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朗镇政府共建了我校首个产业学院——大朗毛织服装产业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实训室、广东省户外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家职业技术资格“1+X证书”考证试点等标志性成果百余项;参与了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这便是我校创意设计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多年来精准对接数字创意设计服务领域,通过“成果导向,项目引领”的产学合作育人模式,为东莞地区生活用品企业培养大量优秀的“艺术创意+科技智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眼下,他们承担了一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任务,院长陈炯然介绍,后续将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继续加大校企合作,打造数字化设计人才培养高地,建设助力企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创意+智造”特色鲜明的省内高水平专业群,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访谈对象——创意设计学院院长陈炯然
小编: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创意设计学院的建设现状和特色亮点。
陈炯然:我们学院有教职工39人,学生近千人。学院由产品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广告艺术设计、家具艺术设计5个专业组成,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数字创意设计”服务领域,以“创意+智造”服务于生活用品类企业,培养具有“艺术创意+科技智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创意设计人才,胜任产品及品牌策划、设计、传播等岗位工作。学院前身是“艺术设计系”,十余年的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各项指标衡量,我们学院的综合实力在省内名列前茅,已经进入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的第一梯队。
人才培养质量好,通过项目教学、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培育出精设计、善创新的人才。历年来,学生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比赛全国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6项,省级奖项184项,获省市级创新创业等奖项7项,省级攀登计划项目3项。依据麦可思报告学生近三年就业率及工作满意度等平均高出同类专业2个百分点。
教师整体素质高,团队年轻肯干,信息化素养方面比较突出,教学成果遍地开花。历年来专业教师获得国家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服装专业黄文萍)、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获广东省艺术设计教指委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1项等;完成省市级教学、科研课题20项,发表论文及作品160项,申请专利53项;近三年累计完成企业项目40余个,转化作品80余项;2021年10月8号创意设计学院陈惠华老师代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竞赛广东省选拔赛,取得家具设计师项目职工组第一名,荣获“广东省级技术能手”称号,我院也获得“冠军选手单位”称号。“成果导向,项目引领”的产学合作育人模式荣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三创”人才培养与探索荣获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
小编:今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0月两办又出台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请问你们学院是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的重要讲话精神?
陈炯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这给学院全体老师们增添了工作的动力和信心。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学院会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强化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其次是构建一个良好的治理体系,规范各项规章制度、理顺工作流程。希望体系搭建好以后,大家能凝心聚力,树立主人翁意识参与学院的各项工作。
在专业建设方面,围绕“产品艺术设计”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我们将建成精准对接大湾区数字化产业需求,具有东莞地域特色的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水平专业群。要达成这个目标确实有难度,但我们会朝着这个目标奋斗,逐步实现。在专业定位方面,如何对接地方经济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这是我担任新的工作岗位后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对接学院的专业,大湾区、东莞的对应行业及产业链条资源非常丰富,但是10年来,学院各专业一直没有形成显著特色。培养人是一个前瞻性很强的事,人才培养定位需要开展广泛的调研,深入企业、行业开展对话,明确需求,并对行业有一定的研判与整体发展趋势展望,确定后我们就要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能让学生适应当前及未来智能制造的环境,培养真正适合数字化时代的新一代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第二个问题就是精准对接产教融合型合作企业。我们一直在寻找合作的龙头企业,但尚未如愿。目前我们规划联合几家中等规模、行业典型、重视设计研发的企业整合组建数字化艺术设计产业学院。引进好的企业,深度与校企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可以解决我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教改革”等问题,我们希望他们能带来一些企业的工作任务、项目,然后根据这些转化成我们的课程。以这种方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跟社会和企业充分对接。而在教学方法、教材改革方面,也需要企业资源来支撑。以往有些教材是找一批老师编写出来,实操意义弱一点;而我们现在很多新形态的教材,都来源于企业的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实践,收获也相对更多。
课程建设方面,将依托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另外还要结合美育科普基地的建设任务,把部分课程转化为继续教育课程(10门课程,1个科普基地),提升社会培训水平。我们今年承担了十门继续教育的课程,比如photoshop图片处理、视频编辑,还有美育基础课程等。利用学院原有的优秀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形成针对社会人士开展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数字化创意设计成果的转化能力。
实训条件方面,打造“学产训赛创”共享型实训基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我们正在构建从专业群服务中心、专业研发平台到专业项目工作室的三级实习实训架构,引进优质企业,明确绩效目标,形成校企共建、学产训赛创高度融合的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方面,学院将以大朗毛织服装产业学院为核心,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我们的大朗毛织服装产业学院是政、校、行、企四方面都参与的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其中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由大朗镇政府提供场地,目前装修即将完毕,我们将邀请行业里有影响力的专家团队,带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来服务大朗的毛织企业,打造成一个高水平、高标准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政、校、行、企四方合力共同去实施方案,共同落实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全力推进产业学院工作。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方面,通过引进国际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参与国际交流、展览和竞赛,提升国际影响力。对于设计行业来说,博采众长十分重要。我们希望能引入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师来建立工作室,借他们的影响力去参与一些国际上的展览和交流、或者竞赛等等。
小编:学校现在在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您有什么想法?
陈炯然:在三全育人方面,希望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教职人员在校园里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所以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身教。另外我们注重“以赛促学”,通过竞赛的参与来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比赛初期,我们在各专业广泛开展教师对课程思政实施的讨论;初赛作品和最终的作品都经过了全体教师研讨,通过仪器观摩、互相点评,大家都拓宽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思路。教师们通过研讨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怎样在突出专业目标的同时融入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能太生硬刻意,要主动去思考和挖掘课程思政方面的元素。在今年学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我们的4个参赛选手全部获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接下来我们也将按照学校的“三全育人”工作方案思考如何细化十大育人体系构成学院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小编: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起来后,对学生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陈炯然:我们希望建立起“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整个专业群课程中,第一年的课程(底层)是完全打通的,主要由专业群平台课和公共必修课构成:专业群平台课是提炼出专业群中各专业最基础、最有共性的课程;公共必修课则是素质类、通识类的课程,还包括一些传统文化课程等。中层就是真正面向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会有一个课程包,大概有5-8门课左右,学生在大二的时候逐步形成专业对应核心岗位的基本技能。第五、第六个学期,就属于拓展类的课程。这时候会产生分化,部分学生会在原专业方向上往深处学习,部分学生可能在专业方面发展空间不大,还可以有其他拓展方向供选择。比如有些学生在技术层面觉得自己好像学不会,那可以选一些营销、广告类的课程包,将来从事销售行业也不错。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一种个性化的成长空间。
按照设想,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可以在专业群内选专业,不一定限制在他们录取进来时的专业。经过一年时间的专业群平台课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几个专业现在对应行业的情况、就业岗位的情况。希望在打通专业壁垒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双向选择。这也是我们进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后,想要带来的一项重要改变。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基本符合这个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但后面的双向选择,说实话很有难度。其实真正能这样做的学校不多,我们已经尝试在走了,也许还要等时机再成熟一点。当然也希望能获得学校、各行政主管部门和外界的广泛支持。
陈炯然:教师团队建设方面,一个是老师在合作能力、凝聚力上相对不足。要提升凝聚力、增强老师间的合作,我们首先是鼓励专业教师多碰面、多交流。这学期开始我们增加了学院层面的集体备课、案例分享的次数。很多老师起初是抱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但我们也会鼓励他们去讲一讲、谈谈看法,慢慢大家都参与进来,也就更主动去思考很多问题了。在学院建设方面,专业缺乏在行业里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这会导致专业建设上缺乏很好的推动力。我去和广州、上海的兄弟院校交流过,发现他们专业建设的现状确实比我们好很多,一方面因素就是他们有领军人物带领,在业内比较有影响力,从而在产品设计方面保持了优良的状态,根基比较扎实。我们会寻求学院资源或人事政策,争取在专业带头人、领军人才方面能有新的突破,同时我们也会尽可能放权以及在经费上支持专业负责人,加大内部优秀老师的培育力度,助力老师们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挑大梁。
产教融合方面,我们合作企业还是比较少;整个专业群的合作企业要互通互融,实施起来也很有难度。目前在规划的数字化创意服务中心包括三个部分:产品设计、品牌推广和社会服务,中心由设计工作室组成,大约有10-12个大大小小的空间,建立起准入和退出的机制,引入企业参与竞争,最好能投入一些设备、带些项目过来,每个工作室定好绩效指标,达成期限大概1-2年。我们会把社会服务的一些指标融到工作室要求里去,到时可能一部分老师要下企业去做讲座、进行社会服务培训。我们希望将这个平台打造成起码是校级、争取能申报省级的科研平台。
小编:在工作中,您有什么感想或感触可以分享一下吗?
陈炯然:我从97年毕业工作至今,最大的感悟就是,工作中要有正气、有担当、有敬畏。
自身要有正气。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难沟通,而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大家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你的立场就会非常清晰。讲公道、没有私心,去传播一种正气。就算有些时候老师觉得委屈,从学校和院系发展角度分析,大家也都能理解了。
作为中层干部要有担当。记得我2015年去教务处时,第一次开会领导就告诉我们,工作上的事你们只管大胆去做,有责任首先领导来担。我听完就觉得心里面很“定”,工作中出现问题,首先要想得是怎么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怎么追究责任。
另外在做事情规划的层面,一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觉悟,不要太去计较个人得失,多去思考怎样帮助他人发展。比如学院老师做项目,过程中需要我们提供指导、支持,我可以组织一个团队来帮你,帮扶出成绩以后,其实更有利于整个学院的提升。
敬畏首先体现在对制度、对规则的敬畏,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作为一名老师,在学生面前要做好的表率。第二个是对岗位、对职业的敬畏,作为教师,在育人的职责方面要更用心一点。第三是对人心的敬畏,很多事其实你没有私心的话,可以开诚布公地交流,有什么说什么。有句老话说“玩弄人心、最终也会失去人心”。这几点是我不断提醒自己要牢记的。
文字记者:查雨霏
图文编辑:大学生媒体中心詹静静 | 郭广标
图片来源:创意设计学院 | 大学生媒体中心叶俊德
责任编辑:高梅玲
终 审:宋海燕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小编并注明出处!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