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抚摸着我的骨骼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
“让学生抚摸着我的骨骼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
——深切悼念滨州医学院王沪祥教授逝世37周年
编者按:
今年3月,我校乔世葆同志作为省委教育工委持续实施高校处级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选派年轻干部,前往滨州医学院交流锻炼。交流期间,被滨医人王沪祥教授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感动,后搜集资料,做出整理,并在我校宣传部和滨州医学院同仁的进一步整理下,形成此文。
王沪祥教授一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笃实好学、高节清风,用师者情怀谱写了一曲大爱之歌。春风化雨甘泉美,桃李芳菲遗泽长。值此王沪祥教授逝世37周年之际,我们刊出此文,在纪念这位用生命推动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前辈的同时,同滨医人一道,在医疗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1983年12月9日,一生严谨治学、躬身育人的王沪祥教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自己终生挚爱的医学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份遗嘱:“把我的遗体献给学校,制成解剖标本,让同学们抚摸着我的骨骼,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就这样,王沪祥教授永远坚守在他挚爱的医学教育岗位上,凝望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用“仁心”传承着“妙术”——听着滨州医学院国际处处长赵伟的讲述,看着王老的雕像,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想要去了解这位师生们心中的楷模。
漂泊辗转,用心致学
1924年,王沪祥出生于浙江嘉兴,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王沪祥漂泊到云南昆明的天南中学,在这里,他聆听了闻一多先生的讲话,参加了救亡义卖,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向英籍教师提交了一篇题为“滇缅路”的英文作文,抗议帝国主义侵略。1942年至1948年,王沪祥在位于长沙的湘雅医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外科学助教,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1950年10月受聘于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1946年成立,滨州医学院前身),在解剖科工作,后转入基础教学。1959年任青岛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副主任,与中国第一位捐献骨架的教授、医学博士沈福彭成为同事。1962年,山东解剖协会正式成立,王沪祥老师任理事、后任常务理事,作为负责人之一筹建了青岛分会,几乎每月都组织专家讲座、学术讨论以及其他有益的学会活动。1970年10月王沪祥老师随青岛医学院整体迁至鲁北小城北镇即滨州医学院前身,创建了解剖学教研室并担任主任,后一直在这里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王沪祥始终没有停下追求医学的脚步。1976年夏,听说广州将召开人体解剖学专业的学术研讨会议,而青医北镇分院(现滨州医学院)未接到与会通知,王沪祥马不停蹄自费前往,将先进的医学内容带回学校,教授给他的学生们。
王沪祥热爱医学教育事业,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翻译了美国教授兰生(S.W.Ranson)著名的《神经系统解剖学》,将“神经解剖学”引入中国,填补了当时国内该学科系统知识的空白,至今这本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书仍在使用。
心有大任 情系办学
医学教育上需要用到人体标本,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人体标本更显珍贵,为了搞到人体标本,王沪祥煞费苦心。听说青岛的小白干路(今为重庆路)在加固拓宽,周边发现了许多坟地,王沪祥多次亲自前往寻找骨骼。有人觉得这样做不吉利,王沪祥说:“按照中国人的旧习惯,这种做法有悖常理。但工作总要有人去做,否则怎么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呢?”
上世纪80年代,王沪祥还利用自己的各种关系,亲自发信、外出联系收集尸体,3年时间里从上海、天津、青岛等地联系购买尸体50多具。当学校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他一定报酬时,王沪祥毅然拒绝,“现在国家还不富裕,咱们学校家底同样很薄,不要这些钱,国家、学校就少一部分开支。这些钱可用于教学、为国家培养人材。”
据王沪祥的同事朱梨馨老人回忆,王沪祥视标本为“珍宝”,“哪怕是丢掉一小节指骨,一个牙齿,他也心疼。有一次技术员洗骨骼时,不小心把几节小指骨扫进了垃圾坑。王老师发现后,徒手把垃圾坑翻了个遍,拣出了三节小小的指骨”。
这就是为了办好学,吃多少苦受多大累都不怕的王沪祥。
师之楷模 倾心教学
在许多人眼中,王沪祥是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好老师。
曾经的同事原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丁世海教授家中,保存着一摞摞标记着学术用语的长方形卡片,“王老师建立的‘读书卡片’检索法我沿用至今,通过摘抄笔记的方法,将学术文章中的关键字记录在卡片上,分门别类,让我受益一生”。
朱梨馨老人回忆王沪祥授课上更是“有一套”。“那个时候我们是没有课本的,王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都是自编讲义,要知道神经解剖学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是王老师总是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课,用各种类比、比喻的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每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
78级学生张晓梅:“永远记得王老师告诉我,如何辨别肱动脉的走行与测血压时听诊器安放位置的关系。成为王老师的学生非常荣幸与自豪”。78级学生赵畔波:“我们有幸全程聆听了王教授的解剖学授课,并在他手把手指导下多次进行尸体解剖。他的授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枯燥无味的解剖学知识经过他的教授,如同聆听美妙的乐曲,也像在倾听感人的故事。解剖刀在他手中,宛如弹奏熟悉的钢琴练习曲,骨骼,韧带,血管,神经等,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人体解剖学》考试结束后,王沪祥为同学们在《人体解剖学》教材扉页上题词,“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为建设祖国四化做出贡献”。历经几十年,这些学生们依然将此视为珍宝,几度搬迁,至今珍藏。
告慰王老:医学事业后继有人
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教师职业的忠诚,让患病后王沪祥仍然坚持战斗在教学一线,坚持完成最后一个班的授课任务,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王沪祥的事迹感动、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滨医人,每一届医学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都是在王沪祥教授的塑像前庄严地宣读医学誓言。
滨医医学二系85级学生赵洪夫、86级学生耿润华是一对夫妇,两人被王沪祥的人格魅力影响至深,很早就萌生了捐献遗体的念头。深思熟虑后决定,逝后将遗体捐献给给了他们希望的滨州医学院。
曾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2013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的2011级临床医学院学生刘杨,在了解了王沪祥老师的事迹后,坚定了他宣传器官捐献知识的信念。2012年刘杨创办了全国首支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承光心汇”,并成为山东省高校第一个签署器官捐献协议的在校大学生。
2013年,承光心汇在《中国医师报》发表署名文章---《尊重“大体老师”》,引起医学界关注。2014年4月建立“滨州医学院承光心汇驻江西村医疗站”。2015年,在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交流会中获得大赛银奖。2016年入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2017年,国家卫健委基金会、团中央、中国红十字总会给予 “承光心汇”授牌。2018年,承光心汇学术调研成果登上《器官移植》杂志。2019年,医路千寻暑假社会实践立项为国家级,承光心汇也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获得突出贡献奖。2020年,承光心汇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赛铜奖。
2021年12月23日,在纪念王沪祥教授逝世37周年的特殊时刻,让我们再次聆听他的故事。在王沪祥精神的激励下,一代代滨医人,继承师志,不忘初心,将“沪祥”精神发扬光大!
青岛滨海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乔世葆 整理
青岛滨海学院宣传部 李伟 易雪莲 修改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