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山大 学术报国 | 顶天立地,国之情怀——聚焦新材料 勇攀新高峰

大学 作者:山东大学 2021-10-19 22:55:03


适逢山东大学百廿华诞,学校与中国网联合策划推出“百廿山大 学术报国”专题报道,通过展示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讲述代代山大人前赴后继、砥砺前行的动人故事,书写山大“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华美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之路,虽崎岖不平,却勇往直前;道路荆棘,却义无反顾;硕果累累,却不骄不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院师生用青春填平坎坷,用汗水浇灌科技的麦田,用成绩铸就辉煌,向山大献礼,向世人宣告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不变誓言!


受访者
赵国群博士、教授、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孙康宁:博士、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机械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刘相法:博士、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朱波:博士、教授、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编委、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潜心钻研,追求卓越

1997年,赵国群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业后,怀揣一颗报国之心,毅然回国,从此,将一腔热血投入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赵国群说:“做科研要坚持‘研有创新,研以致用’,加强基础创新,坚持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应用,解决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难题和‘卡脖子’技术。”

赵国群经常对师生说:“我们身为材料人,应有潜心钻研的决心、不骄不躁的品性和为国添砖加瓦的精神。”他带领学院科研工作者努力增强学院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质量和数量以及授权发明专利不断提升,获得多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励和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他致力于“研有创新,研以致用”,先后与国内许多企业进行了科技合作,成功为企业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他组织产学研研发团队,研究了高性能大规格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挤压制造技术,在我国高速列车、地铁轻轨、轻量化汽车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为我国高速轨道交通工程等建设作出了贡献。

“做科研就要做顶天立地的事!”朱波在回忆自己近30年科研生涯时斩钉截铁地说。

碳纤维是国家战略新兴材料,长期被国外封锁和禁运。1992年,留英博士蔡华教授,放弃国外高薪,学成归国,成立山东大学碳纤维团队,这也是我国最早从事碳纤维研究的团队之一。1994年,朱波加盟,一干就是27年。

山东大学碳纤维团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从零开始碳纤维研究工作,历经29年,为我国碳纤维领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碳纤维技术基础薄弱,科技发展,人才是关键。在人才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缺乏、装备缺乏的恶劣研究条件下,我们中心从1992年开始一直不停的在做科学实验、科技攻关、技术转化,人员也从原来的不足十人慢慢发展到100多人。我们最早的临时工是1995年聘任的,目前依然坚守在这里,正是大家持之以恒的默默奉献,才造就了我国在碳纤维领域的不断突破。”朱波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地说。

孙康宁在1973年到1975年三年间,先后在沂南县电业局、县车辆厂做过电工和钳工。“工厂的经历带给我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和企业经验。艰苦的生活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让我在后来的科研教学中有了战胜困难的底气。”

1979年,孙康宁进入山大学习后,加倍珍惜学习机会竭尽全力提高学业专业水平。毕业后,孙康宁留校任教,经过几年的锻炼,他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教书水平,更成为教研、科研队伍中的佼佼者,在塑性成形新技术、新材料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比如锻锤及螺旋压力机打击速度与打击能量测试仪的研制,首次实现了锻压设备动态打击速度与能量的测试,螺旋金属丝冷拔工艺及其陶瓷模具的研制先后获得北京国际发明展金奖、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金奖、国家技术发明3等奖等多项荣誉,推广应用20余家。面对成绩,孙康宁平静地说:“成绩只是代表过去,我想说,只要有一颗拼搏的心,有一份不服输的骨气,就会勇往直前,在学术和教学上都是如此。”

1981年,刘相法技校毕业后进入工厂,一干就是三年。虽然只是个学徒工,但是热爱学习的刘相法,仅仅半年时间就取得了独立完成铸件成品率超过师傅的“壮举”,这使他深刻认识到知识的力量。

“为了好好学习铸造技术,我决定要报考大学。当我的师傅在得知我要报考大学时,建议我一定要报考金属铸造专业。”

后来,刘相法在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在导师们的指导下,潜心研究结晶理论与凝固技术。博士毕业后,他在纳米晶种合金新材料、熔体晶种技术、耐热高强铝合金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相关领域开拓进取,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并组建产学研用科研团队

刘相法的团队历经十余年持续研究攻关,突破了铝合金力学性能的瓶颈,发明并研制出了AlP系(AP)、Si-P系(SP)、AlBC系(ABC)、AlTiCB(TCB)四大系列20余种纳米晶种合金和耐热高强铝合金新材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高端铝合金加工业的发展。刘相法不无骄傲地说道:“如今我们的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外的同行都不相信中国可以研究出这样技术。当然我们也不需要他们相信,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就好!”

自力更生,勇攀高峰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答:是人才。”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电影经典台词,而实际也同样如此。

赵国群认为,青年教师是学院的未来和希望,从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等多方面全力支持青年教师的发展,指导青年教师明确工作定位和成长方向,努力做到“脚下有泥土、胸中有激情、心中有方向”,做“顶天立地”的材料人。他推动学院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材料学院教师荣誉体系》,开展了“树典型、学典型”“身边找榜样,为党旗添光彩”“我的岗位,我的责任”“传帮带、比赶超”等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师风的模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材料学院培养了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且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好老师。

“人才培养是科技发展的基石,我们在不停地培养本科、硕士、博士,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端人才。同时我们也特别注重团队自身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内外大学合作,与企业联动,不断增强团队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有了我们自己的技术人才,我们还担心国外‘卡脖子’吗?”朱波满怀激情地说。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领域,对于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共识:21世纪是碳时代。碳纤维以其轻质高强、抗腐耐用等优势,正在以高速度替代高端金属材料,并在向多个领域快速渗透和扩散。”朱波如是说。

刘相法带领团队历经数年,成功发明了耐热高强铝合金。该合金在经历350℃长时间高温后,极限拉伸强度仍保持在210MPa以上,500℃条件下保持在100MPa左右,材料性能大幅度提高了传统耐热铝合金的服役温度范围。以该项技术成果为依托,完全自主孵化了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成功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将纳米晶种合金及其新材料推广至全国24个省100多家轻合金材料加工企业,在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土耳其、印尼等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制造企业获得应用,国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

纳米晶种合金及耐热高强铝合金的成功研制,不仅是我国铝合金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推动了铝材深加工等相关行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纳米晶种合金的广泛应用提升了铸造基础性零部件的服役性能并增强了可靠性,促进了交通运输、船舶等制造业轻量化的发展。

情系学子,桃李天下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迄今为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培养各类毕业生16000余名。四位教授在学术上是硕果累累,科研成绩斐然,但对于自己的功与名,只有淡泊二字。对于山大的莘莘学子,教授们却是满怀深情。

在师生的眼中,赵国群既是一位专业过硬的学术大咖,也是一位温润谦和、时刻把学院师生装在心里的“暖心人”。他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好书、培养好学生作为首要职责,无论多忙,都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一字一句地为研究生、博士生指导、修改论文,主讲的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成为大家争相追捧的“金课”。

赵国群表示:“学生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一定要用心培养好、教育好我们的学生”。作为曾经的农村娃,赵国群特别理解贫困大学生上学的不容易,因此特别关心、关注贫困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推动学院出台了《材料学院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办法》,通过“一帮一”结对子、“因人施教”、捐资助学等方式,将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制度化、规范化。倡导并建立了材料学院校友基金,带头捐资,并积极发动学院校友,成立了“压79班模具专业奖助学金”,共有300余名学生获得了资助。近30年来,赵国群共培养硕博士生70余人,其中,多名已成为教授、副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企业管理与技术骨干,为国家材料学科和相关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学生们说,赵老师的谆谆教诲,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中给予我们最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最丰富的知识宝藏。

孙康宁是一个山大土生土长的教师,毕业留校任教迄今,教龄超过43年,见证了山大不断地成长与发展,对于教学更有着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大学的使命,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构筑立德树人的助力框架,这个框架的三个要素就是‘知识、能力、品行’。同学们将是我国未来10年、20年国家建设的主力,未来的建设者只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培养自己强大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成为顶天立地的人,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成为山大的骄傲。”

对于留洋归来的朱波来说,国家、科研、教学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作为三者的纽带,更应该夯实基础,不忘初心。

“学习是根本,研究是深化,但我们的初衷不能忘。什么是热爱祖国?在科研上,要敢于挑战与突破,拥有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证明我们不比外国差!对于即将到来的校庆,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多做为学校争光的事,山大将以你们为荣!”这是朱波对学生的寄语。

已到了退休年龄的刘相法,他却依然坚持在三尺讲台之上,有留恋,更有责任。他微笑着说:“我希望把本职工作做好,把研究生带好,让他们早日成为德才兼备、富有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栋梁之材。学生不能读死书,要学以致用,更要从国家和社会需要出发,探寻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生还要勇于实践,多进工厂,以发现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便退休了,我还要再回到企业继续工作,在求实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素材来源 | 中国网 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 | 陈一诺

责任编辑 | 苗立群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