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旋律通过调性、节奏、音乐表情记号等变化,对受听者的大脑产生刺激。”“创作者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采用不同种类的音乐,使音乐起到安抚患者焦虑情绪、减轻压力、帮助中风患者恢复等辅助性治疗作用”……近日,在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放疗专委会上,一场《艺术与医学的交融共振——旋律治疗的魔力》的专题演讲,让在场听众都十分叹服。这位发言者正是中国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中山大学艺术学院管弦教研室主任原嫄。她的演出足迹遍及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俄罗斯克里姆林宫、韩国首尔艺术中心、人民大会堂等;她的演奏作品被中央电视台、美国国家广播电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等媒体授权播出。接受采访时,原嫄刚同心理学系教授和医院临床课室的医生开完协调会,开展筹建心理艺术治疗中心的工作,探索发挥音乐的辅助性治疗作用,让音乐不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更能“当作药物来使用”。原嫄致力钻研的音乐治疗正是利用音乐对人的巨大影响力,对人进行系统干预,帮助治疗对象康复。3岁时,原嫄的父亲作为退伍军人,带着伤残的右腿,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返回。母亲要照顾伤残的父亲,无暇顾及年幼的原嫄。因此,父母将她送到少年宫,开始了学琴之旅。拨弦、揉弦、换把、连弓……小提琴的技法千变万化,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对正处在学龄期的原嫄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她也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常常想要放弃。原嫄的母亲拿出每月工资的四分之三供她学琴,这份魄力和坚守让小小年纪的原嫄懂得了坚持的意义。命运也没有辜负这位有天赋的小女孩,一次次地获奖、屡次代表省内参加国家级比赛的经历让她在学琴道路上愈发坚定。决定走小提琴表演专业道路后,15岁的原嫄从家乡来到天津,为备考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做冲刺准备。三伏酷暑的夏天,为不影响周围邻居,门窗紧闭。原嫄在没空调、没电扇,室温近40度的房间里,每天一练就是7-8个小时。汗水从琴弦背面渗到地面,为防中暑,她在地面放了一桶水,每当坚持不住时,就举起水桶从头到脚浇下来,清凉一刻后继续练琴。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在附中求学的三年里,原嫄坚持每天六点多起床练琴,为节约时间,中午下课后也先去琴房练习,等饭堂不用排队后再去吃饭。高中阶段,她把目标瞄向了中国音乐殿堂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周六她从天津站出发,坐火车到达北京站后,换乘两趟公交车到老师家上课。早晨出发,到达老师家时已是下午四点,上完课五点后才有时间吃上一天的第一顿正餐——路边的煎饼果子。原嫄回忆说,当时只觉得苦,现在才懂得那一周周、一月月、一年年的坚持正是对精神层面的历练,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到中央音乐学院上学的第一天,原嫄看见班上每个同学的左下巴都有因长年练琴而结下的或深或浅的疤痕。老师跟同学们说“光辉会照耀你的前程”,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原嫄心里。在中央音乐学院顺风顺水的日子并没有让年轻的原嫄止步于此。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她渴望去西方古典音乐发祥地继续深造。本科毕业后,她来到美国。一次演出,台下观众席坐着时任达拉斯交响乐团的小提琴首席Emanuel Borok先生。他非常欣赏原嫄的专业水平,邀请原嫄加入达拉斯交响乐团。有一次演出在即,乐团的小提琴副首席突然生病,离演出只剩48小时,而演奏作品《肖斯卡科维奇三重奏》时长近30分钟。当时多位同行都没敢接下如此艰巨的任务,大家都担心贸然公开演奏自己不熟悉的曲目,万一演奏效果不佳,第二天的报纸上就会出现专业评论员的各种负面评价,从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败笔。原嫄迎难而上,两天时间里,练习40小时、睡8小时,凭借过硬的基本功和稳定的心理素质,最终三晚连演三场,圆满完成任务,获《达拉斯早报》专业评论的高度好评,从此一“战”成名。舞台上游刃有余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原嫄回忆道,夜里保安催促琴房关门和清晨在第一缕阳光里等待琴房开门的时刻她都经历过很多次。尤记得有一年农历除夕夜,当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围聚在一起欢度佳节时,她夜里十二点才结束演出,独自一人在纽约的地铁里跨年。当问起这些经历苦不苦时,原嫄笑笑说,那些身在异乡走南闯北的时刻,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心中有一股信念,知道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旅美期间,她在各地巡演,2018年获波士顿爱乐乐团小提琴助理首席;同时,还获得了古典小提琴最高演奏家文凭。2018年的一次演出,原嫄踏上广州的土地,走进中山大学的校园。清晨的阳光洒在红墙绿瓦的建筑上,漫步在优雅古朴的校园中,原嫄的脑海里荡起《思乡曲》的旋律。巧合的是,这首曲子正是在广州创作的。1937年,日寇的铁蹄蹂躏了满蒙华北大地,马思聪以此曲唤起炎黄子孙的爱国爱乡之情。浓浓的乡愁、化不开的思念,生命的回归、对故土的留恋,在那个时间点一起汇聚,让原嫄做出回到祖国、加入中山大学的决定。校园生活是单纯而美好的。原嫄说给学生们上课,让她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做学生的时代。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演奏技巧、舞台经验传递给学生,她觉得充实而有意义。身在中山大学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里,原嫄不仅能接触到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也有来自各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们。她了解到,很多理工医科类的专业课程量非常大,学生有时候会感到压力无处排解。原嫄希望让非科班出身的同学们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音乐中放松身心,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力量。她说,“我希望自己能做个温暖的小太阳,用音乐点亮年轻学子的心灵,让这束光照耀更多的人”。在学校和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她带领管弦教研室的老师们将音乐通识课开到了三校区五校园,让古典音乐不只是停留在舞台上的欣赏,而是真正走到学生们身边。一位上过原嫄老师古典音乐通识课的同学表示,在课堂上除了有来自音乐的感官享受,更有对美的向往。每一个音符、每一段和弦,每一次演奏间隙举目对视的默契,都化作春雨,飘洒在心间。那不只是一门课,更像是远离急促生活的花园。在这座花园里,没有六便士,只有音乐和月光。2019年回国时,学院管弦教研室刚开始筹建,原嫄是从海外引进的第一人。两年来,原嫄和学院领导一起,从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人才引进等方面齐头并进,使学院的发展走在快车道上。目前教研室已有十几位全职老师加入。2020年秋季学期,学院迎来第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回国后的这两年,原嫄经常感到节奏快、压力大。于是,她开始思考如何发挥音乐的治疗作用。借助中山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原嫄与心理学系和附属医院开展了多方合作。由原嫄选取不同类型的音乐,借助心理学系的脑电测试做数据分析,再应用到医院临床科室的病人身上,由此验证音乐的治疗作用。从音乐表演专业到大学生美育教育,从组建西洋管弦教研室到如今交叉学科平台的创建,在一次次的挑战和角色转变中,原嫄渐渐褪去身上的稚气,变得更有责任和担当。交叉学科的合作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就像这所大学所赋有的气质——开放和包容一样,她希望自己也能在这片沃土通过学习和交流,丰盈自己的同时,也滋养他人。9月10日,在今年中山大学教师节座谈会上,原嫄说,回国任教是自己迄今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她说,最近几年常在思考:“除了舞台表演,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更有意义的事情?”
加入了中山大学,让她找到了人生和音乐的新意义。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事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一步步成长和进步,是一名教师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何方
责任编辑:周雨玄
初审:何方、李建平
审核:黄艳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