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记忆 | 中国精神之载人航天精神
精神内涵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领导人评价
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2013年7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讲话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大漠戈壁金秋醉,弱水胡杨迎客归。
在完成既定任务之后,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即将结束3个月的太空飞行踏上回家之路,返回位于西北大漠戈壁的东风着陆场。
归来之时,太空还是那片太空,中国人却又一次把一个国家崭新高度在这里标记——神舟飞船首次快速交会对接,首次进入自己建造的空间站,最长时间的太空驻留,最长时间的出舱活动……
8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摄的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在出舱任务结束后挥手示意。
这是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也是中华民族的新高度。
站在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的时间轴上,我们再回眸中国航天人29年来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不由得发现,一次次托举起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正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也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一)
面对晚于国外的现状白手起家,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开始昼夜攻关;面对自然环境恶劣的大漠戈壁顶烈日冒风沙,开建载人航天发射场;面对测试发射没有工作流程的窘境从零起步,十几个人组成的课题组全国奔波调研2000多个日夜,设计出全新的测试发射工艺流程……再大的困难都吓不倒中国航天人,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埋头苦干,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
1998年1月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精心选拔的14人,汇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天空与太空,一字之差,被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包含了众多艰苦万分的训练。
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常人只能承受3到4个G的重力加速度,航天员却要承受40秒的8个G的重力加速度。训练中,他们的五官被挤压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飞,胸部极度压抑,呼吸非常困难,手臂抬不起来。一位航天员的母亲看后,一边流泪一边不住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
做这种训练时,航天员手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挺不住了就可以立即按动红钮,请求暂停。但时至今日,没有一个人按过这个红钮。
可以说,“特别能吃苦”是由载人航天领域的特别工作环境锤炼而成的。而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参与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中国航天人,才能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二)
2008年9月27日,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的第一个足印,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飘展的那一幕已经凝结成中国人永远的记忆。
然而,这一历史时刻的背后却是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就在翟志刚准备出舱之时,轨道舱频频响起火灾报警声。直面在太空最害怕发生的事故,翟志刚仍选择了毫不犹豫地出舱。他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完成任务,让五星红旗高扬在太空。”
“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杨利伟说,“有一刹那,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003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杨利伟出发登舱前挥手致意。
杨利伟并不害怕牺牲。在出征之前,他早已做好了牺牲生命的心理准备。他担心的是,如果牺牲了,他就无法完成接下来的任务,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将推迟实现。
共振持续了26秒。后来有人评价:26秒,见证了中国航天员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
18年后,“时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话天宫活动在北京和香港两地成功举办。一名香港青年学生这样问杨利伟:“您觉得航天员这个职业最酷的地方是什么?”
杨利伟答:“在太空中,当我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国旗时,那一刻我觉得我是最酷的。”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这,是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源泉,是这个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最根本原因。
(三)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意味着,中国航天用短短7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用三四十年走过的路。
最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迹。同样,一种精神,只有经过狂风暴雨的洗礼、挫折失败的磨砺,才能浸入骨髓、刻骨铭心。
2021年5月19日晚,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距离发射不到3个小时,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一个压力值参数突现异常,不得不推迟发射。
这枚火箭能否成功发射,关系着中国空间站“天地运输走廊”能否顺利搭建,更关系着后续载人航天计划能否顺利实施。
距离下一个发射窗口还有9天。为了摸排故障,试验队员换好服装、戴好面罩,一次次从50厘米见方的舱门钻进箭体仔细排查。
5月的海南,室外温度高达30多摄氏度,湿度达90%以上。在火箭舱体中,则是零下183摄氏度的低温。巨大的温差考验着长征七号,也考验着每一名试验队员。而他们一切无暇顾及,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尽快完成问题定位。
5月25日,归零工作接近尾声。5月29日20时55分,火箭成功发射!
“归零”,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名词。这个可以简单解释为“从头开始查找故障原因”的词语被细化为5个步骤。正是“归零”原则与经过一次次发射试验淬炼而成的严慎细实作风,成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成功飞行。
可以说,崇高使命焕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这种精神又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在短短29年间便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的航天奇迹。
(四)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573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将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
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的画面。
出征前,3名航天员专程来到距离发射场数公里外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从元帅、将军到普通的官兵、科技工作者,有760多位为祖国航天事业献出生命的人在这里长眠。
潘仁瑾就是其中一个。1998年4月18日,神舟一号飞船紧张备战之际,载人航天发射场电磁兼容工作负责人——潘仁瑾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为支持丈夫工作,潘仁瑾毅然辞去在上海的工作,随丈夫来到大漠,一头扎进科研试验第一线。测试工作大多在野外进行,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她都坚守在现场。
那天深夜,潘仁瑾口吐鲜血突然倒下。弥留之际,她与丈夫有个约定:“飞船上天,勿忘相告”。
载人航天精神
勇于攀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探寻精神源头 彰显时代价值】
弘扬和传承载人航天精神,中国人前进的步伐更加豪迈、自信,在更多领域开辟新事业——
1.再艰苦的条件,也压不垮有信仰的人
2.无惧挑战与挫折,在攀登高峰的路上勇往直前
3.不重复别人的老路,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
4.燃烧青春,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研究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一起深入了解载人航天精神吧!
1
END
1
往期推荐
素材来源 | 共产党员网
编辑 | 周 宇 校对 | 李思璇
责任编辑 | 孔晓茵
审核 | 陈永华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