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萊茵:用這把椅歡迎航天員回家

大学 作者:香港浸会大学 2021-11-05 12:51:18


採訪秦萊茵(Anna)那天,

香港終於有了些入秋後的涼意。

跟隨萊茵的講述,

我們又回到了不久前

那個驕陽似火的夏天。





2021年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伴隨著返回艙艙門打開,結束了90天「太空之旅」的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

 

鮮花、掌聲、歡呼、雀躍。面對歡迎的隊伍、記者的訪問,此時,剛剛從失重的外太空歸來、還不能正常行走的航天員們,最需要的是一把舒適的、能夠支撐他們以挺拔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的移送椅。

 


這把代號為「熊貓專用椅」的航天員返回移送椅,最初的設計者是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秦萊茵。從「神舟十號」的首次設計,到「神舟十一」、「神舟十二」的優化改良,秦萊茵和她的團隊正是用這把椅一次次迎接航天英雄們回家。




 
 



講起秦萊茵與航天員移送椅設計的緣分,還要將時間回溯到2013年4月。


那時她剛剛從英國最頂尖的藝術設計學院——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畢業不久,懷著對「設計之都」的夢想,來到深圳無限空間工業設計有限公司做設計經理。

 

秦萊茵(左一)畢業後來到深圳追尋設計夢想


從接到為「神舟十號」航天員設計返回移送椅,到交付中國航天員中心使用只有二個多月的時間。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第一次專門為航天員設計的「返回移送椅」,接到設計任務後,秦萊茵使盡渾身解數,打開腦洞,力求創作既有儀式感又與別不同的設計。

 

第一代「熊貓專用椅」設計草圖


「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是環境因素。由於航天員返回地球的落地點是在一個大致的範圍之內,航天員一旦著陸後,工作人員必須迅速跑過去,幫助他們坐下。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輕便,方便移動,於是就設計成一個類似行李箱的可折疊的椅子。


考慮到不能有任何多餘的部件,我們將椅子的腳設計成兩個扣,打開後,兩個工作人員拎起來就可以抬著航天員走,兩邊的把手設計是之前沒有的。材料方面選擇了碳纖維,這個材質相對比較輕,而且可以做成空心的結構。」

 

秦萊茵及其團隊設計的「熊貓專用椅」開創許多先河


「其次,我們還要考慮舒適度。由於太空重力的改變,對航天員骨骼有影響,航天員落地後是不能行走的,肌肉也是乏力的,我們的設計除了人體工程學的角度,要有足夠的支撐保持他們良好的姿態,也要考慮讓他們坐著舒適。海綿的厚度,再加上航空服的厚度,都要計算在內,做成類似沙發的椅子。


在美觀方面,我們想要表達太空的元素,就把太空艙裡面很酷的椅子的感覺加進去。為了增加儀式感,我們還將中國古代轎子的設計元素加在裡面。」

 

「熊貓專用椅」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第一次專門為航天員設計的返回移送椅



為了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做好移送椅的設計,那段時間,秦萊茵和製作團隊可以說不眠不休。二十幾個不同的方案,鋪了滿滿的工作牆。


「我們反復討論,最終選送了兩套方案,幸運的是,航天中心對我們的折疊設計非常滿意」。

 

秦萊茵憶起返回椅的設計,許多細節歷歷在目。


現在回想參與「神舟十號」返回移送椅的設計,秦萊茵仍感覺興奮和驕傲。


「非常感謝我的恩師——無限空間的創始人溫晶舟老師。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溫老師不僅是跨領域先進醫療頂尖設計大師,而且是非常棒的設計導師,他能夠把不同背景的設計師調動起來、發揮所長。我們的團隊合作得非常好。」

 

「神舟十號」航天員張曉光(左)、聶海勝(中)、王亞平(右)首次使用「熊貓專用椅」



後來,我們看到「熊貓專用椅」在「神舟十號」返回移送椅的基礎上有了更多優化、改良,到了「神舟十一」、「神舟十二」的移送椅設計更精美、更帥氣。



秦萊茵出生在德國風景如畫的萊茵河畔,極具藝術氣息的萊茵河註定讓她的名字、她的一生都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秦萊茵五歲隨家人回到香港,十七歲那年,為追尋心中藝術的夢想來到中央聖馬丁大學設計學院攻讀產品設計專業。


受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的影響,秦萊茵在設計中更願意跳脫自己的局限,更大膽、更契合用家的需求來設計產品。受倫敦城市藝術氛圍的薰陶,秦萊茵用講故事的理念,來賦予設計新的表達與內涵。

 

秦萊茵畢業於著名的中央聖馬丁大學設計學院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理念,秦萊茵在做畢業作品設計時,結合了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科技,設計出一台叫做P.O.D. Kiosk的流動書店,用家可根據需求列印出所需要的書籍。


這部機器可以隨意擺放在商場的角落,結合雲端創作平台的作家分享,滿足了現代文化商業模式的需求。

 

「現在想起來這個作品還是很成功的,也是很前衛的」。

 

秦萊茵畢業設計作品——P.O.D. Kiosk流動書店


畢業後的秦萊茵供職過商業企業,也嘗試自己創業。為「神州十號」設計移送椅的成功,激發了她對生命健康相關領域設計的興趣。


為了進一步充實自己,2014年,她入讀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碩士課程。讀研期間,她開始專注於健康醫療康復產品的設計。


她與幾位同學一起發明設計了「可穿戴外骨骼套裝」,幫助下肢癱瘓病人改善循環的同時,重獲部分活動的能力。

 

秦萊茵(右二)在中大就讀期間設計了「可穿戴外骨骼套裝」


中大學習期間,她還加入了「運動燃希望基金」(Sports for Hope Foundation),擔任執行委員。


「運動燃希望基金」提供及資助一套完整的重點培訓課程給予在弱勢環境下成長的青少年,讓他們擁有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


多年來,他們與香港奧委會、香港體育學院合作,開展精英運動員選拔和支援項目。其中,2020東京奧運會香港首枚金牌獲得者張家朗就是他們曾表彰的精英運動員。

 

秦萊茵(右一)擔任「運動燃希望基金」執行委員


堅信「用運動塑造美好自己、美好香港、美好世界」的秦萊茵本身也是一個運動高手。


從五歲到十五歲期間,她的課餘時間都是在網球訓練中度過的。她在全港網球公開賽最好的成績排至60名左右。運動讓她找到更多生命的樂趣。

 

秦萊茵(左)在剛剛結束的「IFT國際先進網球公開賽2021女子雙打30+」取得亞軍的好成績,位列全港排名第九名。


「小的時候覺得打球是單獨的事情,打球就是打球,工作以後,覺得打球不但能認識社會各行各業的人,也能學到很多不同領域的事情。運動對於生活是一個很好的平衡、放鬆的機會。


運動也是一個訓練的過程。遇到對手了,你就會想怎麼樣能再好一點,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即使是第一名,也不會說可以達到不用再進步程度。運動讓我每天都在鞭策自己,找到更好的自己。」



2021年9月,秦萊茵加盟浸大視覺藝術院擔任助理教授。除了教授學院以及通識課程之外,她還積極開展有創意的科研。浸大跨學科的研究氛圍讓秦萊茵有了更多的空間與不同院系的學者們合作。跨學科設計讓她的創意更天馬行空,讓她的夢想更恣意揮灑。

 

秦萊茵在浸大視覺藝術院擔任助理教授


「目前,我正在和中醫藥學院『羅守輝骨與關節疾病轉化醫學研究所』的張戈教授及其科研團隊開展一項合作,他們之前在『天舟一號』上進行的生命科學研究是非常棒的。


我們這次合作是設計一種在太空環境下可以注射藥物的裝置,同時,我們也在設計可以搭載這個裝置的宇航服。如果這一次合作順利,將是完成了我太空裝置設計的又一個夢想。」 


秦萊茵對航天產品設計充滿興趣


除了神奇的太空裝置設計,秦萊茵也會探索更多有趣的設計研發領域。針對疫情下,人們戴口罩會有的不適感,她力求通過自己的設計喚起人們更好的「口罩下」的體驗;針對人口不斷老齡化的問題,她希望設計一些適合老人使用的輔助設施。 


汲取著浸大的人文養分,秦萊茵希望在工程設計中加入人文的因素。她寄望未來與特區政府合作,為每一個城區公共的運動設施增加人文藝術的元素,讓不同區域的運動設施展現獨特的文化藝術。

 

秦萊茵熱衷於公共運動設施的設計


儘管已經有了一個三歲半女兒,但生活中的秦萊茵更像一個精於手工的小女孩。她喜歡DIY,很多看似普通物件、環境經過她的創意設計,都會別有一番藝術的氣息。


秦萊茵說,直到現在她還是會對那些有趣的設計心動、著迷。

 

閒暇時,秦萊茵會自己動手設計精美的蛋糕。


或許,在每一個設計師的心裡,都會住著一個執念世界單純而美好的小女孩。


一生 ,永遠。



就在我們完成這篇採訪時,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也已經順利升空並與天舟三號成功對接。


秦萊茵說,六個月後,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回家的還是這把椅。

 

六個月後,再見!



 
 




5

11

微信公眾號 | HKBUOfficial

新浪微博 | @香港浸會大學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