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奋进 创新发展|苏州市职业大学建校40周年暨办学110周年(发展)

大学 作者:苏州市职业大学 2021-11-03 21:28:09


初心永恒 使命如磐
FUTURE


苏州市职业大学,

秉承“勤勇忠信”的校训,

筑杏坛辟蹊径,兴教育人,

校风端严,声誉鹊起,

成为区域品牌院校。

面对新时代召唤,

学校遵现代教育之理念,

扬改革创新之精神,

以培养“高品德、高技能、高适应”

人才为己任,

继往开来,

全力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全国一流品质院校。






励精图治 改革创新
为开创学校跨越式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苏州市职业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


质量为先 精准发展
为建设全国一流品质院校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苏州市职业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





01
党建工作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检验党建看发展”的工作理念,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融合党建。



02
思政教育

校党委确定思政“三结合”工作目标,以“五个一融合工程”推进思政教改进入数字化教学新境界。组建“思政+专业”双主体教学团队,整合苏州地域资源和各学院专业教师力量,推动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国家级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共同上好“一堂令学生难忘的”思政课,27堂示范公开课中,5堂课入选“学习强国”平台。建成“数字化思政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心”和33个“宣传思政融媒学习驿站”,集聚创新型、数字化学习载体,营造“多维度、全时空、立体化”宣传思政教育环境。



03
师资队伍

 江苏省3C产品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团队

江苏省光伏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团队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校地深度融合的人才管理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建成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精良、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有专任教师818名,其中正高职称80名,副高及以上职称399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1%。





李世超,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二级岗,现任苏州市职业大学丝绸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丝绸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家丝绸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苏州专家咨询团副团长、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等。获得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专业技术人才、“333工程”新世纪专业技术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苏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入选《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




顾星,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江苏省第五批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苏州市杰出人才提名奖,姑苏市首届高技能突出人才,苏州市首届时代工匠,苏州市首届青年首席技师,国家级“顾星技能大师工作室”( 领办人 ),“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汪义旺,中共党员,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苏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国际发明展金奖等多项重要省部级科技奖励,成为首位中国产学研合作“工匠精神”奖的高校教师,并荣获亚洲光伏产业科技成就奖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十大工匠”“十佳魅力科技人物”“三新四创”好青年等荣誉。




04 人才培养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学校以“成就学生”为立足点,制定发布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教育管理政策制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竞争力提升重点建设年工程,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专业集群建设等3个专项行动计划,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建成省市品牌骨干专业5个,校品牌专业7个,校骨干专业6个。新增国家规划教材3部,立项“十三五”规划教材7部、省重点教材10部;新增省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获得省级奖21项。


学校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化课程14门,个性化课程15门,包含3门双语课程,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建成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3门,校级精品在线课程17门,入库在线课程391门,实现全校60%以上的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近2万人次,立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44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413门,合作开发教材316本,校企联合培养学生5700多人



05
科学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开题报告会

学校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建设年工程,开展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3个专项行动计划,修订出台一批激励政策,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2项,省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4项。“太湖众创”获批国家级大学生众创空间,“3C产品智能制造”获批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5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列全国高职高专前茅,专利同类型院校领先。



06
社会服务

学校创新性地将“校企合作”拓展提升到“政行企校”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校地合作”格局。与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市市场监督局等10多个政府部门开展全面合作搭建 “一院一镇”合作平台,夯实校地合作内涵。与大院大所签约共建,提高合作层次。


学校编印“资源服务清单”,将校内优势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建设一批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打造“菜单式”、“订单式”培训服务,形成面向产业行业企业多领域、多层次社会培训体系,拓展社会培训规模。近三年社会培训14707人次,培训规模89352人天。


学校一贯注重社会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服务苏州全民学习、终身教育,满足社会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教育服务,形成了社区教育“精准滴灌”模式近年来,建成省级学习苑11个、省级游学项目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2个、省级学习体验基地3个、省级养教联动基地1个;市级市民学习苑10个、市级社区教育游学项目18个。与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完成培训项目18项,培训学员6万多名。承接各级各类考试服务45项,服务考生36万人次



07
文化传承
学校注重文化育人、文化传承。2006年建成吴文化园,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是全校大学生“吴文化”课程授课基地、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每年接待逾2万人次

吴文化园还是吴地文化、江南文化研究创新的平台。建设了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了江南文化研究院、太湖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况钟研究会等文化研究机构。近三年,吴文化研究团队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4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7本,发表论文110多篇;荣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举办全国学术研讨会6次,各类学术讲座40多场。

学校“苏州石湖智库”成立于2018,是在苏高职院校中首家以“智库”形式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智库以“政府政策研究、应用理论创新、江南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立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创新,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江南文化品牌。智库以服务地方为理念,致力于推动苏州特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积极为名城苏州在新时代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献计献策。

近年来,“苏州石湖智库”共发表决策咨询报告102篇,32篇获省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申报市级以上课题近3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群众》等刊物上发表相关主题论文20余篇。承担市委研究室和人大研究室委托的多项课题任务,与清华大学合作“地平线计划”。智库牵头申报获批“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协同创新基地”,出版《苏州运河十景》及手绘长卷、专著《苏州大运河》。



08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中澳合作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专业项目获评江苏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教育厅成立中巴经济走廊文化交流中心,与南非工业与制造业培训署合作培养海外技能人才。校企在南非建立中南非亨通智能制造学院,在马来西亚建立工业机器人产业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是省外国留学生优才计划高技能人才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学校是东南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中方副理事长单位。



09
学生发展

学校着力推进智慧学工建设,建设启用大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提升管理服务育人效能。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形成“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启用抗挫折教育体验馆,助力阳光成长。实施“大学生就创业指导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新创业等培训指导服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三创”文化节、“三走”锻炼等校内外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实施“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专项行动计划,建成江苏高校首个省级红十字标准化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启用大学生活动中心,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实践活动,获评江苏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奖。

三年来,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培训红十字初级救护员5000余名,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4万余人次,获评江苏省优秀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校团委获评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


百年矢志追求

百年奋斗耕耘


铭记辉煌成就,是怀恋,更是感恩
是回望的一片风景,
更是发自内心的一段祝福。



纵览煌然巨变,

恰是集百年人文之精蕴。



值此新时代之际,冀望吾辈师生,
知所来之非易,更惜寸阴之可贵,
唯缅怀初心,恪守校训,
同心而聚,逐梦前行,
再谱华章!

编辑|新媒体中心

审核|宣传统战部


延伸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