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让世界看到一株小草的生命力
他们坚守初心,不负使命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屠呦呦
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胶着,严重疟疾席卷战区,杀伤力远超枪林弹雨。越南向我国请求医疗上的支援,在此背景下,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集体协作,希望尽快找到防治疟疾的新药。最初召开协作会议的日期成为这项紧急军工项目的代号——“523”。
研究起始,屠呦呦带领的课题组选用了几十种中药,但对常山碱的毒性都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屠呦呦承受着巨大压力,决定推翻从前的成果,从零开始研究。
1969年5月到1969年6月底,“523”课题组参考《疟疾单秘验方集》,制备提纯出四十七种中药提取物样品进行抗疟药物筛选,最终发现胡椒提取物和朝天椒加明矾对鼠疟模型疟原虫有很高的抑制率。
但实验结果又一次让人失望:初期对疟原虫抑制率很高的药物,后期却无法再杀死产生了强抗药性的疟原虫。产生抗性的疟原虫会更严重地侵蚀病人的身体。一切又回到原点。
终于,在尝试不同溶剂、改变萃取温度的调整下,屠呦呦团队用乙醚低温萃取的青蒿粗提物——醚中干,在鼠疟实验中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疟原虫抑制率,且无反弹作用。至此,屠呦呦团队实现了抗疟疾药研发从零到一的突破。
屠呦呦课题组进行了上百次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抑制效果的实验。缺失通风系统,缺少防护措施,课题组成员在没有口罩、手套、护目镜的情况下,不分日夜地泡在充满乙醚的实验室里,皮肤过敏,乙醚中毒,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1972年7月,屠呦呦和课题组的同事准备进行人体测试,青蒿萃取液编号为191。屠呦呦决定,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在医院严密监控下,一周的试药观察获得了让人欣喜的结果:没有发现这种乙醚中性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在进行了最终的临床实验后,这场以年为单位,以生命为代价的与疟疾的拉锯赛,终于倾向了人类一方。实验结果表明: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疟原虫同样拥有百分之百的抑制率。不仅如此,“523”课题组还在屠呦呦的指导下,成功从青蒿素提取物中提取出单体纯品,并正式命名为青蒿素。
经过测定,青蒿素是当时世界上抗疟药物中唯一不含氮的新型化合物。屠呦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是世界医学史上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开创性发现,具有跨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幼年屠呦呦与母亲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医学理想的萌发,则来自青春期的一场大病。16岁时,她因患肺结核休学,经过两年多的治疗才得以康复。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屠呦呦回忆。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了当时极为冷门的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在关于屠呦呦的原始材料里,有一张照片保存得很好——照片中,年少的屠呦呦佩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青春的笑容透过黑白的光影,照片旁是她亲笔题下的备注:“佩戴北京大学校徽的大学生”。
2017年5月4日晚,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启动仪式在邱德拔体育馆召开,屠呦呦向母校发来贺信。信中写道:
“半个多世纪以前,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我在这里吸取知识,明晓事理,母校的教育使我受益终生。”
屠呦呦的贺信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年启动仪式上展示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长期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然而创之愈烈,斗志弥坚——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也不放过,终于在《抗疟单验方集》与《肘后备急方》发现青蒿的秘密:“青蒿一握,水二升”。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20世纪50年代,屠呦呦和老师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楼之岑院士共同研究中药
1971年
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成功
1972年
青蒿素的真容终于展露
1973年
双氢青蒿素横空出世
1978年
“523”项目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研制成功
1985年
双氢青蒿素开发研究开始
1992年
双氢青蒿素从实验室走到制药厂
“中国神药”科泰新出现,造福众生
1979年8月,中国外宣期刊《今日中国》英文版发文《一种新型抗虐药物》,介绍青蒿素的研究
1979年屠呦呦与其他“523”项目参与者领取发明奖证书
2011年9月,屠呦呦本人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此时,作为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81岁的屠呦呦才第一次在国内公开亮相,但连去领奖,都是同丈夫李廷钊瞒着邻居和亲友偷偷去的。
2015年,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屠呦呦”这个名字,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这一古老学科的蓬勃生命力。这一刻成为了中国医学界和传统中医药不朽的光辉注脚。
2016年12月25日,屠呦呦为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医药卫生领域中青年教师不断进取、追求卓越,捐资设立“北京大学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资100万,并寄语道:
“我衷心地希望母校出更多人才,获得更多奖项。中国科学界获诺奖不会只是我一个人。”
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屠呦呦颁发证书
2019年9月,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20年2月10日,屠呦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她向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表达谢意“让我们共同努力,尽快遏制新冠肺炎,建设一个美好家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今日的北大人
将会循着屠呦呦先生的脚步
前赴后继,肩负使命
为世界健康事业的发展
贡献我们的中国智慧
致敬屠呦呦先生
致敬国家脊梁
来源:电视剧《功勋》、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人民网、搜狐网、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融媒体中心、光明网
文字:任程、林安琪、那日泰
编辑:韩美林
排版:韦杨珂
责编:李霁
北大成立智能学院:走自己的路!
百年初心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