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风采④| 栗广:因兴趣而执着 因执着而幸福
求真务实 心怀梦想
才能阅尽千帆后 归来是少年
快来和周周一起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听一听栗广老师的故事吧
栗广,1984年11月生,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访问学者,现任周口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中美关系史、中国边界与海洋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在《近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行政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2017年度重点调研课题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另以第二主持人身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3项。
人物故事
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匆匆吃完早饭,把孩子送到学校,一气跑到工作室,坐下来稍稍调整一下状态,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直到晚上九点以后,除去短暂的午餐时间,栗广教授基本上不怎么离开工作室。不管天气好坏,是不是工作日,这都是他一贯的生活节奏。他经常说:“一种生活方式习惯了,就成了一种本能,哪天要是稍有改变,心里反而不踏实。”
自2020年1月份入职我校以来,五号教学楼五楼的这间狭长的办公室就成了栗广教授的工作室。在这里,栗广教授不但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结项,还在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年纪轻轻,他已然获得业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我出生在农村,一路走来还是挺坎坷的。”栗广教授坦然相告,“从中学到大学,其实我上的都不是最好的学校,高考的时候,因为两分之差,与心仪的中山大学失之交臂。”
更令栗广烦恼的还不是学校的问题,而是被调剂到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金融学专业。他调侃式地自曝道:“金融学偏理科,成天要学习线性代数这方面的东西,越学越发现自己搞不定,学习的信心几乎丧失殆尽。”
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业上的收获自然就无从谈起。谈起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栗广教授仍不免遗憾地说:“大学前三年真的是很痛苦,没有考入自己梦想中的名校,这还在其次,主要是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那可真是一种煎熬。然后也就想到了考研,为自己争取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在慎重考虑之后,栗广选择报考了一所顶尖名校的国际关系专业。“一接触专业课知识,我就觉得这就是兴趣所在,那种学习激情也就一下子迸发出来,不到半年时间,专业课我差不多都已烂熟于心了,”栗广教授说。
可是,关键时候,命运又给栗广开了一次玩笑。虽然他初试阶段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但是却因为综合成绩零点几分之差,再次与这所顶尖名校擦肩而过,调剂到了福建师范大学与福建省委党校联合开设的中共党史专业。
对于这次调剂,栗广非但没有表示遗憾,反而表现出一种福祸相依的欣慰,“调剂到福建省委党校真的是很幸运,在这里,我不仅遇到了学术路上的引路人,还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栗广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之前上大学的时候,感到学习很累,等发现了自己兴趣点,方向越来越明确,学习也就从劳动变成一种享受。”
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导师曹敏华教授是位极其负责的老师,他对这位勤奋踏实的年轻人无比欣赏。想起自己的导师,栗广这样说:“曹老师对我的关心真的是无微不至,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
导师手把手地传授治学方式和学术规范,栗广认真地一步一步学习。“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如何下手,曹老师就教我如何选题、如何下笔,论文写出来后,她又逐字逐句为我修改。”
这样一个反复过程令栗广受益无穷,他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三年时光快乐而充实,学业成绩也是出类拔萃。从一般CN到北大核心,再到CSSCI,他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10余篇。不但学校的奖学金拿了个遍,而且还破天荒地以学生身份获得一项科研成果特等奖。
“我建议你考博吧。”这是研究生最后一年周围师长对栗广的一致建议。其实,这个时候栗广也在暗暗做出决定,毕竟现在找到了方向,专业研究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开玩笑似的说:“我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从善如流。”
有了硕士阶段的基础,他顺利接到了武汉大学的橄榄枝,开始了专业研究的新征程。
珞珈山的美景令多少人心驰神往,可是更令栗广如痴如醉的还是这里浓郁的学术氛围。老师的教诲、同学间的交流、课题的参与……这一切都让栗广念念不忘。谈起读博这四年,栗广这样说:“如果说读研三年是我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那么读博四年则是重要的提升阶段,它对我锻炼确实比较大。”
在读博之前,栗广就与博导有过交流,先是邮件往来,再是通电话。交流中,栗广对学业的专注和执着打动了博导,博导徐友珍教授这样对他说:“你是我目前带过的学生中基础最好的,做研究最踏实的,我想好好培养你。”
谈起自己的博导,栗广颇为动容地说:“老师就像母亲一样,她不仅关心我的学习,也关注我整个学术事业的发展。”
在博导的大力推荐下,栗广加入了著名学者胡德坤先生的边界海洋课题研究团队。在徐友珍教授和胡德坤教授两位名师的指点下,栗广的研究方向越来越明确。他这样讲述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经过,“2013年的时候,南海问题成为热点,国家海洋局委托胡老师做了一个关于边界海洋问题的重大课题研究。我本来就是研究中美关系史的,徐老师、胡老师建议我把方向定在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影响研究上。”
研究方向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跋涉。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常常废寝忘食、不舍昼夜,流连于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满脑子都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史料。一说起武大的图书馆,栗广仍然无比怀念,那里的一本本图书、一个个数据库为他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突出问题摆在栗广面前。
“那时候,研究南海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怎么才做出自己的特色呢?”栗广这样说,“必须要有独家史料。”就在这个时候,博导徐友珍教授又为栗广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那天,我有事回了家,导师突然打来电话说‘我这里有个表需要你来填一下’。我说这会儿不在学校,导师说‘那我来帮你填吧,你好好陪陪父母’,我就问是什么表,导师说是出国经费申请表。我家里兄妹四人,我是老三,当时一心想着提前毕业参加工作。导师听出我的犹豫,不免有流露一些惋惜,在耐心给我分析利弊之后,让我慎重考虑之后再做决定。”一讲到这些,栗广依然对导师感激不已,要没有这次访学之行,他后来的研究一定不会那么顺利。
十月下旬的北美差不多已经入冬,栗广住在马里兰州,这里冬天气温动辄零下一二十度。不过,栗广依然无比兴奋,因为美国国家(第一)档案馆在他访学的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另一个就在马里兰州他住的不远处。不去中心的时候,他就去第二档案馆收集档案。只是去第二档案馆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路上不但要转两趟车,还要步行好长一段路。栗广这样对记者说:“那个时候,一个人走在冰天雪地里,可一点也不觉得苦,一想到在为自己选择的事业付出,每每都是激情满满。”
出行的不便还在其次,饮食的不适更令栗广头疼,这里的人们一天都晚,不是面包就是蛋糕,大冬天喝可乐还要加冰。他开玩笑地对记者说,“麦当劳、肯德基这些东西在国内吃的时候感觉还挺不错,可是在美国连续吃了半个月后,不用提多难受,特别是披萨,连闻都不能闻。”
相比研究工作遇到的难题,生活中的这些困苦近乎可以忽略不计。面对浩如烟海的英文资料,如何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无论对外语能力还是文献检阅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栗广这样对记者说:“档案馆里早期有关南海问题的资料非常零散,涉及的部门又那么多,要花很大的功夫,才能从中找到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他在档案馆里常常一泡就是一天,然后心满意足地满载而归。
“历史研究最大的难题就是材料问题,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价值,”栗广这样讲述材料的重要性。他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国家档案馆里的这些资料将会是他博士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亮点。即便困难重重,他毅然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资料搜集整理当中。“我当时一门心思都在材料的搜集整理上,根本没有心情也没时间考虑生活上适应不适应的问题。”这段时间里,栗广的研究能力飞速提升。
毕业答辩的时候,栗广的博士论文不仅顺利通过答辩,还被评为当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唯一一篇省级优秀博士论文。武汉大学再次向他伸出橄榄枝,希望他留下来继续从事研究。
面对这个众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栗广犹豫了,他不无愧疚地说:“当时感到真的很为难,我也知道这是博导一心促成的结果。可是,我之前已经答应了硕导要回母校,又怎么能食言呢。”经过一番挣扎,他还是婉言谢绝了武汉大学的挽留。
走进栗广教授的工作室,最引注目的是一壁长长书柜,柜里满满的都是书,办公桌上、沙发上……也还是书。
“您每天的生活节奏是怎样的?”记者问。
“早上八点之前来办公室,晚上九点多回家,中间的话,就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
“您怎么看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记者又问。
“我觉得工作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工作,在我看来,这两者没办法分得那么开,也不可能分得开。尤其是做学术研究,集中精力才能做好事情。”
“这是您所要的理想生活吗?”
“是的,”栗广坦然相告,“就像很多人没事的时候找同事打打牌、喝喝酒、打打球那样,我喜欢读书。对我来说,所做的这些事情不是一种压力,反而是一种生活习惯,工作成了一种本能去做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不自觉得往办公室泡。如果不来办公室的话,我就不知道要干嘛了。”
在简短的采访里,一个年轻学者的日常清晰地呈现在记者眼前。对栗广来说,这种在旁人看来也许无比单调的生活,他却乐在其中。他认真地说:“做研究就要坐得住冷板凳,历史研究尤为如此,日常生活简单了纯粹了,才可以心平气和地去研究专业问题。”
当初,也正是为寻找这种纯粹,栗广才最终选择加盟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到目前的工作环境,他非常满意地说,“学校和学院领导都很关心我,另外,这里也不像在党校,每天接触的都是青年学生,一下子感觉到自己也年轻了不少。除去工作之外,我其他方面的杂事很少,效率也提高了。比如说我的国家课题,之前拖了三四年,来到周口师院后,不到一年就结项了。”
事实上,这种简单纯粹的生活来之不易,它不仅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定力,更要有超脱一切日常喧嚣的心境。对栗广来说,他不仅是一个青年学者,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的八岁,小的六岁。他在个人工作上付出的时间多了,也就意味着陪家人的时间就少了。
提到这一点,栗广颇有感触地说:“两个孩子都太让人省心了,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把作业做完了,也不需要我们怎么辅导,只是周末的时候带他们玩一玩。像我,从事科研工作,每一项成果肯定都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付出。”
最后,记者又提到了学校新近召开的科研工作大会。栗广由衷地说道:“参加大会时,我强烈感受到,学校从上到下都在狠抓科研,支持力度这么大,政策又这么好,科研搞上去,只是个时间问题。”
理想的工作环境、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一切也使得栗广教授面对科研事业更加信心满满。刚刚完成了国家青年课题的结项,他又在摩拳擦掌,积极准备着下一项国家课题的申报。
“对我来说,专业研究已成为一种人生志业,即便没有这一系列的激励,我也会积极做这些事情。”栗广对记者说,“研究中一个个专业问题的解决就是最大的获得感,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长存初心 宁静致远
生活正因为多折才多彩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学者风采①| 李俐俐:用科研擦亮青春底色
学者风采②| 张浩:科研路上的追梦人
学者风采③| 丁恩全: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