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新青年|热衷科研,探索未知,他用代码敲下自己的医学梦

大学 作者:重庆医科大学 2021-10-15 15:55:21

从参加学生工作

到加入科研团队投身创新实验

再到保研北京协和医学院

成就感、责任感和光荣感

充实了他的大学生涯


段一凡

医学信息学院2018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


他的荣誉

2018-2019年度重庆医科大学“优秀志愿者”

2018-2021连获三年重庆医科大学“三好学生”

2019年度、2020年度重庆医科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

2020年第七届重医学子年度人物提名奖

2020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重庆市银奖

2021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重庆市三等奖

2021年重庆市“三好学生”

2021年第八届重医学子年度人物

2021年保研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学专业



立足专业,不断探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开设医学课程、计算机课程、卫生信息管理等课程。段一凡勤奋好学,大一下学期,他的成绩就进入年级前5%。

通过查阅专业发展相关的资料,请教老师,参加学院不定期举办的学科发展讲座,听取学长学姐们关于未来发展规划的分享……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让段一凡逐渐感受到了医学信息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医学信息化领域认识也逐渐深入,“医疗信息化领域发展并不久,还有很多领域等待着被探索,我愿意尝试新事物,愿意探索未知。”


在不同类别课程的学习中,段一凡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进入高年级后,他立足本专业特色,不断挖掘自身科研潜质,及时捕捉前沿动态。

从大一开始,出于对创新科研的兴趣,段一凡开始尝试申请课题,并积极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互联网+”大赛。

一开始段一凡对科研并不了解,也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知识的欠缺、能力的不足,让他感到课题进行屡屡受阻。他想过放弃,但很快将打击化为动力,自学、找人咨询,积累相关文献和资料,慢慢地,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思路和节奏,一点点地将难题克服。


用积极的探索精神

开启创新实验的道路


2020年12月,世卫组织发布报告称乳腺癌代替了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得知该报告后,段一凡思考着如果能开发出一套快速且准确的预测系统的话,那么可能对疾病后续的治疗以及预后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于是他便与实验室的同学着手准备,但是从数据到方法都是空白,实验一开始便陷入了困境。

通过不断查阅文献,咨询老师,经过讨论课题组的同学们制定了研究路线,在实验环节中一次次的调试、不断地试错,历时四个月成功完成实验部分搭建起了预测性能较优越的模型,最终成功在202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CISCE)中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

这个“小小的成功”让段一凡和他的团队都非常开心。

2021年年初,他组队参加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根据兴趣初步确定了大致的选题内容,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后,他确定自己的选题--“基于网格搜索改进随机森林算法的乳腺癌诊断预测模型研究”。

在这一项目中,段一凡负责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搭建疾病诊断模型。“每一位老师对学生都很负责,一些看起来很笨的问题老师也会不厌其烦的解答,让我们有信心坚持下去。”段一凡提到,有时候做实验时间有点紧,老师也会为他们修改实验中不足的地方。在老师的帮助和团队的密切配合下,该项目最终获得重庆市三等奖的成绩。

他还记得,在校赛答辩时,评委专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的模型虽然预测效果比较好,但只靠数据的输入和看不到的运算,临床医生如何相信这个结果的可靠性呢?”面对专家的质疑,他又陷入了思考,在乳腺癌的研究中,自己只考虑了算法的性能以及预测的准确度,却忽略了预测结果的解释性与可靠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临床应用价值。



段一凡向自己的创新实验老师请教学习,寻找可以改善这一弊端的方法,从老师那里他了解到微软公司近几年提出了一项新兴技术“一种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框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对该技术进行系统的学习,并将该技术应用到川崎病IVIG抵抗预测模型的研究中,实验过程中他不断提醒自己,注重性能的同时要考虑好结果的解释性,更注重其临床价值。

这些宝贵的科研经历,点缀了他的成长之路。

“正因为我们是‘初涉门道’的本科生,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并将所想结合所学进行实践,不要怕出错,每一次微小的进步的背后就是一次次的推翻再重来。”段一凡分享了他的科研体验。

成长路上的美好回忆

段一凡认为,良好的科研思维是做科研最重要的素质条件。而医学信息学院给了他培养科研思维的平台,学院坚持从小处着手,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

通过“翻转课堂”,由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再由老师进行知识点梳理和总结,并有针对性的对同学的疑惑进行纠正解答,在相互交流之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通过模拟创新创业比赛,营造答辩环境,鼓励同学积极尝试,再由老师对每个小组的项目进行点评和指导,都让同学们对创新比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鼓励学生参加科创,学校和学院提供了许多平台。医学信息学院设有医渡云大数据研究院,为学生科研工作提供了海量真实世界的医疗卫生相关的数据,减轻了同学们在做科研中数据收集的压力,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数据处理和实验部分。



可穿戴设备、智能影像处理、临床辅助系统……得益于创新实验平台,学生有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将课上所学应用于实践。每年学院还会组织一个规模较大的科创比赛——“畅想杯”,一是让学生的科研想法有机会转化落地,二是可以让同学们了解这种双创大赛的比赛机制,提前感受这种大赛的比赛氛围。而在组织院赛的时候,学院也会请到领域专家来为同学指导,让他们可以对作品进行打磨。




在学生工作中

成长与成熟

学生工作是段一凡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他在大一参加志愿服务工作部,大二、大三连续担任学院团总支学生副书记。在大二第一次接手学院一项重要的工作时,工作的繁重让段一凡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他说:“看到别的同学在拼命学习,而我却要为把一个活动举办好不断推敲策划时也曾焦虑,甚至想过要不要放弃。”但想到肩上的责任,段一凡还是打消了放弃的念头,他努力在学习和工作中寻求平衡,不惜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最终完成了工作,也从中收获良多。

“既然时间是有限的,那就从效率上下功夫。”在那以后,效率便成了他追求的中心。

学生工作不仅磨练了段一凡的性格和意志,也让他学会了担当和合理配置时间。在一次次的学生工作与学习的磨合下,段一凡总结道“时间只能决定行动的下限,效率则决定了完成的上限。注重效率,才可以专注的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务。”


2021重医学子年度人物颁奖



Q1

本科期间从事科研实践,给你怎样的收获?


科研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也拓展了自己的专业课程,让我得以多方视角了解专业内涵。同时,在科研的路上,可以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对我来说,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更多是一群人的智慧。


Q

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这几年我都在不停的调整自己未来的规划。去年的新冠疫情让我看到了专业在疫情中发挥的作用,这让我更加坚定我未来的科研方向。

因为我比较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所以希望自己以后读博,积极去做创新工作,在这一领域能有自己的作为。


文编:李雨晗 牛雨田

供图:段一凡 喻馨锐

编辑:蔡雨齐


往期热点


金秋九九,重阳安康

重庆医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中国教育报刊发丨重医打造西迁精神宣讲团队,创新党史学习教育载体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凌萝达教授

今天,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10岁了!

点一下,让我知道你  在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