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系列报道 | “乡编村用、定向培养、师承融入”,乡村中医药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教学成果奖系列报道
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川教函〔2021〕301号)要求,结合学院院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学院推荐9项教学成果申报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这些教学成果是申报单位锐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智慧结晶,值得借鉴。近期,我们将对此进行系列报道,展现一线教学育人的探索和追求,希望全院各二级单位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升学院教学质量和水平。
推评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乡编村用、定向培养、师承融入”,乡村中医药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主要完成人:
杨志伟、彭裕红、孟伟、庞嘉言、陈航、江成鹏、胥崟崧、樊正康、廖人燕、刘利、马铃钰、王丹、赵松梅、陈若雷、刘贺年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国家正在夯实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底,村级医疗卫生网底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具有长期性,但是,村级卫生室面临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村级卫生室人才更加匮乏,严重制约了健康乡村的建设。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四川西部,以医药卫生专业为特色,以服务民生为己任,长期探索“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路径。2016年,以雅安市中医学定向生培养项目为载体,实施中医学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 2017年4月形成了“乡编村用、定向培养、师承融入”乡村中医药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此后经过4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推进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了一批适应基层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为我省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破解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难题
通过“乡编村用、定向培养”模式,基层中医药卫生人才按需实施订单定向培养,进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确保基层中医药人才“下得去,留得住”。
解决了基层中医药人才适应性不足的问题
通过深化医教协同育人,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突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基层医院管理”能力培养,强化中医药人才岗位适应性,确保基层中医药人才“用得上、用得好”。
探索了基层中医药人才终身可持续发展的
有效路径
通过“师承融入”,聘请县级中医医院名医担任学生“师承导师”,将师承教育贯通职前学习和职后发展,促进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助力学生在团队中成长,业务提升。
本项目为雅安培养了两届高职中医学定向生,有效补充了雅安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夯实基层人才队伍网底,成为群众健康守门人,在中医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得到卫健部门充分肯定。项目成果丰硕,示范引领作用已彰显,创新本土化农村医学生定向培养模式入选人民日报“民生示范工程”;探索创新卫生人才“县招乡用”“乡聘村用”,在全省医改推进会上受到省政府领导肯定。2017年以来,媒体广泛报道宣传;成果已在本校临床医学等专业推广应用;在省内外院校及川西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推广交流。发表教改论文5篇,编写特色教材4部,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1项、院级教学成果奖3项。团队(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首届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先进个人、雅安中医药传承创新先进集体、雅安中医药传承创新先进个人、雅安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雅安市名医、雅安市教学名师等荣誉。
杨志伟:副教授,“雅州百千英才计划”雅州名师,院级卓越教师、专业带头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市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7部,主研省、市、院级课题12余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1项。主持省级重点教改课题《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中医学定向培养的雅安模式创新与实践》、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中医药专业基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全面负责项目的研究实施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所在团队长期从事高职医学教育及中医临床工作,致力于基层适应性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基层农村对优质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愈加强烈,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强烈。目前,基层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中医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的“瓶颈”,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挑战,中医药特色技术面临失传,基层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学校是省内医药卫生大类专业最齐全的高职院校,始终坚持“立足川西、协同成渝、融入产业、服务民生”的发展目标,针对西部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人才面临招聘难、留人难、成长难的“三难”困境,以问题为导向,率先在全省开展高职临床医学定向生、中医学定向生培养工作,不断探索实践“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路径。
2016年2月,雅安市中医类医学生定向培养工作的实施方案下发征求意见,2016年8月《雅安市中医类医学生定向培养和引进工作实施方案》(雅办发[2016]31号)颁发,我们遵循基层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开始在2016级中医学定向生中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乡村中医药卫生人才,于2017年4月构建了乡村中医药适应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成果方案。
依托省级优质校临床医学专业群建设、雅安市中医类医学生定向培养工作,在4年的实践检验中继续探索乡村中医药适应性人才培养路径。在学校临床医学、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医药卫生类专业中进行实践,取得一定成效。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先后立项并完成省级重点教改项目“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中医学定向培养的雅安模式创新与实践”、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中医药专业基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等课题研究。
孟伟: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学成果则是给予教师的最高鼓励与褒奖。教学成果来自于老师们一朝一夕的实践,一点一滴的积累,它是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升华。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对接岗位需求创新了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职医学教育课堂革命,提升了中医药人才在新形势下的适应性,一是实施大小学期制,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二是对接基层中医药岗位新需求,围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基层医院管理”等岗位能力需求重构了课程体系,蹚出了乡村中医药适应性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陈航:中医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传承性很强的应用技术,中医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中医一直采用传统“师带徒”的师承教育模式,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承载了中医文化教育的魂脉,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形式。
我们在学历教育中融入师承教育,实施双导师制,通过举行拜师仪式,建立终身师徒关系,开展中医药师承文化教育,跟师学习,强化中医技能、传承导师经验,树立专业自信与文化自信,担当起“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层中医药守门人的新时代使命,培养具有“仁心、仁术、仁爱”的中医药适应性人才。
宁紫豪: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中医定向生(现代学徒制班),2019年毕业后,在芦山县双石镇卫生院工作。两年来,他立足基层,默默服务着当地居民的卫生健康。
他说:中医师承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模式,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师可以传授其最拿手,最独到,最有心得领悟的临床技能经验和认识,可以使我们有所“专攻”,比起“普教”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师带徒”模式更能够学到知识。在临床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的难题,通过及时地向师父请教,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能够快速的解决,我认为师承学习模式对我工作后的学习和成长大有帮助,中医本身就是需要大量积累临床经验,是靠几本千篇一律的教科书概括不了的,相比起我们才出来的毕业生,病人更喜欢拥有丰富经验的老中医,所以在跟师的同时,我们也能收获很多病人的认可,为以后的临床经验打下坚实基础。当然有了师父的指引,对中医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有了师父的经验和见解可以借鉴,也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我非常认可中医师承这种学习模式,同时也希望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
陈怀能: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中医学定向班(现代学徒制班)毕业生,现于天全县兴业乡卫生院工作。
他说:中医师传承模式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模式,它对我的实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建立中医师传承模式,我不仅学习到师父的医德医风,而且有机会见识各式各样的疾病。在跟随师学习时,师父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或者诊疗疾病之后会系统地讲解所遇疾病的一系列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疗方式、遣方用药等,通过师父细致地讲解,我能更好的认识疾病,诊疗疾病。在与师父一起上门诊时,师父会让我自己上手诊察病情,感受患处的表现特征,通过自己亲身感受,我对疾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认识,并且能实际运用学校所学的诊疗技能,相比于课堂学习,这能使我有更宽广、更全面的感触。有了师父的指导,能解决很多自己无法想明白的问题,也减轻了我学习的压力。
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在空余时间,如节假日时我会去探望师父,与师父聊聊天,讲一讲工作经历等。在工作上遇到问题时,我还是会向师父请教,师父空闲时也会指导我处理问题。对我而言,这种模式对我之后的学习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学习师父的精神、经验,如今在工作中,我时刻牢记师父那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医者精神,治病时灵活运用师父的诊断理念、方式方法,不断增强自身诊疗疾病的能力。
举行拜师仪式,传承中医药文化,树立专业自信与文化自信
对接基层中医药岗位新需求,强化中医技能实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勇担中医药文化传承重任
厚植中医药情怀,重视中医药素质教育
大小学期制跟师临证试诊,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重构课程体系,强化中医药课程设置,确保人才岗位适应性
“乡编村用、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下得去、留得住
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检验,“‘乡编村用、定向培养、师承融入’乡村中医药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成果,破解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难题,解决了基层中医药人才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是基层中医药人才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了基层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具备示范引领和推广价值。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