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日
《云南日报》聚焦我校
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
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
刊登报道:
《一份充满“光”与"热”的合作》
10月中旬,“中国-东盟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应用示范国际培训班”在云南师范大学开班。25名老挝学员和来自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学员一起,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培训。作为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简称“联合实验室”)的重要培训项目,2013年至今,已举办了6期国际培训班。
从招收第一名老挝留学生,到如今高端复合人才撑起老挝可再生能源领域一片天;从当初的筚路蓝缕,到帮助老挝建成健全的专业实验室;从靠山林要能源的传统观念,到现在依靠科技要能源的新思路……联合实验室不仅使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成果在老挝得到了应用和推广,还提高了老挝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造福了老挝百姓。正如老挝能源与矿业部副部长西尼瓦·苏潘努冯在开班仪式致辞时所说:这一项目的持续深度合作,将使老中成为推动东盟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推广的中坚力量。
在中老两国科技部支持下,2013年9月3日,云南师范大学、老挝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研究所签约,共建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围绕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这条主线,以技术转移与联合研发创新为重点、以实施产业化与示范应用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为内核,开发与利用中国和老挝可再生能源,带动和辐射东盟各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2018年1月,联合实验室在万象举行落成揭牌仪式。同年11月,云南师范大学被昆明市人民政府邀请作为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第一批合作伙伴,建设“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
为什么要建联合实验室?这是在共建共享共赢中深度诠释中老友谊。联合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认为,老挝具有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专业人才、科研力量和基础设施制约,老挝在该领域的发展不突出,也制约了其经济社会发展。而云南师范大学在可再生能源研究领域起步早、人才强、成果多,就近就便开展合作的基础好,也有利于推动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联合实验室可以促进中老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能源与环境双赢目标。联合实验室既服务于中老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老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又能有效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出口,带动和辐射东盟各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2013年定下的目标和愿景,如今已逐步变成现实:老挝建成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实验室、太阳能光热利用实验室、生物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实验室、太阳能产品利用质量检测中心;20余座可再生能源集中示范区造福当地人民;开展老挝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调查与踏勘,协助制订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规划方案,并建立老挝能效提高与评价系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带动与引领了双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共建,老挝拥有了一批可再生能源领域高端复合人才。“初去老挝,发现他们那儿也有别国捐赠的先进设备。但因为缺乏专业人才,设备只能搁置。而且老挝科研机构开展教学用的教学模型,也是10多年前的老模型。”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云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李明教授对初到老挝的那次调研记忆犹新。 老挝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研究所于2011年12月成立,在基础研究和工程示范方面刚刚起步,而专业人才不足是老挝方的短板。联合实验室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老挝培养科技人才。作为联合实验室的中方实施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每年都会录取2名至4名老方人员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几年来共录取16人攻读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目前有10人已学成归国,并成为联合实验室的核心骨干。 从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老挝留学生叶明同,现在是老挝能源与矿业部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研究所替代能源处副处长。叶明同承担着太阳能研究利用、联合实验室的联络人等工作,“我经常到示范工程现场检查维修。当遇到我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云师大会给我们提供远程指导。”叶明同说,在云南4年系统的学习,让他成为了国内首批掌握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并得以有机会为国家作贡献。博林是老挝能源与矿业部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研究所生物能源处处长。在云师大攻读博士时,他的研究方向是沼气及综合利用技术。“中方为老方培养人才,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对老挝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帮助。”博林说,他希望以平台和项目为依托,双方可以长期合作下去,让更多的老挝人因此受益。2018年11月1日,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原科技部部长、现技术与通讯部部长波万坎·冯达拉院士向云南师范大学颁发重大成就奖,以表彰云南师范大学为老挝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作出的重大贡献。 如何为老挝培养更多人才?对此,联合实验室和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主任、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永文教授表示:“联合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到2023年底,再培养10名至12名老挝高级专业人才、20名至30名老挝专业科技创新人员,培训200名老挝技术用户,为老挝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持续输送核心力量。”
联合实验室中方办公室里,有一面墙贴满了图片。其中有一张,让联合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陈玉保至今说起来仍止不住开怀大笑。 一个农家小院里,身着黄裙的老挝妇女正指着架子上的木瓜给陈玉保看,画面温馨有趣。那是在2018年9月,中方代表团到万象省一户农户检查玻璃钢沼气池示范项目运行情况。一进门,这家的女主人就拉着陈玉保的胳膊说个不停。一头雾水的他被拉到木瓜下,看着女主人用手指着树上结的木瓜,又再指向旁边的沼气池。几次比划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想表达的意思是,自从建了沼气池、使用沼液施肥后,结出来的木瓜个头比以前大很多。”陈玉保笑着说,从这个农家院的小插曲,可以看出民众真心感受到了示范工程带来的利好。老挝国家妇女儿童医院位于老挝首都万象市,对于热水的需求量较大。但因电力不稳定,热水供应难以保障,手术中经常会碰到停电无热水的现象。联合实验室在选择合作示范点时,以老挝国家妇女儿童医院作为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之一。经过现场勘查、从中国运设备、全程参与设备安装、手把手教授设备使用方法,医院终于装上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听说这个消息后,博林感慨无比:以后在这儿出生的孩子,都可以用上太阳能热水了。老挝万象省的一所孤儿初中,在联合实验室的推动下,装上了2套太阳能热水系统。当冬天或寒潮来临时,孩子们也可以告别冷水澡了。“能有如此温暖的冬天,他们太高兴了,我也很感动。”万象省孤儿学校的一名老师开心地告诉中方项目组成员,孤儿们虽然感受不到家庭的幸福,但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温暖。 李明至今仍记得他每次到万象省的孤儿学校时受到的热情款待:校长把鸡头、鸡心全都放在了他的碗里。在老挝,这是给最尊贵客人的最高礼遇。当然,联合实验室带给老挝民众的,不仅仅这些。太阳能光伏提水项目大棚解决了老挝村民取水难的问题;太阳能路灯解决了夜晚行路照明问题;半气化炉(气柴灶)解决了老挝居民使用薪材成本高、碳排放高、能源利用率低、环境卫生差等问题……联合实验室真正做到了造福老挝百姓。
8年来,联合实验室结下了累累硕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带动和引领了双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不仅得到了中老双方科技部的高度赞扬,收获了受益百姓的真诚感谢,还在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培养了当地居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观念和意识。丰富的山林资源,让老挝人形成了靠山吃山的传统。但随着联合实验室的共建,人们也开始转变思路,从向山林要能源转为向科技要能源。陈玉保说,随着项目一期建设的推进、相关目标的达成,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理念在老挝落地生根,推动了老挝的绿水青山保护工作。而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不仅于老挝有利,也会对东盟南亚起到积极的宣传与引领作用。正是基于联合实验室的重大成果,“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成功入选“科创中国”2021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正如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原科技部部长、现技术与通讯部部长波万坎·冯达拉院士所说:“合作项目积极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是‘一带一路’的魅力所在。”往期精选:
图文来源 | 《云南日报》
图文排版 | 杨丽
延伸阅读
-
“苗疆陈朵朵”在哀牢山保护区露营事件,并非简单的个人行为,它映射出当下网络时代流量追逐与自然敬畏之间的冲突。虽然陈朵朵事后道歉,并声称“没有破坏任何自然环境”,但这并不能掩盖其行为背后的深层问题。陈朵
-
据媒体报道,一名博主在国庆假期期间,独自踏入云南哀牢山收集素材的视频,使这座神秘的山脉迅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10月6日,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管护局迅速行动,连续发布了三条重要告知书。这些告知书明确指出
-
近期,因为一位视频博主“山取画材”独自进山收集材料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让哀牢山在国庆假期爆火,不少人慕名而来。10月3日,云南哀牢山仙境官号发视频称,国庆节假期,哀牢山旅行来了一亿人。针对近期游客量激增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