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诗词学党史|《七律·长征》
★
诵诗词学党史|七律·长征
★
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8.6万多人集结于都,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英勇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两万五千里。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千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尽显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难、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以甘肃会宁县城为中心的地域胜利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胜利结束。
★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将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首联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
颈联承接“万水”,诗人还是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
末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是对首联的回应。 “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来源:网络及校广播台 罗家能 蔡颖秋
视频:校广播台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