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风华•校友风采┃汪天平:精防报国践初心
10月28日,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视频会召开。我省共有2位专家获得表彰。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汪天平就是其中之一。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每5年一次,是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共同开展的,重点表彰在国家重大战略、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中涌现出来的领军人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区域发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等涌现出来的杰出人才;长期坚持工作在一线专业技术岗位,潜心本职工作,具有无私奉献和拼搏攀登的精神,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人才。此次获表彰对37年坚守在血吸虫病防治第一线的汪天平来说,是实至名归。
汪天平,安徽望江人,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我校1984届校友,是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十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的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津贴。他长期从事疾病控制工作,参加过1998年抗洪救灾和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2016年带队支援过西藏,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担任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和总领队,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疫前线的领头雁
2020年安徽公共频道典型人物专题《榜样》播出汪天平的抗疫事迹后,无数人湿润了眼眶。“作为全队的‘大家长’,当最后一批队员隔离结束的时候,我才把心放下来。能在主战场参加这次战斗,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因为在这场战役中,我倾尽全力,这是我一生中,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因为我把所有的队员、所有的战友,一个不少安全带回来了。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打胜仗,零感染’,我们做到了。”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下午一点半,汪天平对妻子说:“你快点做饭,我要到武汉去。”他的妻子笑着回答:“你开玩笑吧?是不是想偷懒,不想做饭?”
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跟我们开玩笑。疫情来势凶猛,蔓延迅速,形势愈发严峻。大年三十那天,汪天平主动给省卫健委发出请战短信。奔赴战场,他早已做好准备,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他担任的是安徽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总领队、临时党委书记。
临危受命,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具有30多年党龄的党员,汪天平说道:“是党教育了我,人民养育了我,在国家有难、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我必须挺身而出,我有信心,有能力,更有责任站出来,到一线去,到阻击疫情的一线去!”1月27日下午,我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紧急集合,185名队员在汪天平的带领下逆行出征,连夜奔赴武汉。
现场的情况远比想象中的困难。重症病人一床难求,防护物质严重匮乏。眼看着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怎么办?“我们是带着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嘱托,带着全省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武汉的,我们已经做好了吃大苦、受大罪的准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面对困难,汪天平这样跟自己的队友说。
没有医用防护服,工业防尘服穿两件;没有n95口罩,普通口罩戴两层;没有靴套、正压头套,他们就用塑料袋来替代。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和节约防护物资,国家规定每班4小时,汪天平带领的队伍每班6到8小时,甚至10小时;国家规定半个月轮休一次,他带领的队员一个月才轮休一次。汪天平深情回忆,那时的他不仅担心冲锋在前的队员倒下去,更担心自己倒下去,作为总领队,他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医疗队工作。
中科大一附院感染办专家谢少清说:“那个时候,经常晚上都是搞到夜里一两点,汪领队每天晚上都开协调会,了解大家当天遇到的困难,第二天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副主任医师吴齐兵回忆道:“无论从生活上、物资保障上,还是医疗救护方面,我们一有困难就第一时间向他求助,他也是第一时间给我们应急解答和支援,他是我们队伍的定海神针。”
坚守65个日日夜夜,带领8批1362名援鄂医务人员,奋战于武汉市7家医院与4家方舱医院,累计管理床位2166张,收治患者3156例,其中危重症达745例,救治数量,名列前茅;VV-Ecmo救治操作难度,号称世界最高级;方舱广场疗法,广为传播,成为“网红”;分期分症,一人一方,辨证施治尽显中医精髓;社区巡诊,关口前移,防治结合,在医疗队中独树一帜。这些数字和成绩的背后,是汪天平在抗疫前线用奉献书写的忠诚与担当。
血防领域的拓荒人
截至2019年底,安徽省50个血吸虫病疫情流行县(市、区)中,9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3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8个达到消除标准。连续16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连续7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感染性钉螺。知情的人说这一成绩的取得,有汪天平的一份功劳。
一年365天,大部分时间奔走在滩涂、湖沼之地。从事血防工作30多年,汪天平已成为我省和全国血防工作的拓荒者之一。
1984年,成绩优异的汪天平从安徽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卫生厅位于芜湖的直属单位——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那个时候,同学们和他开玩笑,说他被分去了养老院。回忆起刚刚到血防所的时候,汪天平感慨地说:“作为改革开放后所里第一批大学生,单位领导还是非常重视的,我刚工作,所里就把七五攻关的研究项目交给了我。”从那时起,汪天平就在血防领域扎下了根。虽然他来之前很少人做研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虽然经费捉襟见肘,很多情况下得靠自己想办法,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汪天平凭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韧劲和执着,跟血吸虫这个“小虫”打了一辈子交道,成了我国血防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安徽省和全国血防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正如他自己所说,“做科研光靠8小时工作时间是不行的,不吃些苦,是做不出来成果的。”三十多年来,汪天平工作起来不分昼夜,节假日也大部分是在调研现场度过的。“那个时候就住在血防所的院子里,吃过晚饭后,就直接去实验室了。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也大都在农村做调研,吃住都在村里,一待就是两三个月,很少有时间休息”。长期奔波在血防一线,汪天平一样感染过血吸虫病,但他从没退缩。其间,他有多次机会留在国外或大城市,最终,他选择的依然是家乡,是血防一线。他说:一线虽然条件差,但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把最新科研成果用于防治实践,能够直接为老百姓服务。
后来,汪天平承担起了管理工作,但他一有时间还是往实验室里钻,外出调研,也是都是他亲自带队。2016年、2017年,他不顾心律不齐的病史,主动担任援助西藏包虫病流调领队,出色完成包虫病流调任务。汪天平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刚来西藏时,队里的成员几乎个个都有头痛、头昏、失眠、心率加快、鼻孔流血、食欲不佳等高原反应。”但这些都没有成为流调工作障碍,他们负责的3个县12个村共16万人,基本摸底完毕,为推进西藏包虫病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汪天平为此荣获了西藏自治区包虫病综合防治先进个人,受到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通报表扬。
汪天平从事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科学研究多年来,硕果累累。汪天平主持和参加国家医学重点攻关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重大研究课题30余项,1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他还主编和参编了寄生虫学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论著百余篇。他组织研制的血吸虫病诊断试剂,连续多次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并率先通过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注册,被指定为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的查病试剂,该试剂为我国血吸虫病规划目标的实现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汪天平把工作重点放在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上,希望他们能尽快挑起大梁。血防所里的张光明与孙成松两位年轻骨干,谈及汪所,他们话语里充满了敬佩和感恩:“榜样就在身边。只要是年轻人提出的合理的科研想法,他都会尽可能地从经费与人力上给予鼓励和支持。汪所就是我们的大家长,真正为我们年轻人的未来与发展着想,我们非常荣幸以及庆幸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和领导。”
在汪天平的带领下,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的五十几位成员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及各类国际与国内合作项目等共16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三等奖30余项。研究所也已跻身全国省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的先进行列。
安医精神的践行者
他是援鄂医疗队的“领头雁”,是坚守血防一线的战士,是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早在1997年就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更是安医人,在祖国大地上写下“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安医精神。
1979年,作为“新三届”的最后一届,汪天平迎着改革的春风,考入安徽医学院,年仅十六岁。在那些艰辛的岁月里,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走出了“农门”,“当时考虑到农学与医学的招生名额多,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填了安徽医学院,最后被分配到卫生系。”谈起与安徽医科大学的缘分,汪天平笑着说。
“我在安医学习的时候,学校的学风校风很好,一百比三的录取率让每个人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个时候,大家铆足了劲地认真学习,每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汪天平说道。课堂、食堂、实验室、寝室,四点一线的生活,是汪天平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母校让汪天平难忘的还有同窗情和师生谊。时隔30多年,他依然清楚地记得,报到当天,当他拖着从表姐家借来的木箱子独自一人来到学校宿舍时,已经是晚上六点多了,早上与中午只简单凑合了一顿的他已饥肠辘辘,同学见状直接把自己的饭盒和饭票塞给他,说:“你赶紧去食堂打饭吧,去晚了就没有饭吃了。”从那顿饭开始,汪天平和当初塞给他饭票的同学,我校公共卫生学院的院长江启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说起带领他走上科研道路的人,汪天平对当时流行病学的祖述宪老师记忆犹新。他回忆道:“祖老师极具批判性思维,大家都默认的结论,他偏偏要大胆质疑,并挑出有漏洞的地方。他教我们怎样做实验、怎样查文献,如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可靠的数据等,对我帮助非常大。”
“何为母校?母校就是永远会把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留给她。”从安医大毕业后,汪天平先后到上海医科大学(现在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继续深造学习,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但是在他的心中,总有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会留给安医大,这就是母校。汪天平表示,在安医大学习的时光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不仅为他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让他从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红绿灯的农村小子,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谈到给安医学子的寄语时,汪天平略有所思地说道:“现在的物质条件优越了,但是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更要有精神,有信仰,更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懈怠,不浮躁。埋头苦干,多做实事,真正做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今年,是我校建校九十五周年,汪天平说:“预防重于治疗,我们不仅要精医报国,更要精防报国,把关口前移,只有把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好,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少得病,不得病。”他衷心祝愿母校能培养出更多良医的同时,也能够培养更多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来源:校新闻中心 大学生全媒体中心
作者:公惠玲 冯戚
图片来源:受访者
责编:公惠玲
排版:王晶晶
审稿:惠继荣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