我于是拨了过去,一个男子接了电话,告诉我别着急,他过来开门。立刻我的心情好了起来,心想还是老区人民心眼好、有觉悟、讲感情呀!不一会儿,一位穿着一身黑衣的中年人来到馆前,自我介绍说他曾是小迳村的支书,现在是该馆的义务管理员,可以为我们服务。当我们参观完纪念馆后,这位名叫陈余东的老支书在会议室里接待了我们。通过他的讲述,我了解到了何叔衡牺牲的整个过程。


大门紧闭的“何叔衡纪念馆”

陈支书与作者在开放的纪念馆前合影


那是1935年2月24日拂晓,何叔衡一行涉过汀江到达小迳村。走了一夜,饥肠辘辘,开始在村里支锅做早饭,不幸炊烟被驻扎在水口的国民党保安团发现,敌人分三路向村里包抄过来。警卫排的战士们与敌人交火,护卫着何叔衡一行向村子对面的山上转移。由于敌人分几路包抄,当何叔衡他们快冲到山顶时,又遇到另一路围剿上来的匪徒。此时,何叔衡感觉突围出去的可能性不大,并已精疲力尽,他不想再拖累大家了,就对身边一直保护他的邓子恢说:“子恢,我不能走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说着,他便去夺警卫员的枪准备自尽,但未果,邓子恢去拉他时,已经来不及了,何叔衡已站在一处陡峭的悬崖边上,纵身向山谷跳去,跳崖时被敌人的机枪扫射击中,倒在了山下的稻田里。战斗结束后,敌人在搜山时发现了何叔衡,从他身上搜出组织分配给他和同志们的300港币活动费。当时何叔衡身负重伤,他抱住敌兵大腿,大骂敌兵,敌兵恼羞成怒,举枪射向了他,何叔衡壮烈牺牲,实现了他生前“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后来,当地群众在他殉难的山崖下找到了他最后的遗物,那盏在他转移途中照明用的“美最时”牌马灯。当陈支书领着我站在何叔衡的纪念碑前默哀,围着“何叔衡同志死难处”石碑凭吊,并指着远处何叔衡跳山的悬崖时,我心绪难平,望着远山近水,虽然过去了80多年,我好像仍能闻到岭上的风在为何叔衡的魂灵深情地呼唤,好像听到汀江流水在为何叔衡的英勇献身而悲痛地哭泣!


纪念馆旁的“何叔衡烈士纪念碑”

悬崖下的“何叔衡同志死难处”石碑


当我即将结束这次何叔衡战斗和牺牲之地访问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了何叔衡1928年赴苏联学习时在路上写的一首诗:“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这真是何叔衡一生的光辉写照呀!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披上“征衣”,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东奔西突,在湖南、上海和瑞金为党拼命工作,“无处不消魂”;他背井离乡,四海为家,为革命一生都是“忘家客”;他经历无数风雨,既出了“国门”,接受了马列主义,又在根据地“为苏维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将英名永远留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感于此,我也激动地留下一首《长汀悼叔衡》的律诗,结束了我此行的红色之旅!

 本是军中一盏灯,

 洪流滚滚阵前龙。

 临别赠友刀与袄,

 留守游击赣水中。

 勇跳悬崖惊大地,

 宁流尽血泣枭雄。

 豪杰自古多磨难,

 伟哉乾坤吾叔衡。


2021.9.24于佛山广东东软学院



 NUIT 

广东东软学院  东软新闻社

作者:都本伟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